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文:那些年,我在知青办工作
作者:白云鸟搜集
|
|||||
那些年,我在知青办工作 作者:林光文 来源:凤凰网 2009年11月30日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指示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12月25日,即毛主席指示知青上山下乡后第三天,我调到闽侯地区政府知青办工作。这个办公机构建立初始人员只有3人,一个主任、两个办事工作人员。我负责当时闽侯地区管辖的十个县的知青上山下乡工作直至1981年结束,所以,对我县知青上山下乡情况颇熟悉。 知青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毛泽东号召“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就成为上山下乡工作的指导思想。1964年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列为党政领导日常工作,每年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但规模较小。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最新指示发表,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于是全国出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十年文革期间,全国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结束和调整知青下乡政策后,逐步缩小范围,不再动员知青下乡。已插队落户的下乡知青,逐步回城安排就业工作,此后就转向解决插队知青遗留问题。 由于我县毗邻省城福州,当时知青及知青家庭俱争相要求到本县插队落户。十年间,我县接受安置人数达到一万二千多人,是全省知青最多的一个县。在大规模接受安置知青上山下乡前,我县知青办在白沙公社院埕大队开展调研,以这个大队的人口、耕地和自然资源情况等来测算全县安置下乡知青的数量。后来省、市知青办就以这次调研测算情况来推算各地的安置能力。我参加了这次调研工作,并负责撰写调研文字报告。 当时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当作全党任务。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下乡知青创业。就我县而言,各级领导很重视这项工作。国家共拨付我县知青经费420多万元,作为安置专款。全县建立知青点223个,建造下乡知青住房共242座,总面积九万一千多平方米,可容纳全部下乡知青居住生活。知青工作结束后,经费节余甚多,共结存63万元,这个数量在当时甚可观,其后经财政部门批准全部转移作为城镇待业人员的就业安置经费使用。县知青办作为具体管理办事机构,我们也尽职尽责。全县万余人安置下来,既要解决食宿,还进行“再教育”工作,且知青间纠纷、斗殴时有发生。县知青办干部都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我们花了好大力量为全县一万二千多名下乡知青全部建立了人事档案,为下乡知青工作后计算工龄、调整工资、退休待遇等提供依据,此后不断有人查询下乡知青这方面情况时,都承认我们建立的档案记载并以此为依据。为中断知青待遇的知青给予恢复补办下乡知青待遇,也是在我县调研后总结形成规定文件的。1978年省知青办领导一行深入我县调研时,县知青办领导指派我陪同调研并负责撰写总结文字。后来,在调研总结材料基础上,形成官方文件,使部分下乡知青因转点或缺少有关手续而中断了知青待遇的人,由于承认恢复了知青待遇,得回城就业安排工作。 下乡知青在农村社员帮助教育下,不少人能够基本掌握牛犁、耕耘播种,收获等多种农活,也出现不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如祥谦公社三溪口知青点,下乡知青独立办队,在知青点队长林坚飞等同志带领下,运用科学种田,在原来平均亩产只有四百斤产量的贫瘠山垅田上年年创高产,平均亩产超千斤,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畜牧业,还开山种果树百余亩。平均每人年口粮达千斤以上,现金收入人均300多元,达到自给有余。在恢复高考的当年,知青坚持边复习功课,边参加劳动,学习生产两不误,这一年有10个人报考升学,有五名被大中专院校录取。队长林坚飞同志由于成绩显著,表现突出,被省知青办挑选为国家干部。这些我们都及时给予总结推广。三溪口知青点不仅在本县出了名,在全省,全国都出了名,许多地区的知青都慕名而来,参观学习。似此典型在我县不在少数。广大下乡知青经过农村培养刻苦锻炼,对他们人生成长裨益不浅。后来许多人都感叹说,只有农村锻炼后才认识到“稼穑之艰苦”。深切体味到“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 到1981年全面结束下乡知青工作时,我县接受安置的知青除极少数留在农村外,全部回城就业工作。1978年恢复高考时,我们全力以赴组织下乡知青复习功课,参加大中专升学考试。为此县知青办出资购买了3000多套数、理、化、语文、英语、政治课本和复习提纲免费提供下乡知青复习,在恢复高考的1978年当年,就有近600多名下乡知青被大中专院校录取。至1981年结束知青工作时,全县有2500多名下乡知青考取大中专院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