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和“赶集” 作者:过展伦


 

“上街”和“赶集”

在枯操刻板的农村生活中,最有趣的活动便是“上街”和“赶集”了。

在农村,村民们一般把到镇上去叫做“上街”。离我们插队的地方最近的镇就是相邻公社的所在地------益林镇,大约离我们那里有7---8里的路。这个镇是当地仅次于县城的一个大镇,镇上有一条街,街的两边各有十几家卖各种物品的小商店,国营的供销社占居了一个有利的地段上,店里供应一些镰,锄,锹,犁等简单的农具外,也卖布,糖,煤油等日用品--------注意,这些东西在当时可都是要凭证才能买到的哦。

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所属的公社所在地--------硕集镇,离我们有十八里路,去一趟公社要走两个多小时,来回则要大半天。因此,我们如无特别需要,如买米或办事,一般不去硕集,何况,硕集镇比起益林镇要小得多,那里的商店还要少,还要小。

在当时,因为有许多东西是专供的,如布,糖,米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要凭票证去购买的,因此要买这类东西必须到镇上去买,也就像村民所说的要“上街”了。“上街”对难得出门的村民来说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女孩子,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才出门。说是打扮,其实也就是换上一件比较干净的花衣服,再把头发梳整齐,那个年头,吃还吃不饱,是不可能拿钱来买化妆品的,而且在这里也买不到什么化妆品.对我们来说,另一个比“上街”更有趣的是“赶集”。

所谓“集”,其实就是集市的意思。在农村的有些地方,因为地段适中,每隔几天,农民便自动集聚到一起,出售一些田里生产的农产品,或副食品,卖得的钱梢回一些家中缺少的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在有的地方每隔三天或五天就有一个集。大凡称为集的地方都比较小,称不上“街”,因此农民们就把它叫做“集”。那儿有许多地方的名称就叫××集,譬如我们公社的所在地就叫做硕集,还有叫王集,陈集,南集等等。

大概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手中都没钱,集市上的东西很便宜,三,四两重一条的活蹦乱跳的鲫鱼只要卖三角钱一斤,红红的诱人的柿子只卖三分钱一只,鸡蛋卖六,七角钱一斤,猪肉则是实行的政府统一价,七角二分钱一斤,各种蔬菜更是便宜极了,一角钱就能买上一大把。

农村的集多,这儿的集才结束,那儿的集又开始了。才下乡的那阵子,我们是逢集必赶。其原因一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太不值钱,不值得天天去做工,二是因为农村的生活太单调,去赶集能调节一下枯操的农村生活,三是在赶集中能遇到一些插队在其它地方的同学。每次同学们在异乡见面都会觉得分外亲热,好象见了久别的亲人一样。大家不是说说家乡城市里传来的各种新闻,和小道消息,就是谈谈各自在农村中的见闻,问问各地方生产队的年终收入和分配.在我记忆深处,印象中最深的是第一次赶集。

那天我们几个人跟随着当地的村民空手赤拳地上了路。而村民们手中不是牵着一只羊,就是提着几只鸡,或是肩上抗着一袋粮食,他们是去卖掉一农副产品或是口粮,而去换回一些家中紧缺的物品,也有家中条件稍好一点的人推着独轮车去赶集。

临近我们村子最近的那个市集已是另一个公社的地盘了。临近市集,路上遇到赶集的农民越来越多,大约才九点多钟,市集上已是人头济济,一条大约只有三米多宽的小街的两旁,农民们早已自觉地按出售的货物分类摆放。排在街顶头的一般是粮食类,有米,麦子,玉米,黄豆,花生及米糠,玉米粉等,水产类有鱼,虾,螺蛳,鳝鱼等,家禽有鸡,鸭,兔子,羊,另外还有独占一方的是卖小猪的,因为猪的味道太臭,所以它的交易场所设在离市集稍远一点的地方。市集中交易得最多的是蔬菜。这儿各种时令蔬菜,如韭菜,青菜,西红柿,大蒜,豆苗及新上时的瓜果,西瓜,香瓜,桃子样样都有。

卖菜的农民大都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衣服上的补丁多得已经看不出原来衣服的颜色了。因为大家都穿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那时,就连我们这些城市里来的知青,也都故意穿得很破旧,连农民也奇怪,我们是从那里搞来这些破旧衣服的。

当时,我们看到的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管理买卖粮食和牲口的牙人。所谓牙人既买卖东西的中间人。那时候,在市集上买卖东西有个规矩,买卖粮食,牲口等价钱较大的物品,都要经过中间人即牙人来进行交易。牙人帮双方过称,谈价钱,结帐,而买卖双方都要付出一定的手续费给牙人。如果买卖两方在交易过程中,对于商品的价钱有较大的差距时,这时就显出牙人的作用了,牙人会在中间圆场,最后定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这样交易就成了。也有的时候是由牙人直接来定价,帮助农民进行交易。

牙人的打扮一般都较特殊,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些人因为收入较普通农民稍高,吃得也好,大都身材魁梧,壮实,有力气。因此市集上发生什么事端,也往往由他们出来调停,平息。

我们一进市集,就发现几个打扮挺特殊的人。有的头戴毡帽,戴墨镜,身穿黑色绸衣,有的人穿着一件破旧的长衫,这些人看上去简直和电影里的特务一模一样,有的人也不知是为什么原因,帽子上嵌上一块硬板纸,把半个脸都遮挡住了,令人觉得十分好笑。看惯了城市中青一色中山装,黄军装的人群,一转眼,看到了以前只有从电影上才能看到的,解放前的街市上的人群的打扮,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些人大都是摆各种小摊的,有的是牙医,有的是算命的,有的是刻章的。

在市集上受到农村人尊重的牙人,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可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次赶集,我们把碾稻后筛下的米糠拿到市集上去卖。原来我们碾米后产生的米糠都是送给农民的,后来知道米糠也能卖钱,就卖给本村农民。但下乡时间一长,我们发现把糠卖给本村人不合算,价钱太低。于是我们也拿了糠上街去卖,还顺便买些黄豆带回家乡去。那次,当我们和农民交易成功后,牙人按他们的规定向我们要手续费。我们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于是我们和牙人引起了争执,最后几乎动起手来。由于我们知青上街大都是三五个人在一起,因此要动手就大家一起上,而在农村里,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在一半情况下,相互间是不大肯随便出手帮人的,更何况,他们对下乡知青还有一些敬畏感。因此争执到后来,当然是我们占了上风,再加上群众在一旁劝解,牙人只得在我们面前认了栽,手续费也不收了。后来听说,大部分知青在集市上都曾发生过和我们类似的情况,到后来牙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只要是知青上街,无论是买或卖东西,都一律不收手续费。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