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不尽四月天·山中观潮记 作者:海若


芳菲不尽四月天

都五月下旬了,咋还在说四月的事儿呀?

其实这篇是上个月就想着要写的。

四月中旬,去了趟庐山,想看看白居易当江州司马时,携友人同游庐山,留下七绝《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到了才知道,那古寺早没影了。据说,连遗址也沉入人工湖“如琴湖”几十米深的水底,被龙王建了水晶宫啦。

湖边一片森林中,曲径通幽处,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石头旁边有一棵桃树,满树盛开的桃花,红得耀眼,似乎在向游客图解白大诗人的名句《大林寺桃花》。

我想:白居易诗中说的人间四月,不会是公历四月吧?

当时公历(或称阳历)尚未传入中国,人们还在用老祖宗发明的农历(或称阴历),他说的四月,应当是农历四月,相当于公历五月了。据《游大林寺序》,白居易说:“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所以他才有一番感慨:那春姑娘早早离去,在人间已无处寻觅,到深山老林中才发现,她原来躲藏到这里来了!“孟夏”即初夏,按公历正是五月。

白乐天毕竟是中唐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除了长诗《琵琶行》《长恨歌》两首千古绝唱,还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作,小时候记忆很深的就有《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等。而这首咏桃花的小诗并不是那样家喻户晓,只是到庐山来,触景生情,才穿越千年,仿佛又与白诗人感同身受了。

去年看了黄磊和周迅主演的《人间四月天》,讲的是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的传奇故事。这片名显然是来自被称为“百年来中国第一女神级人物”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名气之大,从金岳霖给林徽因送的挽联就足以证明:“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林徽因的诗似乎与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有些关联。后来细读她这首诗,才发现她赞美的这个“人间四月”,与白诗人的“人间四月”相差了整整一个月。

你看,她是这样写的:“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指的,原来是春光烂漫,万物复苏的公历四月,比白诗人的孟夏四月提前了一个月啊!

上个月在庐山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回来写一篇博,后来有事耽搁了,最近又新拍了一些片子,我这人有个坏毛病,有些喜新厌旧。看了新片子,对旧的就没兴趣了,还是发新的吧。不过,在庐山寻访山寺桃花,拜谒白诗人的事儿还是得顺便提一下,免得忘了。

或许因为我们太热爱万紫千红的春天吧?即使已经是初夏的五月了,到处依然是莺飞草长、繁花似锦、满目芳菲的好风景。

芳菲不尽四月天。可爱的春姑娘,其实我懂你的心,你也舍不得离开爱你的人们,想要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呀!

                                                                       2016-05-22

相关图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c648120102wtjo.html

 

山中观潮记

年轻时读汉朝辞赋家枚乘的《七发》,广陵曲江(今扬州长江)观涛的场面气象万千,令我深深震撼。梦想有朝一日去海边,亲眼观看潮涌奇观。却因一直住在远离大海的城市,至今无缘看到真正的海潮。

枚乘《七发》堪称汉赋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发》开篇写楚太子有病,吴客探之。吴客认为,太子的病因是吃得太好,穿得太暖,住得太舒服,娱乐太无节制。(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宴,纵恣乎曲房隐间之中。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他认为,太子的治疗不需常规药物,接受“要言妙道”即可。

接着,吴客就用七件事情(七发)来进行试探。一发,描写了“天下之至悲”的音乐;二发,列举了“天下之至美”的佳肴;三发,夸耀了“天下之至骏”的车马;四发,描绘了“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乐”的游观。因为这些正是太子已经厌倦的日常奢靡生活,都不能引起太子兴趣。

接下来的五发,叙述“校猎之至壮”的田猎,太子有些兴奋了;六发,描绘“天下怪异诡观”的广陵曲江观涛,太子以为“善”;七发,吴客说,将为太子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听世上最高妙的道理。太子竟然“据机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就这样,吴客从酒肉、声色,一直说到田猎、观涛,最后才转到要言妙道。实际上,吴客的谈话,逐渐扩大了太子的眼界,不断解放了他的思想。就这样,通过吴客的一席“话疗”,不用任何药物,就治愈了太子的心理疾病。

在文中,枚乘对“田猎”和“观涛”进行了重点描绘。尤其以“观涛”一节,浓墨重彩,精彩绚丽,动人心魄。与前面四项活动不一样,作者并未否定田猎和观涛。他认为,让久居室内的人走出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是可以“发蒙解惑”的。

根据枚乘对广陵观涛的描绘,实际上与今天的钱塘江观潮几乎完全一样。据资料记载,春秋时,观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观潮盛于浙江。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当时也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后来,广陵涛慢慢消失,钱塘潮却盛于唐宋(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早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今天,钱塘江潮已经是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其余三大奇观是吉林雾淞,泰山日出,黄山云海),同时也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其余二处是印度恒河潮,亚马孙潮),钱塘江潮我只是视频上看过,的确气势恢弘,无比壮观,看得我惊心动魄。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描写的观潮诗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虽然也是奇思妙想,写得美轮美奂,却没有超过枚乘《七发》。写得再好的,也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看,也不过是在模仿《七发》而已。

前日在山中,登上山顶拍日出。无意邂逅了一场云海潮涌。与我看过的视频相比,虽然不如屏幕上的钱塘潮那样有声有色。却毕竟是在自己家乡,亲手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潮涌奇观。看着图片,一不留神,也就穿越了一下,仿佛目睹了两千多年前,枚乘眼里的曲江怒潮。

                                                                       2013-08-28

(以下解说文字,摘自余冠英《七发今译》)

    初到时还未曾看到海的形状,不过看到水力所到之处,已经令人大大吃惊。

开始的时候,水淋淋而下,象许多白鹭在降落。(图1-2)

山中观潮记
1

山中观潮记
2

 

    只见那水力所凌驾的,所拔起的,所激乱的,所结聚的,所冼荡的,即使有才能辩的人,也不能详加描述。波浪滚滚而来,初时迷茫一片。(图3-6)

山中观潮记

3

山中观潮记
4

山中观潮记
5

山中观潮记
6

 

    继而奇峰突起,忽而声势浩大,超越旷远。似乎凌驾南山,以望东海。(图7-8)

山中观潮记
7
山中观潮记
8

 

   请看东方日出之处。只见浪头迅速乘流而下,不知奔到何处才停。(图9-10)

山中观潮记
9

山中观潮记
10

 

   再进一步就滚滚翻翻,像白车白马,张着白的帷盖,当浪头像云堆似的,纷纷扰扰,就如三军奋起。(图11-12)

山中观潮记
11

山中观潮记
12

 

    当两旁奔流忽然涌起,飘飘的,就如将领乘着轻车统御军队。驾车的是六条蛟龙,随着太白帅旗。忽而,但见白色虹霓奔驰,前后相连不断。大声轰轰,漫天沸腾,势不可当。

(图13-16)

山中观潮记
13

山中观潮记
14

山中观潮记
15

山中观潮记
16

 

    潮水扫荡南山,冲击北岸,荡平西岸,浪头高峻,冲毁堤防,直到全胜,方才罢休。

(图17-19)

山中观潮记
17

山中观潮记
18

山中观潮记
19

 

    观涛者胸中经过大潮荡涤,五脏受到冲刷,驱除了倦意,去尽了尘垢,困惑消失,耳目开朗。纵使久病的人,也要伸直驼背,抬起跛脚,张开瞽目,打通聋耳来观看,何况小小的烦闷病酒的呢!所谓启发昏蒙、解除迷惑,都不消说了(图20)

山中观潮记
20

   (注:以上图中所配解说文字,均摘自余冠英《七发今译》,因原文《七发》系古文,生僻字多,故采用白话译文,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原文)。


相关图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c648120101eb6o.html


海若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5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