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观了《与共和国同命运》知青巡展
作者:唐燕
|
|||||
我参观了《与共和国同命运》知青巡展 11月28日下午,我去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了黑龙江省黑河市举办的《与共和国同命运》知青全国巡展。展览分两个馆,五个部分。正如新华社11月21日发的消息所说,“展览通过真人真事的介绍,再现了在艰苦的条件下无私奉献、用火热青春书写壮丽人生的知青群体”,“一幅幅图片再现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知青们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据光明网11月20日报道,此次巡展只是“摘取了知青馆展陈精华。” 人类历史长河中空前绝后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进入博物馆了,若算总帐,当然是得不偿失,其灾难性后果实在难以估算。硬要说收获的话,那就是历史促成了这一代人的觉醒。 可是这个展览只“讲述了知青一代人讲责任、讲奉献的光辉历史,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丝毫没有提到知青运动的负面、以“胜利大逃亡”结束及其反思。在“浴火凤凰”部分,依次展示了为抢救电杆牺牲的金训华、抢救羊羔献身的张勇、为扑灭草原大火的69位英灵和黄山茶林被洪水冲走的11位烈士等等的事迹图片和文字,却只字未提相关的责任和教训。感谢主办方,坦陈北大荒为救火而牺牲的女知青张梅岭,事后马上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可是一同牺牲的李晓华却因出身不好,直至1983年才被追认为烈士。在展示的“大规模上山下乡阶段”优秀知青中,周秉建和周秉和首当其冲,“知青的贡献”“赤脚医生”板块里,却没有作出过巨大贡献、深受贫下中农欢迎和爱戴、享誉中外、被周总理关注并表扬因而在知青赤脚医生里绝对是No.1的孙立哲,是因为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审查过吗? 1973年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复信在该展览中不见踪影,我以为这是上山下乡运动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毛在那封信里未再提“大有作为”和“再教育”,而只说吃饭问题:“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国内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在毛那里,上山下乡起于大有作为,终于生计问题了。 展览中最使我感动的是“终生不了情”部分,该部分展示了知青与农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当年,我们知青不同于干部下放、工作队下乡、记者采访和作家体验生活,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已与贫下中农无异,我们学会了从底层农民的角度观察世界、判断是非,与农民置身同一地位面对共同的利弊得失和进退取舍。尽管因为农村封闭落后、生产力极度低下、空间极其狭小,也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和实际利益的纷争,我们中的一些人和农民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冲突和碰撞,但在更深的层面上,知青是和广大农民血肉相连的,因而我们有着始终难以割舍的对底层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怀,这些年知青绵绵不绝的探访第二故乡潮,就是其体现。有人反感我们知青经常提到的“知青情结”,其实知青情结除了指几十年来形成的存在于我们知青间的精神暗合与相通外,就是我们共同的对曾收留过逆境中的我们、为我们作出过牺牲的朴实的农民的关注与情怀了。 在当年我们插队知青的小环境里,我们几乎不受组织行政的控制,无需接受强制性洗脑,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度都高于其他国民。我们以落魄的境遇、玩世不恭的心态往来于城乡之间,以黑色幽默调侃官方宣传、传播社会真实、启动思想自由。我们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最不安分、最希望打破现存秩序的群体。正是这道特别的风景,为我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在广阔的社会层面涂抹了底色。 回城就业后,我们中的大多数以曾经沧海的底气在单位里成了中坚和骨干,其实这包含了正反两个方面:正面的是知青经历铸就了我们坚毅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负面的则是我们有时做起事来,难免运用我们曾在夹缝中艰难生活而积攒起来的“生存智慧”,不问道德、不守规矩、没有底线,这最致命也最令人反感,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应特别应该注意改正和防范的。 一个小小的展览不可能涵盖众多深层的东西,我们也绝不应对这样的展览求全责备,这正是我在犹豫再三之后才写这篇博文的原因。但当组织有关知青运动的活动时,我们难道不该守住“基本否定”的底线?而我们知青难道不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揭示上山下乡的历史真相,防止悲剧重演的责任,让我们的民族远离野蛮和愚昧? 至于展厅正中显要位置展示了巨幅的曾是知青的政要习、李、王、张的内容,我就不做评价了。据悉,“展览期间,将于12月22日、12月26日相继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报告厅举办纪念中国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学术报告会和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报告会暨《与共和国同命运》全国巡展北京展闭幕式”,我因已定好回程机票,将无缘参加。 2013-11-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