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日·青春谁祭
作者:嘉嘉
|
|||||
出发日 今天是2011年3月10日,40年前的今天,一群成都初中生挤上了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列。这是那一年,也是至今为止成都去兵团的第一批中学生。 我不清楚今天启程的少男女都来自哪一些学校――但马儿嘉蓉们在其中,他们是7中的学生。 还有39中的10个姑娘。 她们和她们的亲人绝对想不到,仅仅半个月,1971年3月24日,她们将在一场大火中丧生。 马儿嘉蓉们和这10个女孩子,40年前的此刻正在列车上,激情未退,对未来充满幻想,最贫困的年代,少男女的想像一样叫人迷惑。 女生们发现,列车上的男生差不多人手一支烟,熟练的和笨拙的,都借此显示独立的男性态度。 我要稍后一个月才步他们后尘,我也将经历与他们相似的出发和抵达。 再往后,相似的激奋和痛苦,相似的追求和绝望,相似的不知所措······,像是出入不大的模子做出来的。 一去8年,家乡在身后,各自摆出不同的挣扎姿势,想回家。 整个8年,说起来,也就这么点儿事。 今天据说几百个老同志在某公园聚会,纪念40年前这一个出发日,他们都是当年的男生女生。 下午,几家媒体打电话来,要我摆故事。 我说你们去了公园,咋没采访喃? 他们说,人太多,乱糟糟的,一个个激动得很,不晓得找哪个,说啥子。(小元后来补充,个个红光满面) 他们向我求证,你们的感情那么铁,是不是和8年朝夕相处有关。 我表扬问话人,思路正确。 但还有更多的因素,不然在一个单位混到退休的人,也成不了朋友。 我们要共同面对的东西太多了,从耗子到饥饿,政治、阴谋、爱情、偷鸡摸狗······,我们被那个封闭的不自由的遥远的小天地捆绑在一起,短暂的激情过后,通体冰冷,捆绑的积极意义在于给了我们有限的温暖。 直到丰衣足食,还时常怀念那丝丝暖意,从朋友身体发出来的,从心里燃出来的,有时甚至是把自己变成火柴头上那一点点火药,卟哧烧了自己,留给我们的――温暖。 所有的日子都会过去,无论8年还是80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我们看重的那点儿东西。 山高路长,行囊只会越背越轻。 2011-03-10
注:明天(3月24日)是王晓梅《火灾记》中10个成都女知青遇难40周年的日子,遵晓梅之嘱,为他们主办的悼念活动写了如下文字。 那个夜晚的天空泪水如注,还是没能阻止一场疯狂的燃烧。 那个夜晚的烈火一烧就是40年。 40年里每个夜晚,我们的天空,再也哭不出声。 此后,10个成都姑娘美丽的青春,素面朝天,一直美丽过40年。 想你们的时候,青春就回来了,离我们那么近,还有那些纯真的日子。 1971年初春,你们第一批上了去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专列,理想和南方旱季的太阳一样,又红又烫。生于激情年代,服从祖国需要,向往艰难困苦最风流时尚。你们的目的地是盈江,中国橡胶的发源地,那是一片伟大的红土地,14天后,它将永远收留下10个尚未长大成人的女孩子。 那天晚上过后,那片土地是不是更加红得滴血? 不管怎样追问,还是无人应答。 整整40年,一个恶梦,陪我们回到城市,陪我们儿女成行,陪我们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最终成为所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日子里,最悲伤的纪念。 据有关方面粗略统计,文革中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各种原因,死亡51380人,且绝大多数葬身异乡。 这是一座何等壮观的青春坟墓啊。 粉嫩如花,清明如水,好多还未拥抱就垂下的手臂,好多还未亲吻就紧闭的嘴唇,都倒下了,被熊熊的理想包围,被无奈的命运纠缠,甘心不甘心,都倒下了。 世上还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青春坟墓吗?5万多双久久闭不上的眼睛,在我们走过的路上――孤独守望 守望盈江 当我们开始忘却的时候,当我们成熟得像一颗快腐烂的果子的时候,请提醒我们,我们也年青过,像三月的野花,漫山遍野,被雷击,被雨打,被践踏,但始终散发着顽强迷人的味道,只是青春才有的味道,不绝于尘世。 2011年3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