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上山下乡转折阶段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维护安定团结、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下,积极调整政策,缩小下乡范围,改变安置办法,放宽回城限制,逐步结束上山下乡,把知青问题纳入了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

--------------------------------------------------------------------------------


一九七八年     

          放宽城镇安排知青的渠道

二月十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经济计划的要点》中提出:要按照“四个面向”的原则,妥善安排城镇知识青年。今后城镇新成长的劳动力,除了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和在城镇安排外,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工业基地、大型水利工程和铁路的建设,用他们代替一部分民工。对于尚在农村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于农村。

邓小平提出解决知青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月二十八日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四川1亿人,平均1人不到1亩地。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它领域也要这样做。

鼓励上山下乡知青参加高考

五月六日 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积极组织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复习文化课的通知》。《通知》要求,知青所在的生产队、农场,应热情鼓励符合条件的知青报考高等学校,应本着劳动、复习两不误的原则,每天给他们安排一定时间,组织他们复习功课。

对退休工人子女就业实行有条件的照顾

六月二日 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由国务院批发给各地区、各部门选点试行。《暂行办法》规定,工人退休、退职以后,家庭生活确有困难的,或子女参加工作。招收的子女可以是按政策留城的知识青年,可以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可以是城镇应届中学毕业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青问题的思考

七月 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多次谈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基本思路是,在坚持上山下乡方向、稳定大局的前提下,着眼于少下乡或不下乡,逐步地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问题。

胡耀邦7月3日同国务院知青办主任许世平谈话时指出:上山下乡这条路走不通了,要逐步减少,以至做到不下乡。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可能做到的。安置方向主要着眼于城市,先抓京、津、沪三大城市。国务院知青办根据胡耀邦同志的谈话精神,于7月9—10日邀请京、津、沪三市知青办主任座谈,研究城市如何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做到城镇青年多留城、少下乡的问题。

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陈永贵7月13日听取许世平汇报后,纪登奎说,他们提出要区别对待,有的下乡,有的不下乡,能行得通吗?要坚持安定团结的方针,逐步调整上山下乡的政策,减少人民的负担是个大问题。原则上不搞插队。用办青年点的方式、工厂办农场的办法加以安排。把10亿的安置经费装备他们发展生产,不搞零星补助。

华国锋主席7月19日同胡耀邦谈话中提到知识青年问题时说,小平讲能不去(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

在7月21日国务院务虚会上,国家劳动总局局长康永和讲到上山下乡问题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每年国家、地方、企业要花20余亿元(用之于上山下乡)。上山下乡的方向要坚持,但采取什么方法要确定。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接着说,过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干扰破坏很厉害,搞城乡劳动力交流。我们国家这么大,对劳动力的安置完全采取一种办法不行。

中央决定统筹解决知青问题

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二月十日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省、市、自治区主管知青工作的党委书记或常委、知青办主任及中央有关部委、各总部、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总结了16年来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

党中央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自下而上做了较充分地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听取和讨论了关于知青工作情况的调查汇报;会议期间,李先念、纪登奎、陈永贵、彭冲、康世恩还同各地区负责人进行了专题座谈;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汪东兴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会议历时41天,12月10日举行闭幕大会,由纪登奎主持,陈永贵作总结报告,李先念就当前形势做了重要讲话。

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和通过了会议产生的两个文件。它标志着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重大历史转折。

同日,中央批发了这两个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即中发[1978]74号文件)。文件指出:

对城市中学毕业生的安排,实行“进学校、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城市安排”四个面向的原则。城市要积极开辟新的领域、新的行业,为更多的城镇中学毕业生创造就业和升学条件。

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矿山、林区、小集镇和一般县城的非农业户口的中学毕业生,不再列入上山下乡范围。有安置条件的城市,也可以不动员下乡。今后下乡人数将逐年减少,以至做到不搞现在这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今年上山下乡不再搞分散插队,可以因地制宜地举办独立核算的集体所有制的农工牧渔业场、队,集中安置,国家给予扶持。

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在乡知青的问题,对1972年底以前下乡的,优先安排,两年内基本解决。做好下乡青年的培养教育,切实加强对知青的保护工作。

本年下乡人数减少,调回城镇青年增多

年末 本年各地动员下乡的阻力最大,经过大力工作仅下乡48万人,占年度下乡计划134万人的35.8%。平均每省、市、区1.6万多人。下乡人数最少的有:四川3700人,天津600人,广西200人,青海100人。而当年调离农村的知青达到255万人。

各地尽管在留城政策、下乡范围和安置方法上都有所松动和改变,仍普遍感到动员工作步履维艰,实际上,都在观望、等待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怎么调整政策。

--------------------------------------------------------------------------------

一九七九年  

       春节期间对下乡知青进行宣传慰问活动

一月十六日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同时刊登“国务院关于春节期间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宣传慰问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进一步发挥广大知识青年在新长征中的生力军作用,各地在春节期间在城乡要通过联欢会、报告会、家访以及召开知青座谈会和家长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宣传、慰问。有关领导同志要亲自参加慰问活动,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表扬先进,切实解决下乡青年特别是已婚青年的困难。

《通知》还要求各地组织知青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文件,引导广大知青从大局出发,服从国家安排,团结一致,加强纪律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

“五·七”干校改办安置知青基地

二月十七日 国务院下发[1979]40号文件,决定停办“五·七”干校,由原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改为安置知识青年的基地或技工学校,有的也可改为轮训干部场所或农副业生产基地。如本部门不需要的,应优先拨给农林部门举办农业学校、干部训练班、农业科研或其它企事业单位使用,以利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市放宽就业央、国务院批发北京市委、市革委会《关于安排城市青年就业问题的报告》,指出认真抓好待业青年政策

七月二十四日 中共中的安置问题,是当前城市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最近,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在解决安置待业青年问题上,找到了不少好办法,创造了一些好经验。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解放思想,广开门路,统筹安排,充分策上做出走群众路线,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

北京市为了解决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在政一些具体规定:一、今后应届高中毕业生除准备考大学和在本年内上山下乡的以外,一律由学生家庭所在街道办事处,连同其他待业青年统一管理教育,统一分配。二、放宽招工的年龄限制,凡35岁以下的城镇待业人员均可参加全民和集体企业的招工考核。三、参加生产服务社的,可以从参加之日起计算工龄。其工资、奖励、福利待遇,全市不作统一规定,允许低于、同于、高于全民所有制单位。今后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招生以及国家征兵时,应一视同仁,允许他们参加。

邓小平提出从经济角度解决知青问题

十月四日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讨论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会上讲话时指出,除了经济工作外,还有处理就业问题、上山下乡青年回城问题。这些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但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也不能解决。所谓政策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策。比如知识青年问题,不从经济角度解决不行,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想宽一点。下乡青年过去一个人由财政部一次给500元,现在如果一部分人在城市就业,不下乡了,是否可以把这笔钱用来扶助城市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样的政策问题,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解决不行,政策上应该灵活一点。

全年下乡24万人,调回城市395万人

年末 1979年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开始向直辖市合理的方向发展,整个经济比过去活了。由于广开就业门路,全年共安排903万人就业。这一年,除上海、宁夏、西藏外都有少量的知识青年下乡,共下去24.77万人,主要是到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和国营农场。同期通过招工、招生、病退等调离农村的有395万人,年末在乡的知青还有246.9万人,其中插队的75.9万人。

 

--------------------------------------------------------------------------------


一九八○年                        

        胡耀邦等不主张再搞上山下乡

五月八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教育问题时,总书记胡耀邦说,要把让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种地的办法改过来,要用其所长,不要强其所难。过去的办法是一举两害,现在要一举两得。过去那种方法也有点道理,粮食没有过关,要吃饭啊!要使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必须采取政治鼓励和经济吸引相结合的办法。湖北招聘上海的退休工人,对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很有成效,立竿见影,将来减少城市人口,可能要走这条路。
  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说,这个决心要下。像北京,我不主张再搞上山下乡了。北京、上海可以多办师范学校、医科院校,派教师、医生支援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的工资可以提高一点,这比拿大笔钱搞上山下乡划算。
  中央财经小组5月9日听取劳动工作汇报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组长赵紫阳说,在我国情况下,还不能全部就业。真正的人口问题,不是城市,而是农村。想叫城市人到农村去,根本行不通。根本问题是农民要减少,过去想把城市的负担叫农村来负担,今后城市和农村各负担各的。过去一讲城市人口多了,就想往下边安排,到郊区也不是长期办法。有些工业必须吸引农民劳动力,农民劳动力没去处是个大问题。

北京市实行上山下乡新办法

十月一日 国务院知青办《情况简报》刊登《北京市上山下乡采取新的办法》。即对中学毕业生过去划分留城、下乡的政策不再执行。城镇知识青年到知青场队和农林牧场参加劳动,订立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计算工龄,合同期满可以留场就业,也可以延长合同期限,也可以回城。在农村劳动期间,原城镇户口关系的性质不变。同时规定,1980年以前下乡在知青场队的青年,从下乡之日起计算工龄。

 

--------------------------------------------------------------------------------


一九八一年                     

     国务院知青办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基本看法

十月 国务院知识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它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也损坏了上山下乡的声誉。

中央发布城镇就业问题的决定

十月十七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决定》提出,今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大力提倡和指导待业青年组织起来,在集体经济单位就业。适当发展城镇劳动者个体经济,倡导自谋职业。建立和健全劳动服务公司机构。劳动服务公司要组织就业和就业前训练,并发挥劳动力蓄水池作用。


--------------------------------------------------------------------------------

后  记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在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段历史,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它伴随共和国的坎坷步伐,走过了兴衰跌宕的历程。在此期间,最震撼人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持续了二十多年,曾经成为一个牵动亿万人心,影响很大的社会问题,令世人瞩目。

今天,为了让世人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我们选搞了“知青大事记”,使世人能通过网络对上山下乡的缘起,演变过程及其终结作全面了解,也使一代人能重温一下那些酸甜苦辣的逝去年华。

他们曾经说“不堪回首,却要回首。那段特殊而平凡的历史,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自豪。艰难困苦生活赐予我们的恰恰是无价财富;勇敢、执著、坚韧、奋进。我们理解,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的平凡劳作。我们今天依然平凡,平凡也将成为历史。”这正是中华大地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青春和血泪谱写的历史回声,听之,为之一震。
  

  岁月在流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