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古的牛庄
作者:黎燕
|
|||||
幽古的牛庄 一. 爱水如命。一直以来,我对水乡小镇心心念念。 周庄、乌镇、同里、西塘等江南水乡多次在我的梦中出现,很想到那里一游。遗憾的是早些年陀螺似的忙个不停,始终没有成行;现在那里的游人如织,又让我望而怯步。只好一次次地抚摸这些小镇的名字,心想,如果北方也有较为幽静的水乡小镇,该让我如何惊艳若狂呢? 感谢命运垂青于我,无意间,我的小镇幽梦成真了。 那年深秋,采风,与海城牛庄古镇不期而遇。 走在河流环绕的土地上,探寻藏匿在时光深处的依依古韵,仅是浮光掠影,亦让我不虚此行。 暗自哂笑,原来只知道牛庄馅饼大名鼎鼎,却不知道它还是水乡古镇,真是孤陋寡闻,对近在咫尺的这颗北方明珠连起码的认知都没有! 牛庄镇隶属于辽宁省海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处于太子河的下游,东临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盘锦市,南与营口接壤。 古牛庄拥有的我国东北多个第一:第一个巡检司衙门、第一个邮务总局、第一个通商口岸、第一个领事馆(英)、第一个红十字会、第一座天主教堂(法)、第一座清真寺、第一个水文站等。近年来,又锦上添花,2008年,被授予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头衔。 这些,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致。很多赫赫有名的人和景观,一旦走近,就让人懊悔不如不见。比时尚的名片更让我心仪的是,这个北方小镇不仅有厚重沧桑的历史,它还与河流相依为命,格外的灵动飘逸。它的文化品质非同寻常,蕴含升腾着中华文化哺育的浩然正气。 人们大多不知,甲午之战不仅发生在海上,还有比海战更为惨烈的陆战。其中牛庄之战最为著名。湘军将领魏光焘率领中国军人与日军殊死搏杀,使日军遭受重创。后,终因日军数倍于我而惨败。日寇血腥屠城,中国3000多军民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 一百多年前,燃烧于牛庄的抗日烽火,并没随远去的岁月烟消魂散,仍深植于这片土地上,以一种久远的铿锵回声,激荡着后人的心与志。
牛庄历史悠久,有翔实的史料可寻它的胎记和脉动。 因位于辽河左岸,古时又处于平原、河海的交汇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脱颖而出。自古有民谣赞之:“宝地牛庄,旱涝不伤;旱得半米,涝剩半粮。”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2700多年前,是幽州属地。汉朝,就有了镇的雏形。东汉末年三国初年,成为辽隧县所在地。唐代,掠过唐王李世民东征大军的铁蹄,并留下了美好的传说。这儿人丁兴旺,牛肥马壮,为东征大军输送了士兵、战马和给养。辽金时,辽河在牛庄附近入海,商船(又称牛子)频频到此。只因它的名字亲切朴素,叫起来上口,便延续至今,牛庄之名由此而来。明代,牛庄兴建土城,既是驿站,同时又是辽东重要的海运码头。《辽东志》记载:“船计数千艘”,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不难想象,一个北方小镇占据了地理、气候、交通、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优势,不止一位皇帝驾临于此,无需炒作(那时也没有炒作之风),牛庄便牛气冲天,鼎盛和繁华已达巅峰。城里城外的古城墙、古石桥、古会馆、古井、古驿道、古牌坊、古影壁、古民居、古庙等明清建筑恢弘精致。数条河流清波粼粼,荷花朵朵,帆影飘飘。 走在小镇上,古老的遗迹尚存,不经意就能看到古建筑的残骸。形成于明末的300米长的城里大街;形成于清初的180米来佛街、100米老母街、300米财神街等四条古街虽不是当年的模样,但骨架依然,古意若隐若现。还能展示牛庄古城墙大体风格的,是在镇招待所门前东城墙根处,有一段3米长的大墙,是用原来老城墙的青砖砌筑的。那是明末清初本地烧制的特种青砖,它在小镇随处可见,当地居民用来砌墙护院的青砖,基本上来自于塌毁的古城墙旧砖。此砖的品质尚好,历经三百余年仍肌理细腻,光滑温润,坚实耐用。当年,清初兴建牛庄城,工程浩大,数以千计的民工抬砖石的、砌筑的、搭下手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颇为壮观。在皇太极亲自督修下,城墙按照防御外敌的要求,高2丈2尺5寸,一律采用砖石砌筑。除四角外,每面建有4座腰台,并筑有可供御敌之用的瞭望及射箭的垛口,何等的威严气派。
秋末高远晴朗的天空下,护城河和石桥肌理通透,纤毫毕现。有紫燕掠过水面,在眼前翩然飞过。沧桑、缠绵、灵动和宁静混杂的气息,缓缓地漫过来,在心里萦绕纠缠。就庆幸,如烟的岁月并没有席卷一切,还网开一面,把最好的精髓留了下来。 无疑,在粗犷干燥的北方,水乡牛庄是一个特例,接近江南水乡的丰沛水系。东有海城河,西部、北部有新开渠、太子河,并有环流的护城河。多条河流泽惠,小镇不仅有了吸尘、增氧的肺,子民也有了相依为命、安妥心魂的母亲河。 当初开凿护城河,也许源自清王朝帝业永固的一个谶语,也许源自城池防卫坚固的一个举措。在岁月的长河中,最初的动议都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这条护佑村庄、生命力强健的护城河,宽9丈9尺,是中国第一条与外河同样宽度的内河,使牛庄成为我国唯一有护城河的乡镇,其地位和名气因此得到了大幅度的跃升。生活在北方的后人,也同南方水乡人一样,享受河流从身旁流过的福祉和愉悦。应验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俗语,这就是佛家推崇的功德无量吧。 护城河源起城东海城河,经镇中心地藏门前穿过小镇,向北、向西分为两股支流绕小镇一周,在小镇西北角汇合后,流向太子河,全长4050米。它不仅调整了雨季海城河的滔滔洪流,缓解了水患,护佑村民平安少虑;有一段时期,还为当地的通商、经济繁荣提供了交通的便利。无形的财富是,它甜美的乳汁哺育了当地百姓,居民傍水乐活,日子就多了一分滋润。他们和外来的游人在河边或约会、或游春、或赏荷、或垂钓。清风徐来,微波旖旎,绿柳妩媚,美荷芬芳……作为俗人,我们不能感同身受世外桃源的神仙幻境,能够在此享受北国水乡特有的美韵和情趣,值得珍惜并收藏于心了。 获得恩泽的人们,偶尔会怀想那些修建护城河的民工吗?会对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心生感激之情吗? 有道是,即使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超越暂短的命数,与日月山河同在?然而,一介草民参与一项造福千秋的伟业,就获得了永生。这些无名之辈的生命融入了护城河里,他们就活在奔流不息的河水里。 徜徉在护城河边,修河劳工黧黑的满是汗水的面孔,躬身劳作的身影,在我的眼前闪现,我对他们怀有深深的敬意。 牛庄不仅水多,而且水质极好。直到今天,这里的乡民所喝的自来水,均出于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据专业人士介绍,牛庄的自来水34项指标全部达标,水质达到一级标准。难怪这里出产的郅隆泉酒、牛庄馅饼等美酒美食令人口舌生津,原来,它们都与这里上乘的水质相关。我对这里的人们羡慕极了,在水质变异、污染的噩耗不断生发的今天,他们打来水龙头,泉水一样清澈甘甜的地下水“哗哗”涌流,随心所欲地喝之用之,多大的福气啊!
在小镇的街面上一路走来,没有遇到其他的外来客。所谓游人,大概只有我们一行人了。如今,牛庄不再是千帆竟渡的通商口岸,也不是香客纷至沓来的佛门重地了。一如高潮迭起的演出戛然而止,从此,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无声无息,与昔日的光环闪亮、簇拥者如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格外的萧瑟孤寂中,也格外的静默。 那么,文雅的气息会随着烟消云散而消失殆尽吗?无情的时间会使曾经的文明丝缕无一例外地变成虚无,一点踪迹也无从可寻吗? 对此,我不能认同。 逝者如斯,河水还在;古迹无几,石桥还在。 太平桥坐落于牛庄镇北关护城河上,又称北关石桥。此桥异常结实,历经160余年的战乱、炮火、洪水、地震的摧残,均未撼动其毫厘,堪为中国桥梁史的一大创举。它,是现存的东北地区保存完好的石桥之一,也是小镇惟一幸存如初的文物。 太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桥南侧的望板上,刻有“太平桥——道光已酉年菊月谷日合会公立”的字迹,经过后人的精心维护,至今仍然醒目。桥长53米,宽4.2米,桥洞15孔,桥上两侧立柱60根,柱间望板58块。桥墩和桥面全部采用花岗岩筑就。桥面镶嵌195块青石板。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桥上,脚下传来鞋底与光滑石板摩擦生成的温馨和舒爽,恰似走在杭州九溪的石板小径上,甚为开怀。镇领导如数家珍的娓娓道来,声声入耳:此桥的桥墩石立向打眼,串铁铸铅,上下便浑然一体。桥面铺装、榫卯的契合,尤其是横锁桥面的墩台帽石更为艺术,石匠们把桥墩、帽石凿成槽形,将石条嵌固槽中,使纵向条型石梁和桥石锁固在帽石之内,墩台帽石高出梁底10厘米,形成挡块,起到了分水、防滑及防震的作用,确保了石桥的横向稳定。 当年,此桥是清代海城河下游的主要桥梁,是链接关里关外的重要交通要道。后来,随着清末河道变迁,加之铁船取代帆船,营口港日渐红火,牛庄码头被废弃。太平桥就退居为当地百姓和游人通行、品玩之地了。 我喜欢这种衰微和凋零。 没有轰轰烈烈,重压在身,只剩下摆脱喧嚣,洗净铅华,复归本色的平淡和安静。原本商品交易的弃儿,却有时下最奇缺最珍贵的元素——宁静致远。这另一扇窗的开启,也许,更接近河水、石桥和人的本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尘嚣泛起的当下,从密不透风的人群中脱开身来,到此清净之地放牧身心,哪怕只获得瞬间的解脱和超然;摩挲那些用心血精心打磨,经过漫长岁月磨砺的青石板,与天地和先人的慧光靠近一些再靠近一些;动情地感受石桥艺术品般的质地,品味其天然、拙朴和精致的浑然一体,历史浑厚的回声穿越时光,在耳边回响,明显地感觉到顿悟而生的由衷笑意,已浮现在我清瘦的面颊上。 品味太平桥的名字,就是一次美丽的云中漫步了。 天下太平,是古往今来,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人们的祈愿。父母官也好,普通百姓也罢,技高一筹也好,卖苦大力也罢,终其一生,在人世间到底能留下来什么,又有什么可以界定其高低优劣? 大道至简。太平桥以平实的寓意,给予了朴实而生动的解读:天下太平就是没有残忍至极的暴力和战乱,就是没有昏庸、贪腐至极的天怒人怨,老百姓能过上平安舒心的小日子。 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政党、哪个高官、哪个平民,谁将天下太平放在心上,并为之而真实地奋斗过,哪怕只出过绵薄之力,就没有辜负先人的遗愿和百姓的期待,就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了人类文明跌宕起伏的长河之中,活得其所,问心而无愧。 不仅如此。 当地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诸多传说;所建的庙宇、牌坊、会馆、教堂、纪念馆及纪念碑,即使坍塌,它们的文明之魂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生机盎然,绿意葱茏;民间艺术——日益火爆的高跷和喇叭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老百姓对太平盛世的虔诚祈祷和美好期许。 它们长久不衰,融会贯通,使牛庄以上善若水的情怀,质朴清逸的气场,超然幽静的风貌,让人心动,吸引着乐水向善的脚步迈向这里。 2016-05-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