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上山下乡探索阶段


“一五”计划要求实现3868万亩开荒任务

3月21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同年7月,由国务院提请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并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步骤。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用粮的需求,“一五”计划要求实现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李富春副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农业生产供应全国人的食粮同时,用农产品作原料的工业产品,在目前又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而且进口工业设备和建设器材所需要的外汇大部分也是农产品出口换回来的。因此,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他又说:“1953年和1954年两年的农业生产都由于灾荒没有完成原来拟定的增产计划就增加了五年计划后三年的增产任务。因此,要达到上述指标,还必须要作很大的努力。为此,还要把开垦荒地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来进行部署”。他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该积极地进行宜耕荒地的调查和勘察,完成1亿亩以上荒地的勘察工作,至少完成4000万亩到5000万亩荒地开垦的规划设计工作,为第二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做好准备。”

青年团中央决定筹组青年志愿垦荒队

4月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于4月间派出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学习共青团的工作经验,此行,对苏联共青团组织城镇青年远征垦荒、建设共青城的情况作了考察。6月24日,青年团中央书记处将《关于苏联开垦荒地的一些情况的报告》报送中共中央。6月2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报告,在批示中指出,这个报告“很有参阅价值”。

青年团中央书记处的报告说:1954年,苏共中央决定,两年开垦2800——3000公顷土地,主要是在哈萨克共和国和阿尔泰边区,其它则分布在伏尔加河下游和西伯利亚各州。共投资70亿卢布,在三四年内可以偿还国家投资。

1960年以后,可增产粮食3000万吨。主要是由共青团动员城镇的团员和青年参与。

从1955年开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有2.74万人前往垦荒建场。从城镇动员人力到农村生产,是苏联目前总的趋势。由于全苏人民把开荒当做了全民的事业,才能在最短期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开荒任务。

同年8月,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中央的精神,借鉴苏联的经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说,开荒的大风暴还没有来,但大风暴之前必然有闪电。北京可以带头,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首先把垦荒队搞起来,就能带动许多城市青年下乡。

第一支垦荒队赴黑龙江省萝北县创建“北京庄”

8月5日至30日:北京青年率先响应组建远征垦荒队的号召,青年团北京市委选择了杨华、李秉衡、庞淑英、李连成,张生等5名郊区优秀青年作为发起人。8月9日,发起人正式向青年团市委递交了申请书。8月12日,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和青年团北京市委领导人接见发起人,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并共商建队、选址和垦区发展等问题。

8月16日,《北京日报》等首都报纸披露了这一消息,在全市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映,纷纷报名申请,情景十分感人。许多青年捐款捐物表达支持的心愿,仅10天就收到6969.4元捐助款。青年团市委用这笔钱帮助垦荒队进行必要的农用、民需的装备。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和有关市、农场为之作了大量迎接准备。

8月25日,青年团北京市委在众多报名者中遴选60名优秀青年组成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男队员48人,女队员12人)。调南苑区团委陈启彬任党、团支部书记,杨华任队长,其他4名发起人为副队长。

8月30日,北京各界1500人为垦荒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会上,青年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王照华称赞他们为首都青年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组建了祖国第一支垦荒队。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作了《向困难进军》的讲话,号召他们用“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精神克服困难,在荒原上安家落户,多做贡献。随后,他代表青年团中央将一面《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旗授予垦荒队队长杨华。

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在祖国北疆创建的“北京庄”,历经风雨在萝北县荒原上站立起来了,他们成为今日萝北县共青农场的奠基人和建设者。

《人民日报》就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发表社论

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的社论。社论指出,今年暑假全国将有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还有一些往年没有考上学校或者没有找到职业的学生,都要求解决就业或学习问题。然而,国家目前还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满足这种愿望。因为,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还短,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如果国家用分散经济力量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职业都包下来,工业的发展就要受到挫折。必须指出,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目前的就业问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也要看到,随着工商业的日益发展,初中和高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会逐步改善的。目前农村正在大力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需要大量吸收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政治觉悟的青年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运动。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是十分巨大的,现在需要量很大,以后的需要量更大。

社论在分析“人人要工作”的社会舆论时说,首先,家在农村的中、小学生毕业以后,如果没有思想障碍,他们完全可以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而家居城镇的中小学毕业生,目前如果考不上学校,又找不到职业,就应该进行自学,等待机会就业。各地青年团组织应该积极组织和帮助他们做好自学的工作,或者帮助他们转到农村参加生产和工作。


毛泽东发出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去的号召

9月至1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为此书写了许多按语。在《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的按语中,提出:“全国合作社,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中学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当他看到《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中,反映“社架子”之间出现“争骨干、争识字的人”的情况,又为此文写的编者按说:“其中提出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发出的这一号召,激励了一代年轻人,在60年代前期,一直是推动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巨大精神动力。

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

10月15日:一支由98人组成的上海市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江西德安县九仙岭脚下开创新生活。同年11月19日,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受中共中央、毛主席的委托,前往看望垦荒队员,并题写了“共青社”的名称。就这样,德安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诞生了。1957年11月,共青社与下放干部创办的德星农场合并,翌年3月又易名为国营德安共青综合垦殖场,并有一大批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青年陆续来到这里落户。30多年来,共青人历经三次 搬迁垦荒,三次住茅棚,靠着“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精神,在一片沉寂的荒滩芜洲上建起了充满活力的共青城。

今日的共青城,被誉为“鄱阳湖畔明珠”,“羽绒王国”的盛名蜚声海内外。她已拥有8万人口,2万职工,12亿固定资产,成为工农商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展示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风貌。

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

11月8日: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首批52名队员到达黑龙江萝北县,在千古荒原上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是青年团天津市委员会从全市17000多名志愿者中选拔的。11月4日,青年团市委在工人文化宫举行了盛大欢送会,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黄火青和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人白坚、吴砚农、李耕涛等到会送行,并向垦荒队授了队旗。

首批队员作为先遣队,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建房,创造了奇迹般的生活,为准备来年开荒打了第一个胜仗。翌年3月5日迎来了第二批216名新队员。至此,垦荒队共有268名队员,队长范素兰。

1956年“五四”青年节,天津青年志愿垦荒点,被命名为“天津庄”。当年6月9日,胡耀邦同志来看望队员,临行时他说:“我送你们八个大字:忍受,学习,团结,斗争。”嘱咐大家要经受考验,经受锻炼,热爱“北大荒”。队员们以超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上,在沼泽泥潭中,与天斗,与地斗,靠自己的双手,使“天津庄”发生了巨大变化。曾荣获周总理签发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并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队和先进党支部。

30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114名老垦荒队员在“北大荒”扎根立业,他们培育的第二代又从前辈手中接过了艰苦创业的大旗,同众多的建设者协力开创祖国北疆更美好的明天。


--------------------------------------------------------------------------------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四到”的就业途径

1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在《纲要草案》第39条中提出:“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者7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有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在城市能够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参加农、林、牧、副、渔各种生产事业和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这里讲的“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去的主体是指城市中失业人员,自然也包括未能就业的中学和高小毕业生。提出“四到”的就业途径,可以说是“上山下乡”的最初表述。


--------------------------------------------------------------------------------

              

《人民日报》就中小学毕业生问题发表长篇社论

4月8日: 《人民日报》根据刘少奇副主席3月22日在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发表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长篇社论。

社论说,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而城市就业条件有一定限度。就全国说,最能够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社论讲到农村对文化需求时说,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是我国农村两大历史性的根本改革。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民。但是,现在的农村和农民还都缺少文化。如果以后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中学毕业生下乡,同农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亲密地结合起来,那么可以肯定,农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和农业的技术改革就将得到一个极大的力量,就将促进我国农村实现另一个根本改革——技术改革,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空前地向前大发展。

劳动部、高教部就招工就业问题联合发出通知

7月22日:劳动部、高等教育部联合发出的通知说,由于机关、企业停止招收工作人员,各高等学校因学业成绩不及格或其他原因退学的学生,家在农村或有条件回农村的,可以动员他们去参加农业生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首次使用“下乡上山”用语

9月20日至10月9日: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钢要修正草案》。其中将《纲要草案》中的第39条调整为第38条,有关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的内容,作了重大修改。条文规定:“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在农村, 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

在新中国历史文献上第一次出现“下乡上山”的用语,并且把下乡上山的主体明确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

《纲要修正草案》于同年10月26日在报刊上公布

《人民日报》11月13日发表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的社论,社论中说:“人人的生活离不开农业,人人对农业的发展都要尽自己的一份责任。青年知识分子更要把下乡、上山当作锻炼自己的最好方式,要在这次大辩论中把自己对待农业生产的错误认识改正过来,下决心长期地全心全意地到农民群众中去。”


--------------------------------------------------------------------------------

         

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钢要》。第38条关于下乡上山的文字未有变动。《纲要》对“下乡上山”范围作了明确地界定,其主体依然是在城市不能升学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


--------------------------------------------------------------------------------

 

全年城镇人口减少1300万

年末:经过初步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状况得到初步控制。全国减少了城镇人口1300万人,精简职工950万人,职工人数比上年减少798万人;农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2730万人。但因调整刚刚开展,许多问题还未来得及解决,社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26.2%,全民所有制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下降28.8%。人民生活依然很困难。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