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北:对知青运动中几个不同意见的浅薄看法 作者:老例搜集


 

对知青运动中几个不同意见的浅薄看法

作者:佟北

来源:北京知青网

近日一连看到几篇关与评介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博文,其中一位博友用很大的篇幅连载发表了系列文章,点击和加入评论的人为实不少。这些文章名曰反思,其实大多都是对当年那场运动的纯粹性批判:

那是一场灾难,祸害了一代人;

摧残青年的一场黑暗运动;

是对人民的愚弄和迫害

是文革动乱的恶果之一;

走的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反道路;

我们的国家对于这个惨痛的教训承认吗?总结吗?能对知青有个交代吗?

……..

对于这些文章中的大多数观点我是赞成的,但对几个争论比较多的问题,就自已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谈一下看法。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吗?

有人为这个问题还做了个投票箱,大多的文章和投票的人认为那是一个没有激情,只有欺骗和被欺骗的年代。其实只要是过来人都知道,那时整个时代都激情了,知情运动只是大时代下的一个插曲而已.。当年高中毕业时我们班上共有41人,全部写了决心书要求下乡,邻班一位同学从小父母双亡是在亲戚家长大的,而且又是独子,按当时的政策可以留在城市,但谁也劝不了他,怕学校不同意,这位同学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决心书上签上自已的大名贴在了校礼堂前,最终如愿以偿。临毕业时学校是做过动员,但之前我们都早早交上了自已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书,没人去强迫全是自愿的。

有人说那场运动本就是个骗局,只有上层的人知道。今天说这话也许是吧,但对于大多的知青来说他们并不知情,他们当时并没有被骗的感觉。再说了骗与不骗现在谁又能说的清?记得看过一本书,贺龙在解放后曾回忆湘鄂西根据地肃反时的情景是说,那时军部杀的还剩下三个半党员了,我曾对夏曦说,老夏不要再杀了,夏曦抬头望着天空久久不语,但后来还是杀,因为夏曦始终认为反革命分子不除必是大患。到今天要说是谁的错,还真不好找,因为夏曦的肃反不带一点个人私利,初衷就是一个目的纯洁革命队伍。不可否认,当年制定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今天看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且这个错误后患无穷,但决策者一开始就是在欺骗吗,他用的着欺骗吗?

还有人说高干子弟为何不去,我不知道这里的高干指的是多少级别,就我们那个公社而言,那些个大院子女特多,正师级,正军级的子女都有,我一个同学他父亲当时就是副军长,还有人的父亲就是在职的市革委会主任,也和我们一齐下乡,并没见他有什么特殊待遇。有一篇文章说当时稍聪明点的人都没去,而是托关系或是给自已查出个什么病千方百计的留在城里,真有那么聪明的人能在那种大环境下看透?我想这人要嘛是爱因斯坦的知商,要嘛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投机分子。再说了成千上万的知青,象我这样的傻瓜毕竞是占绝大多数。

一些“80后”的人说,你们那是被“激情”了,被“洗脑”了。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站在今人的角度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去说,你真了解当年的实情了吗?你考虑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了吗?如你在当年真的就能看透了吗?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说的对,但“激情”还是客观存在。虽然它的源动力各不相同,有真心信仰,有所说的被蒙骗忽悠,有单纯无邪,有旱中思雨,但在那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当时的我们就是怀着激情,怀着满腔热血,那的确就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怎样看待知青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当年上海知青金训华在闹洪水时候为捞被水冲走的公社的电线杆而死,天津知青张勇是在闹洪水时候为救被水冲走的公社的小羊羔而死。当时都被追认为英雄,被称为毛泽东时代的英雄。今天怎样看待这些当年的英雄人物,就我看到的那些博文,有一、二篇文章是肯定的,但大多数的文章却持否定态度。很有意思的是我特别注意到在这些博文的评论中,大多数当年的知青都持肯定态度,而在没有下过乡的人群中否定的占多数。否定的观点认为;

这些人都是那场运动的牺牲品;

他们的死很不值的,对他们只是一种可怜;

这样的所谓英雄就不能提倡;

还有一条评论说如果这也算是英雄,那我对以前在课本上学过的英雄人物真的要重新去审势了…….

其实以上这些观点只是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英雄,试想如果在40多年前能出现今天人们所要求的英雄,那不叫英雄,那是个怪胎了。

每个时代都有它各自不同的英雄,而这些英雄身上也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战争年代有刘胡兰、黄继光,而和平时期只能出雷锋、焦裕录,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崇拜的是那些博击商海的人物。而金训华、张勇等人他们在自已所处的时代做出了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难道不是英雄吗?再说了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集体财产,这种行为不过时吧,我们今天不正是缺少这种精神吗?

知青真的青春无悔吗?

许多知青在谈到当年的山上下乡时都说他们献出了最美好的时光,但他们青春无悔。

就这个问题反对者认为是无知,这些人受骗上当了今天还在装B,有文章还可怜这些受骗上当者,呼吁他们赶快觉醒。

就是在知青群体中,“有悔”和“无悔”也成为了一种分歧。“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后悔自己做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

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有些人直接延伸出现实诉求;后者选择与接受现实并与之和解,其中很多人积极反哺当年插队所在地。

有文章说即然“无悔”为什么你们后来又返城了,为什么不象当初说的那样扎根农村。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在认死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发展轨迹也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只有在客观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决定自己的活动,即人的成长、选择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进行。社会怎样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大环境大形势变了,知青的命运也会跟着变的,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受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的活动除了受自然条件束缚,还要受社会条件束缚。谁也不能想象,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人,可以选择是否上网。

那么后悔什么?后悔当初自已的选择,但当初你是一片激情;后悔在农村十几年慌废了青春,可看看那些世世代代的农村子弟;今天不能一说到反思就是后悔。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责任。知青生活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他们只能做那个时代的事,他们在自已所处的时代做了该做的事,而且力所能及的做了自已想做的事,有些人还轰轰烈烈过,不论那是什么色彩的。也许有甜酸,也许有苦涩,但都是辛勤汗水的遗迹,人生的黄金时刻就在于青春。只要过过,走过就无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我们承认当时锻炼了一批人,也耽误了一批人。但是,那种一提知青运动就说是摧残的也值得商榷。那种将知识青年下乡无情鞭笞的人,那种直接延伸出现实诉求的人,其实是仍站在与劳动者对立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农村青年也许会问:

难道他们祖祖辈辈就这样劳动生存,就是天生如此吗?

所以,对待历史,不应该为了批判而批判。如今,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对此,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评价这场贯穿整个新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的知青运动都为时过早,现在还不能完全的加以批判或者给予定性。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要拿40年后的今天去看40年前的昨天。是否应该站在理性的高度解剖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