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永功: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凭吊戴煌 作者:阿陀搜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凭吊戴煌

作者:铁永功

来源:凤凰评论

“凭着清醒的头脑和说真话的勇气,戴煌等老一代新闻人,留下了历史的真实记录,捍卫了一个老记者的光荣和尊严。希望这种传统,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而衰减、中断。”

2月19日,在这个很多新闻工作者感到备受重视、倍加荣幸的日子,一位老记者,在距离自己供职了60年的单位不远的医院中离世,走过了自己88年苦难而倔强的人生。

他是戴煌,新华社记者、作家,历史记录《九死一生》《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的作者。他16岁参加新四军、19岁进入新华社,一辈子都与这家有80多年历史的新闻机构紧密相连,而带给他最大荣耀和苦难的身份,是记者。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戴煌比较陌生,哪怕是新闻圈内的人,知道他的也不多了。但在记者这个行当,老一代中仍然在世的代表,我能想到的就是戴煌了。

作为战火中走出的革命记者,他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经历过枪林弹雨,见证过血流成河。他在朝鲜写出一篇小稿《罗盛教》,被选入小学课本,影响了后来几代人。他与老一代革命家和领导人颇多交集,与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也过从甚密。如果按照这个轨迹走下去,也许他能成为位置很高的新闻官,出入中南海的特殊记者,走向体制内记者所能达到的人生巅峰。

但记者追求真相和说真话的自觉,让他对当时存在的个人崇拜和特权现象忧心忡忡,大声疾呼,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劳教,妻离子散,九死一生。

这段经历并没有让他屈服,在被改正恢复工作后,虽已从正当壮年到年过半百,但他更加坚定勇敢,秉笔直书,开始反思以前奉命文字,写真正想写的真实新闻。在被要求按点退休之后,仍坚持记录和书写,并焕发了创作青春,写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填补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一段空白。

在笔者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时候,当时年过古稀的戴煌、李普,以及年轻些的杨继绳先生,是我们这批人的职业偶像。他们这些老前辈,似乎比我们年轻人更有冲劲和热情。经常看到他们埋头读书、接待来访,不断看到他们有分量的文字,发表在各种渠道和平台上。一些热点时间和问题上,也经常看到他们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这其中,戴煌先生又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他个性鲜明、嫉恶如仇,又勤奋异常,常年关注社会,笔耕不辍。即便在七八年前第一次中风之后,在他不大的蜗居中,来访者总能看到他在老伴的帮助下拿着放大镜看材料,费劲地在方格稿纸上一笔一划写东西,在网络和杂志上,仍能不时看到他的文章。

虽然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也并不为很多人理解支持,但他依然坚定乐观。记得他第一次中风时,正一个人在医院排队拿药,直接被送进病房抢救,因此恢复得比较好。当时探望他的老朋友李普勉励“老伙伴们”说,我们这些老家伙,都要像戴煌学习,有病到医院去生,都多活几年,再多说几年真话。

现在,这几位新闻界的前辈先后谢世,年轻一些的杨继绳先生也失去了平台。他们一生所系的单位和新闻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传播方式和技术进步,是他们无法了解和想象的,从业者的数量和文化素质,也今非昔比。但戴煌在晚年评价说,现在的媒体人,有好的,但为数不多,多数人是在混饭吃,敢说真话的少。

这种批评,并非苛责。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退休后成为“作家”,戴煌孜孜追求也是最可宝贵的品质,就是做一个讲真话的人。这看起来是作为记者最基本的底线要求,但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不仅需要专业主义的技能,更需要独立思考精神和莫大的勇气,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或成为不受欢迎的“刺头”。反思自己一生的经历和遭际,戴煌总结出一句话,“人民的记者,应该具有最清醒的头脑和一副硬骨头”。

凭着清醒的头脑和说真话的勇气,戴煌等老一代新闻人,留下了历史的真实记录,捍卫了一个老记者的光荣和尊严。希望这种传统,不会因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而衰减、中断。

记住戴煌,记住做一个讲真话的人。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