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轩逸事
作者:南国嘉木
|
|||||
桂林轩逸事 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935年春,一个寒意尚浓的深夜里,成都市春熙路、昌福馆、总府街三角地带,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带铜帽,披大氅,携带老式人力压水喷枪和扒墙拆屋的钩爪等工具的消防队员们,全力以赴地要包下街角一家开业不久的绸缎庄。此时此刻,他们全然不顾及离昌福馆火源更近的几家已经开始着火的商家,其中便有当时成都颇负盛名、资格也是最老的桂林轩香粉店;尽管它与成都市有名的智育电影院隔街相望,位置十分重要。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绸缎庄周围已拆出一个隔离带,可以确保无虞了,消防队才回过头来防止“火势蔓延”。而古老的桂林轩香粉店已成了一片瓦砾。 次日中午,成都《新新新闻》报就在头版下方刊出一条简短消息:“昨夜春熙路昌福馆失火,总府街开设80多年之老店桂林轩付诸一炬。”四处的茶馆酒楼里,更不乏眉飞色舞地描绘着这场火灾的人们。其中也有不少老成都扼腕叹息,为的是今后怕再也买不到那时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爱用的护肤清洁化妆品——价廉物美的桂林轩香胰子和各式香粉,还有四时八节都要用的一燃到底,连灰也是既细又香的立香了。 人们不幸而言中。经历了这场灾变之后,桂林轩老店竟从此“灰飞烟灭”。这里面隐含着一些足以“观金见古”的清末成都的“儒商”逸事,且听在下道来。
成都府桂林轩香粉店创始与清咸丰初年(1852年左右),第一代创业人是李昆山老先生。李老先生祖籍广东梅县,世代务农。先世据传是“湖广添四川”的移民,来到成都府华阳县石板滩继续种地为生。历经数代佣耕,渐成自耕农,可以供子弟读书了。 李昆山少小发奋苦读,虽科场蹭蹬,未取功名,却得到当时蜀中赫赫有名的经学家刘沅(字止唐,号槐轩,成都双流人)赏识,成为及门高足之一。在儒学上得到深造使他越发厌恶八股文,逐渐绝了功名之念。在“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竟从肩挑负贩做小生意的前辈手里接过棒,做起“士农工尚”之类的贾人来。 这虽然是养家糊口只需,可也得有抹下“面子”的决心和书生“下海”的勇气。他将家人从乡下迁至城里,在成都华兴东街开了一间小小的香粉店。但毕竟不擅此道,所以在他躬自经营的约20年岁月里,虽勉力维持,始终业绩平平,总不见起色。 所幸“吉人天象”,就在旁观者看去,这家香粉店已是岌岌可危之时,却出现了转机。这专机主要来自子女教育上的成绩,哲嗣东荪先生于同治八年(1870年)中了举人。这位后来的桂林轩大功臣,不但天资聪颖过人,而且精明能干。其善于治生、通达业务、处世明决,皆大过于乃父。他不仅继承了家学,且诗、书、画、印、园林艺术也颇擅长。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乡闱小捷之后,他也和父亲昆山公一样,看透了科举取士那一套,而“绝意进取,隐于市尘”。实实在在地将处于危机中的桂林轩接过来经营。由于他“支柱其间,公介自持,虽尺布粒粟,无所私假。数年而局定。又数年而获赢余,广田宅焉”。(引自《李东荪先生墓志铭》)也就是说,在他接手后,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扭亏为盈”而且开始“发家至富”了。这位创出奇迹的李东荪先生,其经营之道又在何处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