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12-21指示的由来(附相关两篇) 作者:网中人


寻觅12-21指示的由来

在中国,12-21或12-22这一天,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与这个日子有不解之缘的,至少有1700万人,这还只是直接相关,如果加上这些人的兄弟姐妹、父母辈、祖父母辈,可能达到上亿人之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968-12-21晚上,那个年代习以为常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播出了一段“最新最高指示”。

1968-12-22一早,那个年代舆论一律的所有报纸上,毫无例外地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条指示。

四十一年过去了,每一年的这一晚、这一天都会来到。尽管时光飞逝,时过境迁,当年的“知识青年”们对“最高指示”仍然难以忘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到底是12-21指示还是12-22指示,没有任何人作出权威的定论。然而,这条“最高指示”究竟是在什么场合发出的,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仍然是个谜!甚至,据说去年这个时候有人在某研讨会上公布其研究结论是:这是姚文元伪造的。于是,有人认为12-21指示的由来是当代史上的一段悬案。

的确,多少年来,提到这一条“最高指示”,除了这几十个字之外,再也无人提及相关的背景情况。我们这些“知识青年”中记忆力好的朋友还记得,当年曾经有过一篇相关的新闻报道,是关于甘肃会宁的县城居民上山下乡的报道“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光阴如梭,年复一年,虽然“最高指示”依旧不难找到,但是那篇报道已经找不到了,被遗忘了,没有人再提甘肃会宁,没有了有关的信息。

作为上山下乡的亲历者,我一直对此“心有不甘”,历史的一页就这样如云如烟了吗?在12-21又一次来到之际,我偶然发现了一篇在2009-11-29发表的帖子——甘肃省白银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副研究馆员郭忠庆在“档案界”网站上发文(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25878&extra=&page=1),在六千余字的文章中,披露了1968年那条指示与那条新闻的渊源关系。

我庆幸,终于有人重新提起了这件不可或缺的往事!
                                               
1968-12-22那天的报纸又是什么样的呢?在搜狐博客上,http://q.sohu.com/forum/20/topic/46641005在12-22贴出了那年那天的《南方日报》的照片。

遗憾的是,图面不甚清晰,当年的报道看不太清楚。《人民日报》的编者按是这么说的:

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长期脱离劳动的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纷纷奔赴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在那里安家落户。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新风尚。他们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这话说得很对!

毛主席最近又一次教导我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的城镇居民,热烈响应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去!

                                                                2009-12-25


相关图片链接:
   http://wangzongre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9959590120091125103036873/

 

说说我见到的一二二一指示回忆录

在辞虎迎兔之际,照例整理一年来的积存,温故知新,收获不小,自我感觉这一年的重要收获之一是,对破解一二二一指示的“悬案”有了相当的进展!


(一)

2009-12,时值一二二一指示发表41周年,我在一个知青论坛上惊讶地得知,在2008年底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专家公布了其研究结论:一二二一指示是姚文元伪造的。我始终希望一睹此论全貌,然而在网上搜索良久,无果而终,倒是见到了有关一二二一指示的回忆录,“档案界”网站上2009-11-29发表的郭忠庆的帖子《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在六千余字的文章中,披露了一二二一指示与一篇报道的渊源关系。

尔后那个知青论坛上又有人说,曾经见到过一篇《“上山下乡”口号的由来》,发表日期:2006年11月17日,出处:千龙网,http://www.info.plkj.gov.cn。我前往查访,无法打开。联想到“档案界”网站上郭忠庆帖子的“参考文献”里也提供了一个信息——毛泽东在这篇新闻上批示号召知青上山下乡(文/赵仕枢)、会宁县党史资料,我开始在网络的大海里捞针。

如今网海真是无边无际,信息爆炸,依靠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仍然眼花缭乱,信息之间互相链接、摘录的太多太多,难免讹误。我逐步形成的习惯与做法是,凡是有用的信息,究其根源,直指源头。

基于上述方法,我发现,网上关于一二二一指示来历的的回忆录,在不少网站、论坛、博客时有转载、摘抄,但对其来源刨根问底、逐一梳理之后,都可以“聚焦”到下述四篇:

A.《上山下乡狂潮是如何形成的》(以下简称《狂潮》)

光明网,2004-7-25刊载,作者:赵仕枢。

光明网注明此文来自文摘报,这就表明另有“发源地”。

经过网络搜索,在维普资讯网得知,《党史纵横》2004年第7期发表了赵仕枢《狂潮》一文。在该网可以看到该文共两页,PDF格式,可见第一页,第二页无法免费显示,全文也无法免费下载。

B.《文革中的一个口号是如何叫响的》(以下简称《口号》)

中华网,2006-11-2转发自《文史精华》2006年第8期。无署名。

遂到《文史精华》网站查找,得知作者为张友琴、赵仕枢。但是在该网站无法阅览全文。

本文开头提到千龙网上2006年11月17日发表的《“上山下乡”口号的由来》,其内容正与这篇《口号》的内容一致,只是题目变化了一下。与此类似的情况是,中华网在2006-11-2转发《口号》时,明确告诉读者来自《文史精华》,但题目已经被增改为《“上山下乡”掀起了狂潮文革中一个口号的由来》。

C.《毛泽东在这篇新闻上批示号召知青上山下乡》(以下简称《新闻》)

在不少论坛、博客上有转载,似乎以“精英博客”最早,2006-09-21发布。作者:赵仕枢。

D.《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以下简称《郭文》)

档案界,2009-11-29发表,作者:郭忠庆我正是在《郭文》的“参考文献”中,第一次知道有《新闻》一文,并注明“文/赵仕枢、会宁县党史资料”。但是在网络上未能搜索到“会宁县党史资料”,所以无法得知《新闻》的发表时间。

上述四篇文章中,在网上出现时间最迟的是《郭文》,其中与一二二一指示直接相关的内容完全同于另外三篇,并无新意。而《狂潮》《口号》《新闻》三篇出自于同一个人赵仕枢的手笔,出现时间有早晚,内容细节上略有出入。


(二)

当年上山下乡的“过来人”的脑海里还记得,当时有一篇源于《甘肃日报》的报道,但与一二二一指示的渊源究竟如何,则是数十年以后才渐渐浮出水面。2004年第7期《党史纵横》发表的《狂潮》提供了这样的说法——

1967年,顾立清以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甘肃日报》担任军管会组长。1968年9月,甘肃全省各级全部成立了革委会,标志着“文革”已接近尾声。顾立清想到应加大对城里人到农村去的宣传。因为早在“大跃进”结束时,许多工业项目下马,中央就动员城市的人到农村去。

1968年9月底,他让《甘肃日报》记者马占海了解定西地区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情况。马占海当时30多岁,到会宁县等地采访,其中一个是王秀兰。王秀兰50多岁,儿子在外当工人,家里只有她和儿媳妇,当马占海问王秀兰对上山下乡有何感想时,王秀兰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作为一名记者,王秀兰这句话正好切中他此次采访的关键词。马占海采访回来,迅速赶写出稿子,把王秀兰作为重点人物,并突出了她这句豪言壮语。

顾立清审查稿件时,感到王秀兰说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既朴实,又深刻,很有感召力,于是,精心修改稿子,加上编者按,放在报纸的头版。稿子登出来的第三天晚上,新华社同志来电话,说毛主席看了这篇稿子,认为很好,就此核实稿件是否属实。顾立清肯定地回答:“绝对真实!”一篇看似极为普通的消息稿,为何引起主席的高度重视呢?据说,上山下乡工作开展以来,毛泽东一直苦于找不到可以用来引路的典型。当刊登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甘肃日报》放到毛主席的案头后,毛主席立刻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派记者到甘肃会宁县实地核查稿件真实性,然后转发全国。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整版的篇幅,原文刊登了由新华社转发的《甘肃日报》这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的文章,加了编者按,还发表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上下沸腾了,各城市半夜三更敲锣打鼓,游行庆祝。上山下乡工作一下子掀起了高潮。

上述文字来自光明网,光明网又来自文摘报。而与维普资讯网上《党史纵横》2004年第7期《狂潮》的第一页相比,可以看出,光明网-文摘报的摘录中删除了不少内容,例如怎样确定采访会宁、如何筛选采访结果等等。当然这些内容与一二二一指示并无直接的关系,但也省略了一个重要信息:《甘肃日报》是什么时候发表了一篇什么样的报道。结合这二者的内容,可以得到这样的初步结果,当年发生了这么一个过程——

(1)1968-12-8,《甘肃日报》在头版右侧发表了主标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

(2)在《甘肃日报》见报后的第三天晚上,新华社打电话到《甘肃日报》。

(3)新华社的电话“说毛主席看了这篇稿子,认为很好,就此核实稿件是否属实”。

(4)据说是毛看到《甘肃日报》后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派记者到会宁实地核查。

在《文史精华》2006年第8期发表的《口号》一文,对上述过程的细节(3)(4)有所增加。

(3’)新华社的电话是这样的——说是毛主席看了这篇稿子,认为很好,问新华社为什么不发这篇稿子。顾立清告诉他们,自己不知道毛主席是如何看到这篇稿子的。新华社的人问顾立清:“这篇稿子反映的事属实吗?”顾立清肯定地回答说:“绝对是真实的。”他们讲要派人来核实。

(4’)描述了那篇稿子引起毛的高度重视——据说那份《甘肃日报》放到他案头后,这位一直就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领袖,就像写诗一样,一下触到了他心里的某个点。毛泽东立刻指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派人到甘肃会宁县,实地核实这篇文章的真实性,然后转发全国。

除此之外,又增加了两点细节:

(5)《甘肃日报》接到电话后,第二天就有新华社、《人民日报》的两名记者飞抵甘肃,开展了一周多的调查。

(6)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整版的篇幅,原文刊登了由新华社转发了的12月8日《甘肃日报》的消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并加了编者按。据说“城”字后面那个“市”字,是毛泽东亲自修改时加上去的。

在《新闻》一文中,上述6个细节的(5)不见了,(3)(4)的文字简化了一些。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提供了当年《甘肃日报》《人民日报》的照片!

恰恰是《新闻》一文中的这张照片,对上述各篇文章(包括《新闻》自己)中提供的细节(1)是一个极大的打击——照片中《甘肃日报》的出版日期是1968年12月10日星期二!而不是1968年12月8日。


(三)

以上是对网上查到的回忆录提供的信息的梳理。有关一二二一指示的由来,现在可以从《建国以后毛泽东文稿》一书中略见端倪,我已经在《当年一二二一最新指示是伪造的吗?》一文中阐述,不再重复。如果把《文稿》中得到的信息与上述回忆录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归纳成以下一个过程:

1968年9月底,《甘肃日报》开始对“城里人到农村去”的情况进行采访。

1868年12月10日,《甘肃日报》在头版右侧刊登了报道,主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第三天晚上,新华社打电话到《甘肃日报》,提出要就该报道核实情况。

1968年12月19日,时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姚文元给毛泽东写了一份送审报告,姚写道,“这个材料原载十二月十日《甘肃日报》,觉得不错,经过核实,加了一个按语,整理引用了您的一段最新指示,以执行‘来一个动员’。”尔后,毛留下了“可发”二字的手稿。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载了《甘肃日报》的报道,主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并加了编者按,其中发表了“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由于在1968年12月21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播发了这条消息,所以民间把这条最新指示称为“一二二一指示”(也有按见报日称之为“一二二二指示”的)。


(四)

至此,“一二二一指示”的由来有了一个初步的眉目,但远非彻底澄清,因为——

姚在送审报告中说的“最新指示”,到底是毛在何时、在何地、对何人说的,这些细节还是一个谜。

在《文稿》中《批语》注释(2)提到的毛删去的一句话为何能够“春风吹又生”,也是一个谜。

那个“一字之差”,有可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非同小可,将成为又一个不解之谜。

                                                          2011-02-26
 

相关图片链接:
    http://wangzongren1952.blog.163.com/blog/static/9959590120111267537699/

 

关于12-21指示发表当天的一则资料

最近五年来,我一直留意着有关1968-12-21“最新指示”的由来的资料,除了关注“知青”网站以外,也关心着一些老龄网站。不久前在“九九关爱网”看到一篇网文,涉及到12-21指示发表当天的一些情况,摘录如下。

http://www.99care.cn/web99/NewWeb99care/view/BokeContent.aspx?Class=&InfoID=9814aa42-4de6-4241-b985-acf1a1f8f20f 发布人:路岐_shanghai     类型:原创    发布时间:2012-07-29 11:05:31《生命舞者》(“命运追忆”三部曲)之一我在文化大革命中创作歌曲的情况回忆(3)

(1966年8月——1974年)

…………(上略)

就在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在这段“最新指示”发表前的当天下午4点钟左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的编辑冯秉友就打电话给我,并让我再通知茹银鹤、陈金艇两人一起到电台去,说今天晚上中央要发布重大新闻,同时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发表。你们来就是要为新发表的毛主席“最新指示”谱曲。于是,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编辑部集合后,就一起赶到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

在电台吃了晚饭之后,我们就先以起初步学习今天晚上要新发表的毛主席“最新指示”样稿(这是新华社事先发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的新闻样稿)。同时,我们就根据样稿先将毛主席语录歌曲谱好。然后,再等晚上七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正式发表稿。经过与全国新闻联播校对无误后,同时,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也已经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部的领导审阅通过。

于是,就由我与茹银鹤、陈金艇三人一起到电台的录音室去进行教唱。因为在下午的五点钟已将几个工厂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叫到电台的录音室待命。就这样,我们边教唱边录音。在教唱完后,在一起齐唱一遍。等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一结束,我们也已经将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也已送到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就由他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就将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播放出来。

这首毛主席语录歌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后来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从12月22日到25日每天中午11:30分到12:00在990千周和晚上18:00到18:30分在790千周教唱。同时,将这首歌刊登在1968年12月22日的《解放日报》第3版上。又刊登在1968年12月24日出版、上海新华书店发行的,《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东方红歌曲专辑)第16期第2—3页上。

……(下略)

现在看来,早在1968-12-21晚上中央人民广播台广播“最新指示”之前,就有人知道“重要新闻”了,并且做好了“热烈欢呼”“大力宣传”的全套准备工作:“最新指示”一公布,就有语录歌紧紧跟上,随即响遍大街小巷,何其“迅速”、何等“壮观”!

演唱者、作曲者是奉命行事、积极行动,在时间上比一般民众早了三四个小时。(网文中说“晚上七点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正式发表”,估计是作者的记忆有误,因为当时“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都是晚上八点到八点半,而不像现在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是晚上七点到七点半。)至于执掌广播、宣传大权的那些部门和人员,毫无疑问知道得更早了,例如网文中所说的“新华社事先发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的新闻样稿”。

由此可知,当年“12-21指示”的发表决不是突然发生的“号外”,而是早有准备和计划的。但是,那个“最高指示”到底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发声”的,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题外话〗

读了那篇网文,回顾那段历史,很有感触。

那场文革运动,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许多人在自觉不自觉地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当年极左理论和路线的泛滥作恶不仅仅始作俑者的责任。所以,三十多年前,巴金老人就呐喊:“我们必须弄明白毛病出在哪里,在我身上,也在别人身上……。”并且身体力行,深刻反思。可惜的是,响应者实在太少太少。

那首语录歌的作曲者,时至今日还在洋洋得意地肆意渲染自己当年迅速学习领会并立即投入宣传鼓动的“难忘经历”,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瞿希贤。六十年代初,她作曲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曾经轰动一时,甚至被誉为“当代国际歌”“第二首国际歌”。但是,她在晚年作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坚决不同意在她的作品演奏会上演奏那首曲子。

                                                              2012-12-17


网中人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