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篇】:教育要革命·一代人的历史局限·木秀于林…… 作者:海宽


 

【感悟篇】

感悟1529

毛在1966年的《五七指示》中提出“教育要革命”。由于早年通过胡适受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毛对建国后模仿苏联构造的一套教育系统是不满的。他不满“以学生为敌”,不满“填鸭式”教育,他欣赏中国传统书院自由的教育方式:“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毛对当时教育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比起1966年以前的苏式教育,今天的局面更加不堪,继承了前苏联的“填鸭式”教育,却没有了当初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没有了当初教师钻研学问的真诚。人民币已经成为大学中的单一信仰,赚钱已经成为校园中的主旋律。

博主身在高校几十年,深有感受。


感悟1530

博主素来以情怀、天分、学识三维论人。以此三维论人,李慎之、家父谢韬、资中筠等人,无疑都是好人,都是有悲悯情怀的人。不仅是好人,而且是聪明人,既有天分,也有学识。但是,其思想范式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客观真理”、“科学规律”等等,他们有自己的历史的局限性。后来者,“胜于蓝”是理所当然的。

家父谢韬虽然本人很难使用一套新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但作为一个一直关注思想前沿的学者,他完全理解博主为什么抛弃“唯物唯心”、“主观客观”、“物质精神”、“科学真理”、“客观规律”等概念。他不仅完全理解,而且非常支持。不仅非常支持,而且时常为此而在朋友面前表现出得意之情。


感悟1531

李慎之、谢韬先后蒙难,都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原因,都有遭人嫉恨的原因,都有“少年得志、恃才傲物”方面的原因。


感悟1532

李慎之先生曾说他自己受马、毛的影响是“浃骨沦髓”。李先生毕竟是上海圣约翰的学生,有教会大学的底色。与李先生相比,知青一代更是“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受到的影响更是深入骨髓。总体讲,知青一代的多数人很难形成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多数人会带着“与人奋斗”的热忱走向坟墓,会带着“批判谬误”的战斗豪情走向坟墓,会享受着“抡棒拍砖”的快感走向坟墓,会带着“捍卫科学真理”的美好想象走向坟墓。

我寄望于年轻的一代,寄望年轻的一代能够逐渐发展起审辩式思维,能够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他们将在执着地、坚定地、勇敢地、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包容信奉耶、回、佛、道、马的那些人的与自己不同的真理。


感悟1533

在网上看到一贴说:“上等人谈智慧,中等人谈事情,下等人谈是非。”对这种说法,我是理解的。

例如,如果遇到一个人对你说:“你是SB。”上等人会对这个人视而不见。他不会浪费一秒钟去搭理这种人。

中等人会问:“你为什么说我是SB?”下等人会说:“你才是SB。”


感悟1521

一位关注审辩式思维公众号的网友给我留言说:

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CT)和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 AR)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都是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CT与AR,一个是气质,一个是技术,二者对于提高思维的品质来说都是必要的。二者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二者也没有孰先孰后之分。

从苏格拉底开始,CT就是知识分子世世代代肩负的使命,就是思维世界里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就是一场持久而永恒的坚守。

博主感叹:讲得太好了。


感悟1522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世界上有21亿人相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圣经》,有16亿人相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可兰经》。有5亿人相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金刚经》。这些人都不如那些相信“实践标准”的人聪明?我看未必。


感悟1523

今天关于考试改革的议论,大多是没有任何研究基础和背景知识的信口开河。

少数认真的研究者,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大学和研究所中的研究人员,从事学术研究,有一定专业训练,但没有实际考试操作经验,脱离实际,沦为“空对空”的纸上谈兵,大量进行着“马尾巴的功能”一类毫无意义的“研究”。他们提出的“改革建议”,大多属于“乱改”。另一类是考试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视野。看到“改革”将带来的问题,却对“不改革”所造成的严重问题熟视无睹。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建议“,实际上是“不改”。

即使是进入了考试机构的我自己的学生,能够继续坚持学术研究的也属于凤毛麟角。多数人被日常的繁重工作所淹没,被养家活口、养儿育女的家庭责任所淹没。我虽然偶尔会提醒他们“勿忘科研”,但理解他们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要鼓励大学和研究所中的研究者更关注考试实践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要倡导考试工作第一线的实践者们重视科研工作。


感悟1524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对共存乌托邦、市场乌托邦、自由乌托邦、理性乌托邦、民主乌托邦、法治乌托邦等,都保持质疑,理解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他知道,这些都只是一部分人个人的理想,都只是一部分人个人的价值,都只是一部分人个人的“真理”。

第二,知道自己的偏好(preference),知道自己进行选择和决策的依据(backing),知道自己所能够做出的不是正确的(right)的选择,也不是合理的(rational or reasonable)选择,而是普乐好的(plausible)的选择。他知道这种选择的风险,并准备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例如,我知道,我的偏爱是共存乌托邦和法治乌托邦,我不喜欢市场乌托邦和自由乌托邦。追求共存乌托邦是我个人的“真理”。我知道共存乌托邦中所存在的风险,知道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知道懒汉可能分享其他人的劳动果实,等等,并准备承担这些风险和后果。当然,我会努力将这种风险和负面后果尽量降低。


海宽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0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