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去列车的终点 作者:震亚


 

北去列车的终点

今夏,我第二次重返北大荒。距当年离开学校、戍边屯垦,已整46年;距第一次回访兵团农场,也有11年了。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只要是坐火车去我曾经呆过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1团(即855农场),都要在密山火车站下车。

只是,作为北行列车终点的这个火车站实在简陋、寒酸。

然而,正是这简陋与寒酸的密山火车站,却见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的潮起与潮落。

从1968年起,至1970年止,两年多的时间里,一趟又一趟的知青专列把成千上万因“文革”而滞留在学校里的中学生从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城市运到这里,然后再用卡车、马车、轮胎式拖拉机等其它交通工具分流到兵团(农场)的各个师团连队。

10年后,曾经潮水般涌向北疆的知青潮又逆向返回。虽然,这回潮已没有专列,但一趟又一趟每天从密山开出的例行火车还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兵团的几十万知青又送回了城市。其实,10年间,这种返城的过程始终没有停止过。只是,开始几年仅为个别、少量,或当兵,或去父母干校。之后便日渐增多,以病退、困退、转插、招工等各种名义离去。

当年,潮起时,涌向北疆的知青情况各异。

一位荒友回忆:“文革中跑野了心”,想“去东北转一趟,看一看是什么样”。另一位荒友说道:“看过《北大荒人》的电影,觉得那样的工作才有意义。于是农场来招人时,我偷出了家里的户口本、粮本、副食本,办的迁出手续,办完才告诉父亲”。自然,也有激情似火、满怀理想者,写下血书以示决心。

不过,相当多数,本不情愿,是在各种形式的催迫下才报名上山下乡的:学校工宣队点名,街道积极分子上门,父母单位亦施加压力。何况,当时各家往往是兄弟姐妹好几个,都处在学业中止、偏又无工作可做的状态。当哥哥姐姐的不得不考虑以离家的方式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多年后,潮落,知青们返城的决心与急迫的心情却是相当的一致。因为它契合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于是,落潮不可阻挡。在祖国这艘搁浅了的巨轮重新启航的同时,密山火车站又成了北大荒知青开始人生新征程的起点。

转瞬过去了几十年,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与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期间,老旧的密山火车站也改换了容颜:不仅平房扩建成楼房,而且明亮、宽敞、气派了许多。

改换容颜的火车站,依旧克尽其迎来送往的职责。虽然每年冬天的探亲潮少了几十万知青的参与,但因为经济发展了,边陲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仍然有无数乘客,包括往来于各地的民工与这火车站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何况,一年四季,总有三三两两的老知青们会进出这必经的密山站。尽管当年的离去是那样的决绝,但决绝的离去并不意味着忘却或背弃。因此,不断有荒友重返北大荒。除了少数是公出外,大部分是自费专程回访的。其中,也包括我,曾于2004年重回农场探望。

毕竟,北大荒是我们——曾经的知青度过自己青春岁月的地方。既抛洒过血汗,也经受了磨砺。更何况,在初历人生的最艰难时刻,这里的老职工们曾给予过多方面的关爱与帮助。于是,这回忆与友情化为了永远的牵系。

而密山站便又成为这种牵系的见证。

特别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老知青们长途跋涉,来到密山。如同当年那样,下火车后,便分别流向各自曾经呆过的连队。

今夏,当我第二次回访北大荒时发现,密山站的容颜又有了新的变化。作为隶属于哈尔滨铁路局鸡西车务段的二等站,虽还谈不上富丽堂皇,但高耸的尖顶,拱形的廊柱,素淡的色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还是相当洋气的。

据说,国家给密山战略定位是“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近年来,市政府又大力开发了兴凯湖、当壁镇等旅游景点,吸引了不少的游客。由此看来,火车站的装修风格,就是为了与城市现在的定位相匹配吧!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北行列车的终点,全新面貌的密山火车站岂不也是密山市或曰北大荒迎来新发展的一个标志呢?


相关图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9d2b5b0102w7o1.html

震亚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