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真返朴 作者:郑晓江斋


我曾在婺源县生活过一年,对当地民风民情的纯厚朴实赞叹不已。
  到婺源,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听不懂当地话,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完完全全地听不懂。就像到了国外,耳朵里尽是些叽叽咕咕的声音,只好瞪着茫然的双眼,郁入有音无义的世界。
  婺源乡村的深院巨宅实在令人惊叹。记得我们一班学生被派到秋口镇参加“双抢”住进一民宅的楼上。大门足有一丈宽,开闭时发出巨大的嗄嗄声,里面一片阴暗,倒处是沉默的木雕成的檐角、窗户、桌子和板凳。不过雕出的人物“首级”和鸟兽的“脑袋”全被砍掉,这当然是“革”“文化”之命的那场运动的辉煌战绩了。
  四周阴沉沉,深不可测。进屋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轻手轻脚。四十余人铺开的被褥在这幢老屋的楼上只占了一个小角落。顽皮好奇如我们,在楼上住了半个月,竟然不敢四处探寻。古之徽商的精灵似乎还在四处游荡,保佑着他们虽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仍然透显着富丽的产业。
  婺源老表纯朴天真,不避男女之嫌。每家菜园地一隅都会挖个坑,安上一只大木桶或水缸,上置二块窄窄的木板,这就成了方便之地了。四周没有任何遮拦之物,相邻菜园的男女主人常常隔着一道篱笆边方便边唠家常,俩人不时对个火,吸着那辣辣的黄烟丝。
  当然,古老的婺源最使我怀念的还是吃泥鳅的经历。
  星期天,我一早起来便吩咐“波阳佬”带几个人去田里捉泥鳅,卢谋堂带些人去附近菜地“搞”辣椒。婺源的老表不知泥鳅是难得的美味,竟然不吃。这可乐坏了捉鱼能手的“波阳佬”。不须一上午,能逮来小半脸盆又肥又大挺着黄色肚皮的泥鳅。卢谋堂也“战绩辉煌”,二三斤青椒那是举手之劳的事。
  将学校到处可见的炒茶叶的铁锅洗涮干净,放入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油,大盆的泥鳅倾倒而下,文火慢煎,再倒点水,猛翻几下,热气升腾,引来我等咽不的口水。再加入切好的青椒,盐、酱等,大火猛煮,二十几分钟,菜就出锅了。买来两瓶葡萄酒,大碗斟上,席地而坐。酒不管够,泥鳅管饱,海吃海喝之后,大伙欢呼雀跃着奔到溪边,猛然跳下,一身清爽。
  离开婺源已近二十年了,我从未回去过。当地的方言自然还是犹如“天音”,可农夫农妇们还能纯朴如婴儿,对接着烟筒火共“方便”吗?田里的泥鳅不知还能快活逍遥地摇头摆尾于稀泥之中,无四处遭人堵截,变为盘中珍羞之虞吗?
  文明的进步给人类带来发展、方便,但亦迫使人穿上了越来越厚重的“文化铠甲”,渐失去了人最可宝贵的“天真”、“纯朴”、“自我”。
  “归真返朴”好,可真难。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