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又见大学扎堆来· 高考及高考作文絮语·无法接受大学“网售”毕业生……
作者:井民
|
|||||
【大学】: 又见大学扎堆来 记得还是上半年,川大与川医大热撕的时候,亲耳听本省一官员评论:泸医改名,合法;学院升大学,荒唐。再问详细,官员解释:沪医改川医大,经过省教育厅、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可以说学院改大学所要的程序,每一步它们都走到了,所以合法;那么多学院都觉得,学院低大学一等,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就是有朝一日升格成大学,说明中国大学的官本位思想、做外延不做内涵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荒唐。 顺便说一句,上述官员,非一般官员,乃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具体说,是管大学的官员。 现如今,川大与川医大没撕了,或许是它们的主管出面强力维稳,或许是川大无奈承认木已成舟。也倒是,一所大学,无论它有多牛,要想在结论出来后,扳翻两级政府的决定,半点可能性都没有。仅存的希望,是在事前甚至事中,尤其是两级政府审查和评估期间,川大就拿出强有力的理由,让两级政府深感批了比不批损失更大。可惜,川大显然错过了自己作用的发挥期。 有意思的倒是,教育部新近又公示18所学院改大学。教育部公示告知,在公示期内,对申请升格大学的学院,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行为,或申请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等问题,可书面提出反映。只是若个人反映,得署真实姓名,若单位反映,得加盖公章等等。从此公示内容可知,真正最受关注,也最遭诟病的学院为何必须升格大学,学院升格大学的主要理由,不升大学是否就低人一等之类,不论个人还是单位反映,都不在受理范围。这似乎就向社会坦言,教育部认为,学院发展到一定规模,就该升为大学;学院发展到一定时候,不升格成大学就会限制它进一步发展。以及,那个若隐若显的定见,学院比大学低一等。 当然,也可能,教育部事实上招认,学院为何升大学,是中国高校的潮流和趋势。潮流和趋势无须解释,也无法解释。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公示,心头有点扒凉。凉就凉在时至今日,中国大学的主管部门,依然觉得高等教育的发展,重要证据之一,就是多少学院变成了大学,或学院就是要比大学低一等。而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这显然是偏颇得无以复加的歪断。就不说尽人皆知的麻省理工了,也不说名满天下的伦敦政经了,甚至不说牛人辈出的巴黎高师了,这些世界一流的高校,至今要么还是“学院”,要么依然“学校”,无论怎样发展,就是大名不改。显然不能说它们不思进取,只能说它们多半觉得,学院与大学,只是名字的不同,没有实力的差异,更无档次的优劣。或许,还有改个大学得花多少钱,凭空增添多少麻烦?以及原名已成品牌,又何必推翻重造?从中显出的沉着、淡定以及懒政,或许,造就了它们办学心思的始终专一。 曾听说,“大学”一般是综合,“学院”通常是单科。若此说法成立,那么今天许多已经和将升格为大学的学院,就不合格,甚至永远都不合格。因为当初它们之所以叫学院,就是因为学科单一;它们之所以尚有名气,也因那单一学科。若医,若地,若矿、若师,若药,若外语,若音乐,若财政,若政法,若航空等,曾有过的太多学院,如今都原地升大学,或与人组大学了。其实,人们现今提起它们,仍然只记得它们那消失已久的学院名,因为它们在过往的几十年里,已经或正是靠那单一的学科,积攒下了响亮的“江湖”名气。可如今,响亮的名字丢掉了,新名字又在相当长时间里很难被认同,其实活得也够苦逼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至今大名不改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全国音乐学院,乃至世界音乐学院中,地位就稳扎稳打,乃至无法撼动。尽管,在总体以量(地盘量,设备量,名师量,论文量,科研量等)取胜的大学排行榜上,它往往排名靠后。可那又有什么影响呢?说不定,哪天它的院长脑袋发昏,想把“院长”变“校长”、把“音乐”扩大至“艺术”,可能马上就海内外校友逼问:俺那母校,是否音乐不再是主打了?这不是瞎猜,某地某有点岁月的音乐学院,一直在做升格为艺术大学的梦,它们所碰到的障碍之一,恰是来自校友与专家的质疑:你们的强项就在音乐,其它艺术哪点强?它们的领导回答,我们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不止是音乐,还有舞蹈、绘画、播音……却遭专家打断,那说明,你们的办学方向出了问题。 也是在上述意义上,那些分明是单科的医、地、矿、师、药、外语、音乐、财经、政法、航空等学院,单科不改,却将学院直接改大学,若非图的好听、上档和升格,真正的实质意义又在哪里? 当然,如果有人认为,综合可以叫大学,单科也可以叫大学,只要内部学科达到一定量,学生规模达到一定数,“学院”那张皮就再也装不下规模那堆肉,那也就无话可说。只不过,这也是拿大学与学院,简单做了量的大小论,同时,也在实质上坚持了大学就是比学院高一等的偏见。 二十来年的学院升格大学,在使得神州处处见大学的同时,也冒出些校名粘合而非综合得怪怪的大学,如某某财政政法大学,某某外语外贸大学,某某中医中药大学,某某航空航天大学,某某农林科技大学等。如此两个甚至以上学科直接粘成的大学,世界上绝对少见。而在中国,想必它们原本是两家学院,单独一个都无法升格大学,而升格大学,又是它们的共同追求,于是不顾学科差异,抛弃各自理念,相互妥协,抱团取暖,以至终于弄出个学科色彩怪异、政治色彩浓郁的大学来。 2015-09-16
高考及高考作文絮语 今日高考。码这些字儿时,942万考生打开了语文卷。不知有无“押中”。这里说的是作文。那可是语文这科的举足轻重。也不知考生是否头晕。因为为防被押中,命题者在闭关期间,可是动用了所有的能耐,包括技术手段。 场外有更多的家长、老师,以及各界人士,对场内的进程十分揪心。一摸二摸,或一诊二诊,再是大江大海过来,在今天面前,也统统都是小河沟。 平时的学霸,可能此时压力更大。他们的失手,不仅家长、老师不理解,他们自己也难以接受。但高考就是这样,其存在本身,即是对场外所有摸底或诊断考试的规避。最典型要数,规避作文题被押中。 尽管“不超纲”是宗旨,否则高中没法教,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的题型、样式与难度,会跟场外的一摸二摸或一诊二诊雷同。请注意,分省命题也好,全国统一卷也罢,动手命高考题者,是大学老师。因为高考本质上是中学向大学送人,大学负责选人。送觉得优者,还须接也同样觉得。中学老师也参与高考命题,但任务多为辅助,如试做、测试等,旨在检验大学老师所命之题,是否超纲,或是否偏难与偏易。 因此高考肯定会让一些高三的优生失手。每届都有。这是常态。同理,高考也会让一些高三不太优之生冒尖。也是每届都有。不过,高考不会让高三的真正差生变优。因为若是那样,就是整个命题和阅卷的失败。 每次高考结束,总有人吐槽某题,尤其是作文题,及文综或理综中的个别题。其实这些吐槽基本不靠谱。因为命题之所以那样,而不这样,经过了精心的算计,反复的验证,甚至是入闱师生的测评。在信度、效度特别是区分度、显示度上,要的就是后来呈现出的那样。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一本二本三本(今年二三本合取)的考生,按其在本省本市和本区的录取指标,呈正态或合理的分布。目的是不让太多的高分者落榜,同时也不让太多的低分者高攀。 每年见天即成热议的高考作文,最该拿来说说。这绝对是种独特的文体。虽然它本身也符合天下所有作文法则,但生来就不是用来欣赏的,更不是用来发表的。它是专为阅卷老师的定制文体,所有的明显规则,无外乎都是为方便他们的评判。它在一位阅卷老师手上停留几十秒钟后,基本上就永无再见天之日。不幸是这种“短命”,竟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高考作文的宿命。高考作文,因而成为人类知识产品中的最易碎。 印象中事后被暴光进而引起巨大争议的,典型要数十二三年前四川那份《潘金莲的选择》。该文在阅卷老师们的巨大争议中,三次改判,从最初的二十多分,到后来的四十多分,到最终的近满分。不过,即便是阅卷老师,都不太赞成考生向该文作者学习。因为风险太高。每省市区动辄几十万篇的作文,都想在阅卷老师那儿得到该文的待遇,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该文单从行文论,确属优秀,只因以潘金莲选择西门庆落脚,才让阅卷老师轻易不敢断优劣。 该文最终得高分后,舆论仍然未随之平息。譬如思想决定论者们认为,“从潘金莲的自身角度,去选择西门庆可以通得过,那么从高衙内的自身角度去选择林冲夫人,是不是也应通得过?同样,从陈世美的自身角度去选择,抛弃秦香莲也该通得过吧;倘若从张二江的自身角度去选择,权色交易是不是也‘自有一番道理’?诸如此类的‘心灵选择’,真、善、美与假、恶、丑,不是完全颠倒了吗?……”倒是,在更加高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估计该文的得分得打回原形。 事实再次说明,高考作文是文体中的另类。行文的重点在取悦于阅卷老师。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阅卷老师被取悦,该文就大至坏不到哪里去。但为此刻意去冒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风险,恐怕就得慎之又慎。因为阅卷老师不得不考虑政治和道德标尺。除非作者能弄出堪与《潘金莲的选择》媲美的构思和文字,然后再希求运气好到遇见的首阅老师和随后的复查老师。因为没前者给出的超低分,就不会有后者按规定的复查。若是这二者没有,作文想要引起阅卷组老师们的热议,并最终决定改低分为高分,就断无可能。显然这是极小概率事件。因而亦可以说,上文那考生玩得惊险,同时也实在是运气太好。 各界人士,尤其是专业和业余作家们,之所以在高考作文一出来,就急匆匆喷与吐,恰恰说明他们没考虑到高考作文的特性。不怀疑他们能写出极佳的文章。但遗憾得很,他们那美文是在他们喝着茶或咖啡,抽着香烟或雪茄,听着音乐或吹着空调,不限时间、不被催促的状态下整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整出来的那些文字,是给编辑大人和广大读者慢慢看、反复看、颠来倒去仔细看的。且无论它们被怎么看,也不会得到决定作者命运的分数。 曾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全部作文题梳理过。发现缩写、改写、读后感、命题作文、议论文、记叙文、书信、实用文、说明文、发言稿、播讲稿、材料作文等样式,都轮番登场过。足见命题老师为防止被作文押中,可谓十八般武器都派上了用场。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老师押中,或考生猜到。这是命题者与押题者间不对称斗智的必然。命题者寡,押题者众,命题者寡不敌众。因此今年的作文见天,如果有人声称押中,那么他也充其量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笔者是1978年的考生。翻捡这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尤其是掺杂进自己的工作体会,觉得当年作文那命题法,很有现实意义,也很难被押中。当年的作文题是让考生读一篇《人民日报》或“两报一刊”社论,标题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然后要求考生将这篇长达2300字的雄文,缩写到800字以下,且不得有损它的中心思想。这种考法如果都能被押中,那就只能哀叹冥冥中自有安排了。更积极的意义是,这种撰文手法,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而太多的人哪怕是文科生,由于专项练习不足,大都将一文缩成另一文,甚至不成文。 不知今年高考作文,是否有人想起让玩这个? 2015-06-07
初闻信息,说昆明学院“网售”毕业生,以为夸大其辞或捕风捉影。登昆明学院官网,发现与传言略有出入但不大:《我校隆重举行“昆明学院人才店”上线仪式》。 淘宝网做啥的?卖东西的。毕业生是什么?必须说:不是东西。因此,淘宝网卖毕业生,先就涉嫌超范围营业,是否具有合法性,得待神一样的“有关部门”发话。 人不是东西。在现实世界,法定不允许买卖。如果有人非得较真,认定“引进人才”、“高薪聘请”、“猎头”之类,就是拿人当东西买卖,对这般剑走偏锋的发问,俺回答不了,只有先挂免战牌。 不过,细看昆明学院自己的解释,又觉得,在可以理解的同时,还有无法排解的怪怪感。 可以理解是,院方解释:1.“酒香也怕巷子深”。是的。做生意不打广告,相当于黑暗中向人传送秋波。毕业生再优秀,无人相识,犹如待字闺中。2.“借助淘宝巨大的人流和信息流”。确实。如今世界,无人怀疑淘宝网上二流均牛,网称坦克装甲车都有卖,尽管可能是国外。3.为“毕业生与众多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一座信息通畅的桥梁”。相信。爱生如子的院方,用心历来良苦。眼下就业难,难就业,学校比谁都压力大,也比谁都成天挖空心思找办法。4.为优秀学子搭建“一个秀出自己的舞台”。有趣。让毕业生上“淘宝网”舞台自秀,与他们在传统招聘市场自秀,更高大上,也省力。 怪怪感是,院方自述:1.挂牌当日,院长何华当“人才店铺”的“掌柜”,党委书记陈世波为“人才店”揭幕,院党委副书记孙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媛芬,副校长李翔、熊晶、董建华等,整齐出席揭幕式。不禁引发脑海里浮现联想种种,虽然全都模糊朦胧,但至少,与这堆人的身份,是非常地不匹配。2.首批69名“毕业生将印有自己名字的照片贴上‘人才店’照片墙,寓意‘宝贝上架’”。真就是拿人当物或当东西了。大学生就业难,人也随之价码直掉价么?3.院方将卖毕业生分为“一带一路型”、“质造2025型”、“互联网+型”、“集合精英型”等类型,按类型贴“专属的独立标签”。真能将毕业生装进特定类型中,且装得清丝严缝,恐怕得先有个严肃的科研认证。迄今鲜有人能将人定型,人终其一生尚不能,何况人尚未迈出校园。4.院方自定,“利用万能的淘宝这一平台,用商品化的展现形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观展现学生的能力和特色,改变传统人才招聘和网络求职的模式,帮助学生淘工作,帮助企业淘人才。这是昆明学院推进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一个创新,也是全国首家提出利用‘万能的淘宝’实现学校认证、企业‘淘人’的人才选聘模式。”这里分明有沾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玩没人玩过就是“创新”的自认。然这恰恰大有商榷的余地。因这必然涉及人格、人的尊严等严肃话题。5.院方自道,首批“上架”为69人。那么,今后再有人“上架”,是否与前批次按质论价?不够优秀的毕业生,有无“上架”的机会?须知,只要有着两批以上的以价相较,伤人心的事可能就会令人意外地发生。而伤人心的事,最是教育机构所应当的忌讳。何况人仅仅才大学毕业,欲对其做质量优劣的评定,恐怕太急促了些。6.先看到“企业如果对学生有招聘意向,可以支付1000元招聘意向金的模式拍下学生”,险些当场喊出“尺度太大!”,待再看完昆明学院的官网,才知人家没这意思。他们随即的承诺是,“无论是否达成就业意向,学校都将在一周后返还企业的招聘意向金”,以此表明自己“真正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优质免费服务,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原来,该院坚持了服务性与公益性值,既然如此,又何必玩那个“拍卖”的心跳呢? 众所周知,在昆明学院“人才店”开张前,各种招聘网如智联、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等等,汗牛充栋。因此如果说拿人当物或当东西,放网上交易就是“创新”,似很难说得过去。唯一勉强可说者,只是该院所“交易”,是自己的产品,而别的网上,则是天下英才的生意都在做。可是,自己的产品自己卖,眼界是否狭窄?店门是否偏僻?会否涉嫌自卖自夸?……推敲起来疑窦丛生啊。 再说了,各类招聘求职网,也没有公开声称自己是在卖人。反倒是在处处想方设法提醒,自己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牵线搭桥,挣的只是穿针引线费。内中的道理,尤其是内中的忌讳,想必不难明白。从这个角度论,昆明学院公开“网卖”毕业生,至少在人格与尊严在任何时候都当得到尊重上,确实是有着大胆的突破。如果他们这样做另有目的,譬如为学院打软广告之类,倒算是打了个惊险的擦边球。但这种球,大学还是尽量不打为好。 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均可按质论价的世界,在这个人的地位一再降低、物的地位一再升高的世界,许许多多的地方早已是见物不见人。这个荒诞的世界,物是买卖品,人也是买卖品,相应地,人之才,人之情,人之爱等等,都统统是买卖品。原以为那都世俗的沉沦,没想到,大学似也有加入的迹象。至少,昆明学院此举,极易导致如此联想。 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昆明学院怎样解释,也不论外界怎样评价,因那事涉及人的尊严,笔者才无法对其可以理解的良苦用心唱赞歌,秉持的态度只能是:无法接受。 2015-07-03
毕业季,生与生,师与生,校与生,情意绵绵。各种煽情文图,大量登临微博微信,亦上传视频网站。其中关注率最高者,自然数那些颜值高的学子,高大上的校园,以及尚未毕业,就已名震一方的学子。 于此阵发性的文化风潮中,偶然见到一个视频,标题叫做《一个专科生的独白》。 思维定势即刻在内心告知,多半又是个高考失手者的哀鸣,必定充满着对所谓大学的吐槽。仅仅出于好奇,还是打开了视频。 不看则已,一看被吸引到底。 该视频约长近7分50秒,以几十张黑白照片加字幕,配上一个女生的语音,自述在川传(四川传媒学院)读专科不到一年,内心经历的巨大转变。 作者自述,“不是一个乖乖的好学生”,“从来贪玩”。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看到专科字样”,才知道“梦该醒了”。知道自己不大可能读本科,自卑得几乎抬不起头。本想复读重考,可年过八旬的奶奶曾说过,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她上大学,担心复读给奶奶留下“永远的遗憾”,于是开始寻找可以去学校。 此间,女生找过一所本、专科“分校区”的学校。然该校区“破烂建筑物让我觉得生活无望”。后来偶尔听到“川传专、本在一块儿”,才依稀见到“久违的曙光”。最后他通过百度,以及川传的微博,找到了川传。这样,“马院和张妈从此出现在了我生命”、“从此故乡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加个注:文中所称“马院”和“张妈”,为川传的院长和副院长。 一个从未与之谋面的年轻人,称二位学院领导“出现在了我生命”,想必非是在选择之初,而是在亲身经历大半年之后。而“故乡”“为何从此只得冬夏再无春秋”,女生描绘得十分精准,学子们都懂。 “独白”中提及,自己所读专科,在川传是“专本在一块儿”。“一个辅导员带其中三个专科班二个本科班”,“辅导员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辅导员经常对她们这帮专科生说,“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有位“博士老师掏心讲述自己曾经也是个专科生”。“有两位老师表示过我们班比自己同期带的本科班上课效果好”。女生感到,“在川传听到的话全是鼓励”,于是很快卸下“专科生”包袱。 女生还披露,自己在入学报到那天,因线路之争,还同母亲发生过争执。然而当母亲“叮嘱我照顾好自己便离开我的寝室回着家,……我突然好想跃过楼层抱住那人全心全意爱我的四十岁女人”。于是立即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是分明守在话机旁的奶奶,“我只听到奶奶讲了声喂眼睛就红了”,“可明明今天之前的每一天,我都会嫌这个八十岁老人很啰嗦”。想必此刻女生大概在含泪倾诉,“终于我在十八岁的某一天领悟了家人的意义”。
外人有所不知,正如该女生所言,“川传”的两位领导,是两万余在校学生的大家长,也是他们的大朋友。他们的办公室对学生不设防,“张妈”的手机甚至向全体学生公开。如此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且不论做到这点是多么的不容易,只说在此举在学生心中所产生的影响,“独白”似乎已给出结论。 尤其还想点赞那位辅导员。这位辅导员懂得鼓励与激励对眼前这帮学生来说,远比批评和责骂要更管用。虽然同时兼带本、专科一共五个班,但自知专科生思想工作更需要,抑或更困难,因而“仿佛一直在咱们专科班”。两句显然被女生听进去的话,“咱们专科用三年学习别人四年的内容要加油哦”,“专科生只是比本科生在高中的文化成绩差点,我们的专业也许还强过他们”,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独白”作者对她有“一种想说出口的感激”,同时没忘“暴”一小料,自己“可明明满脑袋她的外号”。能被学生热爱到幽她一默程度,说明她在所带学生心中,已既是老师,又是知心姐姐。 必须表扬的,还有那位“博士老师”。虽不知道该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但向面前的专科同学坦言“自己也曾经是个专科生”,说明他有当老师,甚至当好老师的思想素质。他本人或许都不知道,自己那番“掏心讲述”,对一个个久旱逢甘霖的生命,是何等的滋润。 不错,高考是个相对最公正、权威的标尺。尤其对考生的文化素质来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强大的社会“公认”,那些只考得专科成绩的考生,自卑与灰心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他们真上了专科,不幸再碰上个另眼相看的学校,遇见个视考分高低为绝对优劣的辅导员,以及几个自觉或不自觉释出低看一级眼神的任课教师,那么这类学生即使进了校园,也基本是自暴自弃到离开。 事实上,教育的神奇和伟大恰恰就在于,唤醒在某方面明显不足者的优秀潜质,并将他们那些潜质激活、延展。学校和教师的本事,亦在其间得到证明。突然就明白,为何马云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公开称自己的母校“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独白”的女生则在眼下,就已经觉得人在川传,周身舒坦。 从“独白”中可知,女生还有一月左右才念完大一。然而她因高中没有学好、高考没有考好而潜入心中的魔,已在入学短短几月内就被彻底驱逐。虽未敢就此断定女生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会怎样,但一个入学前那般失落与失望生命,入学仅八九个月就被成功拯救,则既说明该生已经站上起飞的台阶,而学校已先期被她引以为荣了。因为正是在毕业季,各校均爱挂“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类标语,然而,如果学生在校没觉得有什么关爱和尊重,就不会觉得学校有什么“为荣”处,进而使后一个“为荣”成为学校的一相情愿。 2015-06-2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