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清幽的新场古镇 作者:黎燕


 

古朴清幽的新场古镇

今年的春节是在上海浦东老儿子那过的。羊年的第一天,天气出奇的好,天空澄明通透,吹面不寒的风儿轻拂。浦东新区的绿化颇有城市花园之风,路旁参差的树木和秀美的灌木丛,虽然绿叶还没有褪去冬季的黯淡,却充盈着江南早春二月的清新之气。如此宜人的背景里,儿子领老爸老妈兴致勃勃地逛新场古镇,云中漫步的幸福感就一波一波地涌来。

新场古镇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离繁华的市中心不到40公里。从没想到,在大上海的边缘地带,还有这样一颗泊在岁月深处,古朴、清幽的明珠,消解尘嚣。

新场古镇以盐繁荣,以盐建镇,得名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明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介绍:“新场镇距下沙九里,以盐场新迁而得名,赋为两浙之最。”作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众多盐民用海水晒盐及交易的场所。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8年前后)成镇之时,正值下沙盐场的鼎盛时期,这里歌楼酒肆林立,往来舟辑络绎不绝,商贾云集。富起来的盐商、盐民们相继盖房造屋,斗角飞檐的水上人家争奇斗艳,遂成为葱茏繁华之地,名声一度盖过上海县城,“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不翼而飞。

传说,有人曾在新场受恩桥石头湾沙中发现石笋,深不见底,因此,新场镇又名“石笋里”。早些年,它不仅是海盐集散地,还有诱人的风景,即“石笋十景”——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岁月更替,沧海桑田,如今,旧日美轮美奂的“石笋十景”已飘零为尘,只留下了这些诗意的名字,让人一边琢磨诸名的含义,遥想当年古镇是何等的奇美;一边叹惜逝者如斯,其踪难寻,不禁心生惆怅。

也有令人欣慰的珍贵存留,真切、完整地展示其古老的原貌。现如今,新场镇仍保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活过数百年的古民宅有100多栋、古石桥达20多座。它们因材质优良、工艺精致,便耐得住时光及风雨的长久侵蚀,古镇旧时多马鞍型石拱桥,即是著名的——洪福桥、千秋桥、白虎桥、扬辉桥、玉皇阁桥、永宁桥、盛家桥等。呈现眼前依然壮硕的桥体,展现了造桥工艺的考究与精致。桥面两侧系舟的望柱上雕有精美的石刻,多是暗八仙、如意等吉祥图雕。这些石雕小巧秀雅,惟妙惟肖,既生动又传神。堪为艺术珍品的石拱桥,不仅为行人带来了便利,成就了小桥流水的情境,同时鲜明地凸现了当年造桥工匠的不凡工艺及超拔智慧,江南文化的内韵及味道涵盖其中。锦上添花的是,保存至今的石驳岸长达6000多米,其中1500多米建于民国之前,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它们被称为“家门口的文物”,默默地诉说着新场镇曾经有过的显赫身世、锦绣华年。

如是,傍水而生的古镇,彰显悠悠古韵的“十三牌楼九环龙”、“马鞍水桥石驳岸”等旧日风容熠熠生辉,鲜活可触,淋漓尽致地彰显其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气息。名导李安曾在这里拍摄过《色戒》,小镇再一次名声鹊起,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慕名而来。

其实,新场古镇并不大,四条河巷将古镇划分为“井”字形的格局,一条铺着石板路的狭长老街(3里长)贯穿东西。即使慢慢赏玩,半天时间足矣。

相比时下人们趋之若鹜的一些名镇,新场古镇虽小(面积和名气),却葆有其十分珍贵的个性——它没有被商业化颠覆,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本真面孔和纯净心灵。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商店,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络绎不绝的叫卖声。街面除了特色小吃店、手工艺品店、传统的土布店、安贞的佛堂,就是宁静的咖啡屋和茶楼了。微波起伏的河水,挺秀的树木及映在水面的倒影,宁静苍然的古巷,它们相互依傍,彼此衬托,形成了今古、新旧、刚柔的融合与穿越,给人以凝重多元的感念。临水的老屋居住着一户户人家,每家院落里都种植着各种花草,花朵盛开,香气弥漫。老屋的房顶上探出的野草,坐在墙边晒太阳发呆的老人,从灶房里依依飘散的饭菜香味,漫溢着市井生活安然静好的气息,时光仿佛滞留在很久以前的某一刻。我这个外来人竟产生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沉入空前的宁静和安妥之中,心儿如水,温润柔软,强烈的释怀和超脱感油然而生。

沿老街的石板路慢慢向里面走去,伴着河水的温情呢喃,眼前逶迤而来的是江南老式民居。这些明清建筑虽老态龙钟,却依然筋骨朗健,面容端丽。我在建于明末清初的奚家厅(挂着文物保护牌匾)停顿多时,细细观赏高高门楣和柱子上的精致雕刻——雅士、祥云、八宝,还有认不出的其他雕物。四百多年的光阴,并没有摧毁细腻别致的线条和鲜亮空灵的神采,它们藏匿了当年工匠和艺人的体温和手纹,使我具象地感受了南方的韵致和灵慧。这些长寿的老房子及雕刻,经历了漫长时光的浸润,一脉相承抑或被颠覆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细节,已融入砖石及廊柱的缝隙和呼吸之中。一代代人在此留下了歌哭笑骂的烟尘气,有意或无意注视的众多目光凝成了缘起缘灭的情感包浆。这样的老房子是活着的历史册页,是矗立时空中的诗词歌赋,昭示着多年以前的生活理念和习俗、人们的爱恨悲欢、文化涵养和工艺品位。

新场古镇的竞秀风韵中,还有值得崇仰、传承的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早在宋元年间,即有名仕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无偿资助贫困的学子求学问道。他倾尽心血播撒的文明种子,就在水边的学堂里发芽展叶,开花结果了——诸多学子日后成为俊才或栋梁。《南汇县志》中,就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骚人墨客在此幸会,曲酒流觞,才情际会。“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高雅场所就有20多处。这里还是倡导男女平等受教的前卫之地,光绪28年,就有女子学堂,供名媛淑女在此接受文明熏陶。30年代,镇上就建有设施齐全、教师队伍规范的中小学校,朗朗的读书声与轻波荡漾的水声竟相媲美。解放后,悠久的文明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展。80年代,全国第一个“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书屋、阅览室、茶楼、艺品店、健身馆一应俱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小镇人卓然高标的生活及艺术情趣。

我对涵盖悠长岁月的古韵心仪至极,对河水有至深的眷恋,对人声鼎沸避之不及。羊年伊始,置身于期许的佳境里,在小桥、流水、驳岸、古巷、老屋、牌坊等诸多江南水乡特有的元素中,时而行走,时而驻足,凝望古建筑可亲的容颜,静听河水抒情的吟唱,扑捉千百年历史的刻痕,赏心悦目中,又有儿子在身旁作导游,娓娓道来新场古镇的前世今生,精彩纷呈,不时回放,遂形成此文。

                                                              2015-03-26


相关图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551b2390102vn5q.html


黎燕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5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