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被耽误的历史
作者:余 杰
|
|||||
不要忘记被耽误的历史 ——12·26来临之际与朋友的聊天之一 12·26,这个日子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中,一到这个日子,全国人民都要吃面条,祝愿领袖万寿无疆。 如今,好久没有看见这样的场景了。这个日子在许多年份显得平平常常。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回归了理性。如今又要说起了,在与朋友的闲聊中写下这些话。也许很不和适宜和"胃口",有点唱反调的意思了。但不管怎样说,只是一家之言。 这个被耽误以后的话题,再多说已经显得毫无意义了吗?有朋友这样问我。 所谓被耽误的一代就是指我们这些曾经在"文革"期间初中、高中的学生,以后又上山下乡过的一代,如今都已经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 "我们被耽误了!"这是"文革"后我们回首走过的路发出的一声叹息、一声无奈的自嘲。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些人在该上学的时候,被无情地剥夺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而是按照领袖的指示,在阶级斗争的"大课题"里打老师、斗走资派,残害"地富反坏右"、烧毁图书、只读《语录》和《选集》。至今我还是没有明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怎么就归结为这样一句话:造反有理?那个疯狂年代留下的记忆至今难忘。记得在学校里,我们始终以"阶级斗争"的眼光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在上课时讲解《语录》时,稍稍有一句我们认为"有问题"的话,立即可以上纲上线地开展"大批判"。于是,秩序没有了,讲课无法进行了,什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都要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主。发明者把这些知识统统汇编成为《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你爱听不听的,又不需要考试。就像今日朝鲜的数学课上居然会有这样一道题:10辆美国坦克,朝鲜军队摧毁了其中5辆,还有几辆?荒唐年代的荒唐事情,造成的结果是,读书有啥用呢? 那个年代,大学停止招生。没有一个国家在非战争状态下停止大学招生的、停办的。只要我们创造了"世界奇迹"。 那个年代,停办几年以后的大学恢复是,可以不要考试就难读大学。唯一的条件是"根红苗正"的工农兵学员。读书对于那个时代的我们已经失去了意义。不仅是读的书里诸如英语课本的"万岁"和"万寿无疆",要不就是《半夜鸡叫》,剩下的只能是早请示再加晚汇报,天天对领袖像三鞠躬,认真学习"最高指示"。 我们所处的环境里还有就是"红色恐怖"。虽然比不上以后的红色高棉,毕竟我们是"祖师爷"啊。家庭出身成为我们这代人未来道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先觉条件。"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虽然遭到了"批判",但是在实际生活里你的老子是"反动"的,那么一辈子就会因此受连累,抬不起头。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千千万万出身于"反动家庭"的孩子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压力。好在没有发生像柬埔寨"红色高棉"对于"反动"阶层的人和他的子子孙孙斩尽杀绝的惨剧。尽管我们这些出身于"黑五类"的子女都是在1949年以后出生的,但是这样的精神压力下,一直在战战兢兢地活着。当然,那些红色的后代是无需这样的胆战心惊的。到了"文革"开始,这些人不可一世地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充当了急先锋。但好景不长,在激烈的分化中都无可奈何地一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例如薄熙来。总之,关于这代人的种种不幸是世人共知的,也是无法从心里抹去的。 耽误了什么呢? 一代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被耽误了。 一代人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欢乐、向上、求知的生活;失去了……! 谁是始作俑者呢?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么,我们还要纪念什么? 还有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上山下乡,接着再聊。 刻骨铭心被耽误的历史--12·26来临之际与朋友的聊天之二20到30,是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有时走在路上,看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那些无忧无虑的嬉笑欢乐,心里除了羡慕以外,更多的是想到了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活--一段被耽误的年华。 因为我们在那个年龄段是应该就业的时候,被迫上山下乡。这个被冠以"革命"词汇的运动,将1600万(官方数据)人流放到远离大城市的农村和边疆。 我们是在无法读书、无法好好读书、无法真正读书的环境里被荒废了几年以后,迎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当这股被称之为"接受再教育"的运动开始以后,除了少数在那个年代被所谓的"革命"激发起来的人是自愿去接受再教育以外,我们基本上都不是自愿地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走向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这是"在广阔天地炼一颗红心",是"改造世界观"的必由之路。那时就是在这样的宣传鼓动下,形成了人类历史极其罕见的大迁移。 为什么要发动上山下乡?难道非要到农村去?无论是在当年还是在事隔多年以后,我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 从现在大量披露的事实看,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其一,形成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因素是"文革"灾难造成的。没有"文革"的破坏,何来整个国家的混乱。学生不读书、工人不干活、农民不种地,中华民族的这段历史是举世无双的,是骇人听闻的!上山下乡在这个时候出现,既有其偶然性,更多的是一种必然性。这个时候的上山下乡与"文革"前的上山下乡无论在动机上,还是在效果上都是有截然不同的。相同的只是都要离开城市。 其二,这是一场蓄意的大骗局,让一代青年受骗上当。从动员开始到最终的结束,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中。从"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人民"需要我们去解放,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鼓动;从青年的"必由之路"到"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教育等等,都是用一种貌似革命的理论在忽悠着我们。这个理论就是被春桥文元策划总结、得到领袖肯定并被记在自己理论体系中的"继续革命"的理论,以此来教育我们一定要沿着领袖指引的道路前进。 其三,不是城市无法容纳我们。就业问题本身就证明了"文革"破坏了经济、延缓了发展、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衰落。于是就出现了荒诞的一幕,城市里的知青到农村,农村里的壮劳力被调到城里工作。(详见《失落的一代》)折腾来折腾去,在天翻地覆中,我们的青春岁月被消耗了。成为一群流浪者、望乡者!已经很穷的国家了,每年要花上几个亿来维系这样的局面,维系着在"革命"旗帜下的荒诞。 其四、政治因素决定了这场运动无法回避。红卫兵们的利用和使用价值结束了,继续散落在城里会引发新的一轮危机。就像今日维稳讲的是不安定因素。怎么办,唯有遣散这些人,上山下乡就成为最好的出路。只要加上"革命"的口号,如遇到反对,就会绝对镇压。卸磨杀驴,从上到下。一群人起来了,打到了另一批人。短短的十年,接班人换了三人。当年被誉为红色政权的卫兵们,在大山深处已经没有任何一点再现当年风采的劲头了。在这样的消耗中,国家更穷了,人民更苦了。历史在开倒车了。 只要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都不会回避和遗忘这段苦难的历史。 遗憾的是,现在看见许多被遗忘的镜头--热衷于纪念。纪念什么?纪念我们曾经的苦难?不是。而是在歌颂苦难,把这种苦难称之为宝贵的财富来炫耀。不错,苦难确实是一笔财富,但是我们绝对不能歌颂苦难。这种苦难一点也不值得炫耀,而是要追溯苦难形成的原因,来杜绝再次发生这样的苦难。 何止是我们被耽误!在那个年代里还有"五七"干校里的故事,可惜当年干校的人活着的不多了。其实,那时是一个国家被耽误了! 牢牢记住被耽误的历史--12·26来临之际与朋友的聊天之三不光是我们一代人被耽误了。整个国家被大饥荒和"文革"耽误了。还有其他一些耽误。历史从来没有假设,如果有假设,我们一定会问:如果没有"文革",我们这个国家会怎样?无法假设! 为了维系光辉形象,出现了种种难以自圆其说的一些论调,骨子里还是潜伏着"继续革命"的说教、重温"文革"之梦。例如--"功大于过"之说;"交学费""探索"之说;"出发点是好的""没有私心"之说等等。 这样无法无天的一段历史被以轻描淡写的"失误"而一笔带过了,真的够大方大度的。这样在挥霍历史迟早是会受到报应的。 其实,回首历次政治运动直至文革,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不断地发动政治运动?为什么要发动"文革"?难道只是对于党内以及社会上的形式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发现了"走资派"?接受了苏联的教训?不愿当斯大林之二?等等。 我不信! 我看见的是残酷的现代版的"焚书坑儒"和"文字狱",还有只有在封建社会里才会有的"皇上"的一言堂和株连九族。知道了"文革"十年内前前后后三个"接班人"的相机倒台。而自己那个无法无天的老婆则成为中共的政治局委员,成为四个坏人的头。在其死后不到一个月就进了监狱,印证了这十六个字: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统统报销。这些闹剧,怎么也连不上"功大于过"、"交学费""探索"、"出发点是好的""没有私心"等等胡言乱语之说。 为什么非要遮遮掩掩、羞答答地掩盖呢?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很可悲的。 还是回到主题:纪念什么? 不该纪念制造苦难的人!这是我的回答。 在被耽误的时刻,正是我们该努力工作的时候,那一刻我们都在上山下乡。不仅是我们,十年浩劫时全国人民都始终被绷紧了阶级斗争这个弦,过着年年、月月、日日人与人斗的日子,唯独肚子吃不饱。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愿如此。可还是有担忧。因为"文革"所产生的土壤还是存在的。要不然你如何来解释眼前发生的重庆事件呢?如何来看待这个"薄书记"的发迹史呢?如何看待近几年鼓吹"文革"的残渣泛起? 拉拉扯扯的说了这些"废话",小民百姓仅此而已。快到了12·26这个日子,各个方面又要绷紧了,尤其是意识形态。不知道哪年哪月我们才会对于所谓的"敏感"日子报以无所谓的态度,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也许要到人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意愿的那一天。 有一些老话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之师后事不忘;等等。一个意思:不要忘记过去。于是我就在想--不要再为耽误国家的人开脱了;不要再为耽误这个党的人洗脱了;不要再为耽误我们民族的人涂脂抹粉了;不要忘记——我们曾经被耽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