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和两个人 作者:狼头长啸


 

阅读一本书和两个人

“阅读”一词的对象并非仅止于书,也包括人。因为每一个人实际上也都相当于是-本书,别人需要对他像对书一样地去阅读,能否读懂他,就得看此人是深奥呢还是浅显,当然还得看读者自身的阅读水平高或低。

“阅读人”,正如陆游在他《醉中浩歌罢戏书》一诗中说的“老眼阅人真烂熟,壮心得酒旋消磨”那样,是把人当作书般来读和观察、认识的。

成语里的“阅人无数”和“阅人有术”,以及“百智之首在于识人”等等,尽皆异曲同工,都是把人当作书来阅读与认识。说了这么一通开场白,是旨在向网友推荐去读一本书——《汶川地震168小时》;两个人——一是该书的作者张良;一是书中的温家宝。

2013年5月12日,有关汶川地震的纪实书籍《汶川地震168小时》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张良,从2008年11月开始对映秀的采访,经过3年时间,他记录了170多位亲历者的口述,重现了震后7天7夜真实的场景。

正如张良所说,这场被广为报道的汶川大地震,其实还有大量的故事不为人知。这些故事不是新闻报道的重复,而是首次展现很多重要的,但在报道中却被忽略的人物和环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股相当于251颗原子弹的能量,从莲花心沟地下约19公里处汹涌而出。仅6秒,超过300万方的固体物质横扫了方圆2.5公里,扑向近在咫尺的映秀镇……村民董毅海在摇摇晃晃中,眼见着一块近两层楼高的巨石从山上滚落,冲向自家小院,顷刻间,四间房屋连“渣渣都没有了”。

10分钟后,中国地震局发布的第一条震情短信,被送到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负责人田义祥大校手中,国家救援系统当即启动。在这条信息中,震中地点被表述为汶川县,而真正的震中映秀镇未被提及。

张良在采访中了解到,汶川县城不在主断裂带上,如果以直线距离计算,离破裂点最近的县级机构是成都下属的都江堰;阿坝州数字地震台网发出的第一份快报称,在该州汶川县漩口镇和卧龙镇之间发生了地震,忽略了这两个地方之间、人口更多的映秀镇。

张良写道,地震发生24小时后,由22名军人组成的第一支先遣队途经映秀,他们被眼前的惨状惊呆了:小镇只剩下大片倒塌的房屋,伤员、尸体就散落在这些随处可见的废墟里,幸存者疯狂地徒手抢救……先遣队当即决定“违抗军令”,就地展开救援。48小时后,第一支医疗队和消防突击队到达映秀。


温家宝总理说:“把我空投进去!”

空军接到温家宝总理专机飞行任务的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5时12分。起飞之前,他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准备时间。十多名部长和副部长,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往机场,16时40分飞机起飞。救援指挥在飞机上就已开始。

因为进入汶川的道路尚未完全打通,5月14日清早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上,温家宝向将军们要求:“把我空投进去!”

这太危险了,大家一致劝阻。

温家宝总理说:“我在西藏也坐过直升机。”

他坚持要去,将军们不敢做主。情况迅速报给了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郭伯雄表示:“第一,我们有的直升机性能不是很可靠;第二,这个天气不适宜飞行;第三,请总理放心,我们已经派部队,向汶川开拔,一定会尽最大可能、最早时间到达汶川展开救援工作。”

最后,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与温家宝的随行秘书商量,共同寻找理由来说服了总理。

点评:

当年这位古稀老人,哪里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特大事故,他总是心急如焚地尽快赶到现场指挥救灾,流着悲痛的老泪安抚着灾民,他要尽量让灾民知道,人民政府绝不会不管他们。

他比许多地方官员还先赶到灾区现场;他还曾因见到眼前没有救灾军人,打电话对某部队长官怒吼:“是人民养育了你们,你们看着办吧!”

张良的书中,详尽记载着古稀老人温家宝在救灾第一线的真实故事,如今读之,依然催人泪下,感动不已。可是,竟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恣意造谣中伤这位“忧国忧民”的平民出身总理,嘲讽他是“表演帝”。试问这些没心没肺的奴才们,你们和你们的主子们,为何却不在救灾的“黄金时间”内奔赴救灾第一线,去像“表演帝”那般真实的表演呢?


为了写这本书,张良抛弃高薪和股权

2008年,曾在《南风窗》杂志担任副总编的张良已经离开新闻界很久了,他在一家公关公司任职。

当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那一刻,张良正在上海和客户商谈,在那个狭小的会议室里,他们都没有感觉到异常。桌上的电话很快响起,客户接听后告诉张良:“刚才有地震。”“哦。”这是张良仅有的反应,这连好奇都算不上,地震完全没有引起他的兴趣。

但在随后几天里,汶川地震的报道开始铺天盖地,张良突然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们正身处历史之中,需要为历史留下一些记录。写一本书,或许最有价值。”

最初,张良并不确切知道自己想了解什么,但新闻报道的信息显然不能代替它们。张良有意与那些“新闻一线”保持距离,在地震后3个多月才第一次踏足灾区。去映秀是一个完全偶然的选择,张良原准备将它当做一个起点,从这里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

在漩口中学的门房里,张良遇到了第一个映秀人,门卫张志福的妻子马大姐。她热情地把张良留在了门房:“你就住这里,吃就和我们一起吃吧。”

张良留了下来,开始了写这本书的第一次采访。

从2008年8月开始,在映秀镇的采访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那时张良承担着公司的管理职责,工作繁忙,大部分采访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他常常是在周五下班后直奔机场,在车内换下服装,当晚从上海飞到成都。周末两天在映秀完成采访后,周一搭乘早上的第一班飞机赶回办公室。

堆积如山的信息让张良沮丧!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过于疯狂,非要背负这样一个过于沉重的任务。困难和障碍也在不断地出现,有大半年的时间张良几乎完全停止了这项工作,只是偶尔整理下资料甚至打算放弃。

2010年7月,张良最终还是抛弃了高薪和股权离开公司,开始全职从事这本书的采写工作。因为此后的采访需要在全国各地搜寻那些曾经到过映秀的救援者和志愿者,这项工作已经无法靠空闲时间来完成。

采访了3年多,他足迹遍布四川、山东、江西、广东、上海等省市,共计采访了170多人后,张良身心俱疲地说:“够了,到此结束吧”。

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之际,《汶川地震168小时》面世了。

书写完后张良面临几个职业选择,可以回到以前的公司,也可以开办新公司,还可以回媒体......可是,最终他选择了教育创新研究。目前,他担任校长传媒机构副总编辑,并亲自负责一个小型高中实验班,带几个贫困地区的孩子,去全国各地游学。

张良如此评价他过去的五年:“我原以为在记录别人的命运,但这个过程也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 

点评:有人说过——“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会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敢讲真话,世上便没有了谎言。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财新网》掌门人胡舒立女士曾讲过这句话:“新闻是易碎品,而好的记者一生的追求,正是让新闻不碎。”

张良先生是一位“能让新闻不碎”的良心记者,他和他笔下的古稀老人都是为中国制造光明的使者。我们......至少,我能读懂这两个人物。

                                                                           2014-08-17


狼头长啸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4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