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不尽四月天·山中观潮记
作者:海若
|
|||||
芳菲不尽四月天 都五月下旬了,咋还在说四月的事儿呀? 其实这篇是上个月就想着要写的。 四月中旬,去了趟庐山,想看看白居易当江州司马时,携友人同游庐山,留下七绝《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到了才知道,那古寺早没影了。据说,连遗址也沉入人工湖“如琴湖”几十米深的水底,被龙王建了水晶宫啦。 湖边一片森林中,曲径通幽处,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刻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石头旁边有一棵桃树,满树盛开的桃花,红得耀眼,似乎在向游客图解白大诗人的名句《大林寺桃花》。 我想:白居易诗中说的人间四月,不会是公历四月吧? 当时公历(或称阳历)尚未传入中国,人们还在用老祖宗发明的农历(或称阴历),他说的四月,应当是农历四月,相当于公历五月了。据《游大林寺序》,白居易说:“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所以他才有一番感慨:那春姑娘早早离去,在人间已无处寻觅,到深山老林中才发现,她原来躲藏到这里来了!“孟夏”即初夏,按公历正是五月。 白乐天毕竟是中唐时期影响最大的诗人,除了长诗《琵琶行》《长恨歌》两首千古绝唱,还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佳作,小时候记忆很深的就有《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等。而这首咏桃花的小诗并不是那样家喻户晓,只是到庐山来,触景生情,才穿越千年,仿佛又与白诗人感同身受了。 去年看了黄磊和周迅主演的《人间四月天》,讲的是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的传奇故事。这片名显然是来自被称为“百年来中国第一女神级人物”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名气之大,从金岳霖给林徽因送的挽联就足以证明:“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林徽因的诗似乎与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有些关联。后来细读她这首诗,才发现她赞美的这个“人间四月”,与白诗人的“人间四月”相差了整整一个月。 你看,她是这样写的:“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指的,原来是春光烂漫,万物复苏的公历四月,比白诗人的孟夏四月提前了一个月啊! 上个月在庐山拍了不少照片,打算回来写一篇博,后来有事耽搁了,最近又新拍了一些片子,我这人有个坏毛病,有些喜新厌旧。看了新片子,对旧的就没兴趣了,还是发新的吧。不过,在庐山寻访山寺桃花,拜谒白诗人的事儿还是得顺便提一下,免得忘了。 或许因为我们太热爱万紫千红的春天吧?即使已经是初夏的五月了,到处依然是莺飞草长、繁花似锦、满目芳菲的好风景。 芳菲不尽四月天。可爱的春姑娘,其实我懂你的心,你也舍不得离开爱你的人们,想要一直陪在我们身边呀! 2016-05-22 相关图片链接:
山中观潮记 年轻时读汉朝辞赋家枚乘的《七发》,广陵曲江(今扬州长江)观涛的场面气象万千,令我深深震撼。梦想有朝一日去海边,亲眼观看潮涌奇观。却因一直住在远离大海的城市,至今无缘看到真正的海潮。 枚乘《七发》堪称汉赋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发》开篇写楚太子有病,吴客探之。吴客认为,太子的病因是吃得太好,穿得太暖,住得太舒服,娱乐太无节制。(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越女侍前,齐姬奉后,往来游宴,纵恣乎曲房隐间之中。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他认为,太子的治疗不需常规药物,接受“要言妙道”即可。 接着,吴客就用七件事情(七发)来进行试探。一发,描写了“天下之至悲”的音乐;二发,列举了“天下之至美”的佳肴;三发,夸耀了“天下之至骏”的车马;四发,描绘了“天下之靡丽皓侈广博之乐”的游观。因为这些正是太子已经厌倦的日常奢靡生活,都不能引起太子兴趣。 接下来的五发,叙述“校猎之至壮”的田猎,太子有些兴奋了;六发,描绘“天下怪异诡观”的广陵曲江观涛,太子以为“善”;七发,吴客说,将为太子荐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听世上最高妙的道理。太子竟然“据机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在文中,枚乘对“田猎”和“观涛”进行了重点描绘。尤其以“观涛”一节,浓墨重彩,精彩绚丽,动人心魄。与前面四项活动不一样,作者并未否定田猎和观涛。他认为,让久居室内的人走出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是可以“发蒙解惑”的。 根据枚乘对广陵观涛的描绘,实际上与今天的钱塘江观潮几乎完全一样。据资料记载,春秋时,观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唐、宋以后,观潮盛于浙江。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当时也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后来,广陵涛慢慢消失,钱塘潮却盛于唐宋(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早已成为当地的习俗。今天,钱塘江潮已经是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其余三大奇观是吉林雾淞,泰山日出,黄山云海),同时也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其余二处是印度恒河潮,亚马孙潮),钱塘江潮我只是视频上看过,的确气势恢弘,无比壮观,看得我惊心动魄。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描写的观潮诗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横在浪花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虽然也是奇思妙想,写得美轮美奂,却没有超过枚乘《七发》。写得再好的,也觉得似曾相识,仔细一看,也不过是在模仿《七发》而已。 前日在山中,登上山顶拍日出。无意邂逅了一场云海潮涌。与我看过的视频相比,虽然不如屏幕上的钱塘潮那样有声有色。却毕竟是在自己家乡,亲手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潮涌奇观。看着图片,一不留神,也就穿越了一下,仿佛目睹了两千多年前,枚乘眼里的曲江怒潮。 2013-08-28 (以下解说文字,摘自余冠英《七发今译》) 开始的时候,水淋淋而下,象许多白鹭在降落。(图1-2) 3▲ (图13-16) (图17-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