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难(外一篇)
作者:井民
|
|||||
也说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难 太多的明显信息在提示:大学的课堂内外,网络上下,都将整肃清理。一些不听招呼的教师,如果失去讲坛与论坛,想必不至令人意外。 一切皆因我们是个有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姑且将这也称为国情。有此国情者,地球只此一家。 有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着我们的讲坛和论坛有被主流规定的内容,在讲坛和论坛上动嘴与动手,得按主流规定的内容来。实行改革开放,决定着我们即使再强调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也无法重返当年的全国舆论一律、人人三缄其口,甚至无法禁绝来自域外和西方的价值观。 有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我们比秉持思想多元的西方更难管控网络。因为他们既无主流意识形态,则无论网络世界多么喧嚣,只要所言不触犯法律,官方或社会也大致可忍耐或接受。而我们,则因有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舆论便先天存在着“符合”与“偏离”问题,远不仅仅是所言是否违法与违德。有改革开放,使得我们比至今闭关锁国的国家更难坚持主旋律与主流意识形态。譬如与我们政治制度属性相同的东邻那国,虽也有互联网,但其网络不与世界互联,只与官方规定内容相联,英特网事实上变成官方网,官方自然也就想怎样管就怎样管。而我们,如果松管,可能因此而至最终的不可收拾;如果严管,可能因此损害改革开放政策的美誉。 由上述二“有”说到中国大学。这里首先讲的是作为主流和骨干的中国公办大学,他们既是国家出资开办,目的在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自然就得在传授的价值观方面按国家的要求来。不妨称作是人才培养的国家定制,或国家标准。原先的“两课”或今天的“思政课”,之所以课程由国家确立,内容由国家制订,教材由国家统编,课时由国家规定,且国家强令各大学只有严格遵守的义务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就是这一国家意志的典型体现。 至于方兴未艾的民办大学,虽然在出资或举办双方上均与公办大学迥异,但在“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目标上,与公办大学并没有两样,正所谓“公办民办都是国家办”。因此,作为国家意志或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政课,也得严格按国家的要求来开设。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得严格照国家的规定来开展。 在校生早已过两千万之众的中国各类大学,理论上正培养着的,都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精英。国家对这些全部希望所在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期望值极高,对其思政素质的要求,更是超过前述期望:不能与国家有二心,不能与政府唱反调,不能在诸如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发展道路等根本问题上与国家背道而驰等。而其它被时下称为“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都被“思政素质”这个大目标所统摄。这是中国各类大学人,包括老师,包括学生,以及各类管理和服务人员都必须清楚的政治底线。 然而重要性从来不与实效性划等号。大学的思政工作,尤其是作为其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尽管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也并不必然带来它的传授和接受相对更容易。且不说确实没有什么“宇宙真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能令所有人无条件地信服和拥戴;也不论现实往往跑理论的前头而让理论常显尴尬;便是被大量实践尤其是中国自身的实践反复证明的马列主义,也得按照科学的标准讲授,同时又按照思想的要求阐释,才能真正走入成年学生的头脑。换言之,大学里所有学科内容传授需要的方式和方法,思政课都得有,而其它内容传授不需要的方式和方法,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实,以及必要时吓之以法等方式方法的综合运用,思政课也得有。所以思政课讲好不易,是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 除去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里还有重要性一点也不逊课堂的种种课外与课下,尤其是网络领域的思政工作。不得不承认的一个悲惨现实是,在当今中国的大学,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相对于广大学生,专业和兼职从事思政工作的教师,整体的网络能力都明显偏弱。许多仍然战斗在一线的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倒是丰富,理论水平也相对更高,但他们的网络能力几乎不及格。个别人甚至因自己不会,而对网络由恐惧到忌恨,认为网络就是洪水猛兽,上网者就是不务正业,网言就是打胡乱说。近年补充进队伍的七零八零后青年教师,能熟练运用网络做思政工作,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深入互动者,也不多见。评过某省两届青年思政教师的博客,总体感觉是其中只有极少数文能动人、理能服人、博能诱人。某著名大学获全国性网络思政博客的博主,在虚拟世界中的知名度也小到几乎无人知晓,其博文几乎无人浏览甚至鲜有人路过,粉丝少得甚至不如自己学生所开之博。所以网络思政这一块,现状大致是老师缺位,名师绝少,学生基本自己玩儿。 如果说国家对主渠道或主阵地那块,历来抓得非常紧,出巨资搞“马工程”建设,最高层给定课程、定课时、定教材、定机构、定编制、定经费比例、定师资要求、定“三进”目标什么的,效果仍然不尽满意,那么,在对辅渠道或辅阵地,尤其是网络思政那块,就大致尚且处在说得多、做得少,虚的多、实的少,一般性号召多、制度性落实少,重要性强调多、操作性研究少阶段。 传统教师只在实体空间教学,其思想、理论、知识、逻辑乃至才情等,形诸于其口头表达和纸文呈现。且要条条都照顾到,样样都做好,已经足够奋斗一辈子。如今有幸或不幸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与台下广大学子共时代,面对被互联网喂大的这代学子,想仅仅依靠自己传统的看家本领征服他们,恐怕就过于天真了。换言之,一个且不论是否优秀,只论是否合格的老师,如果只是在讲坛上发声,在纸媒上撰文,而在论坛中缄默,恐怕就很难跟上时代了。可以说互联网在培育了学生的同时,也建构了他们的老师。 当然,再是加强与严管,大学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教育,也必须考虑到它的文化传承、思想创新和精神提升功用,甚至也必须瞄准世界先进,在相关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做出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否则大学就不叫大学了。而这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必然形成难以协调的冲撞。这,或许是在大学加强思政工作中必须考虑的深层次问题。尽管即使该问题存在,也不能成为妨碍思政工作加强的理由和借口。不过,这已经超出本文的立论主旨和笔者的脑髓容量,得想清楚了另题再议。 2015-02-05
校园里那点破事儿 眼见得土著们香肠高高挂,就知道,此地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来了。天寒地冻肉先知,嘿嘿。首先是人肉先知,冻疮因它崛起,脸蛋因它绯红,手脚因它冰凉。然后是猪肉先知,土著坚称,此时做香肠,可确保味道鲜美。 受吃亏的地域拖累,此地冬天不供暖,宿舍里外同冷,何况教室。相形之下,夏天还可爱些,毕竟头顶有风扇,尽管多吹不到老师,为学生赶走丁点暑气,不也值得肯定么。可是冬天,尤其是这个挂香肠,或许还喝羊肉汤的季节,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空旷的教室,夸张点说,类乎师生的炼狱。有女老师着极厚外套上场,看着就让人觉得笨拙,殃及其语言,似觉流利程度亦远逊夏日。何况彰显线条的花花绿绿,此会儿进入衣柜冬眠,也是件很扫兴的事。也有女生当堂背传暖手袋,递出后自顾搓搓手,似要让那暖意留得更久。隆冬的此地园子,温馨往往伴随温暖。 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井民领下一桩任务:听12位老师的课,且一周内听完。领导有敲打:所听课程的老师,都是今年“校优”拟评者,其他条件都合格,就差同行专家听课这条。换言之,所谓同行专家这一听,很可能是敲定某老师的优秀,也可能是让某老师的优秀泡汤。哦哟,权重仅次生死予夺,心怀十二分认真,那是必须的。 细看地点、课程和名单,却又觉得自己这“同行专家”,根本就名不符实。以内容论,有英语,有日语,有艺术,有管理,有经济,有法律,偏偏没有井民能多说几句的哲学。在英语课堂,井民只听懂几个单词,在日语课堂,井民只认得几个汉字,实在不好意思冒充同行专家。 不过,便是外行看热闹,也能看出些名堂么。这不,英语那课,井民就觉得,老师发音酷似老外,以井民从电视上得来的感觉,那便是语音标准或纯正了。再者,学生与老师绝对是紧密配合,每有老师抽起来问,必有发音相对逊色的答。如果老师不抽答,学生也几乎是全神贯注。以井民自身的课堂感受论,这便是教与学无间了,相长了,属教学的理想状态。 同样的好感还发生在听艺术欣赏课上。老师是枚靓丽妹纸,估计属80后那代,基本的素面朝天,透露出知识女性的自信。那节课,妹纸讲的是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尽管井民对赖大师早闻其名,却惭愧得很,其任何一部作品,都还不曾拜读或欣赏,但从妹纸的抽丝剥茧与娓娓道来中,分明能体会到,赖大师确实非同一般,《暗恋桃花源》里的“暗恋”和“桃花源”之间的复杂架构与设想,委实透射出石破天惊的巧思妙想。更可贵是,妹纸对大师作品有研究,有把控,有感悟,有见解,加上有精当的语言,相信那45分钟,台下百十个理工男与理工女,至少得有二三十个短暂后悔,当初真不该读理工科。 尽说好,就不是专家了,因为不符合事实。有大概两位拟评优的老师,井民个人认为,就讲课质量而言,不及更多未被推荐者。一位,被井民在极其狭小范围内,极其私密地称为“埋头族”,即整个讲授几乎就不看台下,不看远方,不看左右,只看眼前操控台,即屏幕。这就跟老师们常抱怨的“埋头族”学生,趣成异曲同工了。差别仅仅在于,学生“埋头族”整堂课致力于手机屏幕,老师“埋头族”全场热衷于电脑屏幕,各玩各的,各干各的,倒也井水不犯河水。不禁有些生疑,如此……怎么……?然,庚即被严肃告知,此番获推评优者,均应有“教改项目”(或教改论文?),就无话可说了。奉命听课,就说听课。 还有一位,讲课倒是认真至极,大冬天的,依稀可见其脸上有光,颈上有汗,唇边有白沫。但他的PPT填那么满,自己又讲得那么忠实于PPT,就让井民不禁先生疑后好奇:他的教科书,可与他的PPT和讲授,有过多的重合?就向旁座女生讨来教科书,对照到他正讲着的内容,释然地发现,不出所料,台上所讲,PPT所放,与学生手中的教材,三合一,连图表都别无二致。突然就敬佩起台下那些学子来,这么冷的天,这么冰的板凳,这么折磨神经的课堂,他们居然能到,到了还能端坐。他们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党团干部等等,工作当是做到家了的。 不知说出恰当与否,惊见一位老师全程乡音教学,竟没发现台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学子,可有人抓耳挠腮。自打12年前那次评估后,师者就被反复告知,教学语言须是普通话。尽管除非播音、主持等专业,大多极难达到一级甲等,但接近三级乙等的门槛,不也难度不高么。再说国家语委会之类,也有明文的规定。不想,不大个园子,还是有被普通话遗忘的角落。当然了,如果非要较真,指责人家不讲普通话,学生听不懂,很可能会得到如是正色回答:“俺若讲普通话,学生岂不更听不懂?”甚至,“小平同志毕生只讲四川话,哪个敢说听不懂?”因而不主张太拿不讲普通话当回事,诚望有关方面明鉴。 本园老江湖井民,此番听课摆了个乌龙,也有料可暴:拿到课表看教室,赫然发现,有个标为“GB05”的,就想,此教室位于哪儿呢?还没有过想到问人,就先本能地想到,啊,本园终于建成“国标”教室了!那国标教室,与以往无标教室,到底先进在哪儿?实现了夏天空调冬天暖气么?柔和灯光与清晰音响是标配么?……不禁憧憬。 哪曾料到,逮住园子任何一个路人打听,“国标05教室”在哪,都收获对方无比的惊诧:“国标05教室?咋没听说过呢?”一度自忖,想必是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于是大概在向第六七个路人打听时,改用直接递课表上前。弯路即刻被打通,一个先听到“国标05教室”睁大了凤眼的小妹妹,等到亲眼看到课表上的白纸黑字,方才禁不住恍然大悟:“唉呀,那不是‘国标05教室’,是‘珙桐园B座05号教室’的缩写……” 就相当于茫茫椰林哪是边,关键时刻洪常青出现,珙桐园,该园之得名,井民也曾掺和过么!可是印象中,那可是一片学生全宿舍啊!啥时节,马甲与内衣双换了呢? 待找到GB05才知,一楼是教室,其余是宿舍。虽说给老江湖井民的找寻制造了小麻烦,却为附近,尤其是楼上学生的上课提供了方便。如果他们的课正好就排在楼下的话。不过多少也有些出乎意料,课表标明是大一新生的课,临开讲只有五六分钟时,竟有约半数人未到,到老师开讲已过十分钟后,尚有五分之一未来,且真的就再也没来。还是“大一”哦,大二大三大四咋整?不禁为这些学子和老师担忧。 总共10次听课,留下些许新鲜感受。一是PPT的使用,真的是非常考手艺。用得好,与讲授相得益彰;用得逊,与讲授分庭抗礼。殊为遗憾的是,井民就基本没遇到用得好的。即使课堂效果好,也多为老师讲得好,而非PPT做得好。进而说一句,此次任务完成过程中,还没遇到PPT做得好的。更多倒像是教材或讲稿的简单搬家,没有提纲挈领,没有音画间杂,没有链接美化等设计,标题与正文的字体也不讲究,粗陋的程度远胜于台下听众的习作。近年来,井民在多个场合见过学生做的PPT,早已无可奈何地承认一个现实:这是个学生整体超过老师的领域。换言之,如今相当多老师在课堂上放PPT,其实是在一群关公面前耍大刀。 再有一个就是,学生课堂用手机,也不尽是神马洪水猛兽。井民亲眼看见,至少三位老师对着某张PPT片子强调,这是重点难点或思考题,台下即刻就有十数或数十手机高高举起,嚓嚓嚓一阵响过,下去的复习就准确无误了,还省了做笔记的费工与费力。于是想到,有老师开讲前先收手机,觉得那起码是不懂得因势利导。 连续一周的见缝插针,总算将12个人头听完10个,还精心计算着下周怎样巧安排,尽可能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最后的两位,就传来领导的新指示:时值年底,关乎分配,财务催得紧,“优秀”得尽快敲定,若实在无法全部听完,也须在下周二前,将已听结果提交。同时告知,同一位老师安排了三位同行专家听,此专家没来得及听的,彼专家可以补漏,总体不影响公正客观神马的。 于是匆匆码下这点文字,算是打个小总。 2014-12-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