1995年深秋,我收到厦门作家谢春池主编的《厦门知青文学作品》专号,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杂志的每一页倾诉了当年去闽西山乡插队的鹭岛儿女们凝重的岁月沧桑和青春的痛苦歌唱。从此,我和春池保持着联系,交流武汉和厦门两地知青文化活动情况。
今年七月,我去厦门,在厦门大学我们第一次见面。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典型的闽南男子汉。高额头,浓黑的剑眉,深凹的双眼大而黑,目光时而炯炯有神,犹如他写的那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时而犀利,咄咄逼人,有点象他笔下峻刻的文学评论。我们紧紧地握手,第二天,他便陪我去鼓浪屿看望舒婷,陈仲义夫妇。他们住在这个美丽的“海上花园”一条幽静的深巷里,独门独户,可临窗眺海,我们谈诗,文坛的众生相,舒婷削梨给我们吃,这是本岛上产的梨,极甘甜。30年前,春池和舒婷夫妇都在闽西的上杭县太拔公社插队。
舒婷和仲义准备近期带儿子重返400公里外那个贫困的山乡, 让他体验一下父母辈曾经苦涩的青春时光的人生况味。春池告诉我,在今天的厦门文坛上活跃着一支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从闽西山区返回的“知青作家群”,如舒婷、王毅夫(现任福建省副省长),徐学、郑启五、陈元林、王伟伟、黄汉忠、陈仲义、林祁、朱永涌等。他们经历丰富,作品充满激情与自信,但在写作的思路上经常被拽回昨天,较难得扑进现实的今天。厦门知青作家群这种创作倾向,在春池的身上体现尤为突出。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评价他的散文集《寻找那棵橡树》说:“他和许多知青作家一样,
并不把那段苦难的知青历程完全当作丑恶和灾难,相反,他总是怀着温馨的情致,赋予当年的苦难以审美的价值。......他写得最为得心应手的是对现代城市文化的复杂情绪,作为厦门特区人,他自然有一份自豪,但是,
他总是在这份自豪中掺入某种抗拒,即使最终认同,也夸耀着自己难以心甘情愿的样子。这两种价值观,在他的心灵深处总是默默地挣扎着;一方面是贫困的,但却是温馨、宁静的,一方面是繁荣的,但却是冷漠的喧嚣的。他从感情上,更为倾向于前者,但是,从理性来说,他不能不迁就后者。”
谢春池说:“我生命的一半属于闽西。”在1969年的上山下乡热潮中,他是独子,可以留城,闽西这块红土地对当时热血青年来说充满了诱惑,更令酷爱文学的春池心驰神往,他说:“我要去那里写一部专篇小说,”他不顾父母的阻拦,把户口迁往上杭这一年,他刚18岁,这一去整整十年。1990年,
他在离开闽西10年后,和一批厦门知青作家组成采访团,重返那一块洒满自己青春热血的土地,故地重游,百感交集。199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表现知青生活的心态和体验的散文集《岁月的隐秘》,这本集子在各地新华书店一上架,不出两个月便销售一空,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1995年初,他再度重返闽西,跋山涉水寻访滞留在那里的厦门老知青,回来后他撰写了纪实文学《寻找最后的知青》,在《厦门晚报》连载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许多老知青纷纷找到他,诉说自己心底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心声,许多老知青自发为该文召开座谈会,并建议将它改成电视剧。
但是近几年谢春池最令人瞩目的作品,是他连珠炮般推出的反映闽西革命老区题材的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闽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革命老根据地,闽西这块红土地馈赠给谢春池无穷的创作灵感,他搜集,结累了大量的革命历史素材。他说:“我依然喜欢──红色,它曾饱浸了历史的烟尘,但在去除伪饰之后,历史还其本来面目,红色依然可爱,赤子之心,沸腾之血......”,从1991年开始,他多次重返闽西,足迹遍及长汀、龙岩、
武平、上杭,朋友们不敢相信,他在一场大病后几近淘空的贫弱的躯体竟蕴藏着如此坚韧的生命力,更难以置信他在理想已动摇的年代里依然悲壮,执著地坚守着理想主义,几年里,他以凌厉不群的胆略和才气,为哺育中国革命的红色土地捧上沉甸甸的祭品──中篇小说《喷薄欲出》和《东征之旅》,分别刊载在《解放军文艺》和《昆仑》上,这两部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真实风貌,从而使毛泽东等第一代共和国缔造者的思想光辉,以及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和复杂的人生旅程中,
自然流露闪烁出来。《解放日报》和《厦门日报》分别全文转载了这两部作品。《喷薄欲出》荣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东征之旅》获福建省第八届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在《历史的泼墨与写意》一文中评价说:“这是谢春池择取重大题材的一次探索尝试,对于厦门文坛来说,则是厦门大手笔创作的令人惊喜的一次显示,也是在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上一次富有新意的大胆探索。”接着春池又完成了《才溪世纪梦》这部表现了革命老区长汀县才溪乡的历史与现实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并编写了《白鹭之旅》,它以中国百年近代史和共和国40多年当代史的大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5年艰难曲折而又壮丽辉煌的历史进程,多重地展示这一片热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独特画卷,从而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春池告诉我,他今后的创作计划:他在为鹭江出版社的“红土地的今天”丛书撰写报告文学《崛起的圣地》后,将以瞿秋白在闽西长汀壮烈牺牲的史实为素材写一部中篇小说,以告慰一代英魂。他说,这辈子,他的青春,他的人生和他心中的文字注定是要与闽西紧紧相连的。他还有一件最大的心事,他30年前许下的诺言还没兑现,他那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还没写出来,他将以“寻找最后的知青”为基础去丰富、完善它,一定要在50岁之前把它写出来。闯隼础V注定是要与闽西紧紧相连的。他还有一件最大的心事,他26年许下的谎言还没兑现,他那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还没写出来,他将以“寻找最后的知青”为基础去丰富完善它,一定要在50岁之前把它写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