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活》前言及节选
作者:海宽
|
|||||
《学会生活》前言 按:《学会生活》2015年1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32开,289页,18万字。 索罗斯在2000年出版了《开放社会:改造全球资本主义》一书。他在书中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的,而市场竞争已经变得如此激烈,以至于连最成功的人也变得必须为生存而奋斗。事实上,最成功的人往往承受最大的压力,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种情况实在令人遗憾。……资本家成为金融市场的奴隶,他们必须分秒不停地工作。过去有许多人没有被卷入竞争:专业人员,公务员,地主和农民,现在,这些群体的人数已经减少。固然,我们的社会更富裕了,但我却认为我们也因此而变得更贫穷了。生活中应该有比生存更多的东西,不幸的是,适者生存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旗号。”(Our society is wealthier, but I believe we are all poorer for it. There ought to be more to life than survival, yet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has become the hallmark of our civilization.) 这里,索罗斯在谈到的尚没有“变得必须为生存而奋斗”、尚“没有被卷入竞争”的群体时,提到了农民。笔者曾经是挣了11年工分的人民公社的社员,完全理解索罗斯为什么这样说。我1967年从北京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公社额仁高比大队插队落户,在蒙古包中生活了11年,1978年通过高考回到北京。我恰恰曾是索罗斯所谈到的不必“为生存而奋斗”、“没有被卷入竞争”的草原牧民中的一员,也是那种不为生存而忧虑的马背民族生活的见证人。 乌珠穆沁草原的夏天很短暂。通常,每年的9月底就会下第一场雪,第二年3月中旬化雪。山沟中背阴处的积雪,有时会到6月份才完全融化。在这短暂的夏天,每年的7、8两个月,牧民们一般会把“生存”二字完全抛到脑后。在这两个月中,大家的兴奋点是“那达慕”——蒙语的意思“玩乐”。大家谈论的话题是远近几百里范围内什么地方会举办那达慕大会,自己将去参加哪几个那达慕,自己将在哪个那达慕上参加摔跤比赛,自己将用什么马去参加哪个那达慕的赛马。 在参加那达慕的间隙,大队的领导会组织摔跤手们进行训练,会组织准备参加赛马的马匹进行训练性的预赛。 某个那达慕大会结束以后,那达慕大会上的消息会随着向四面八方散去的人们传到广阔的草原上。在蒙古包中,喝着奶茶的牧民们会兴致勃勃地对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手和赛马进行点评。 因此,笔者高度认同索罗斯的看法。的确,对于少数幸运的人,生活,不仅仅是生存;生活,还可以有比生存更多的乐趣;生活,还可以是另一种样子。 我想,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应该帮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种幸运,享受更完整、更丰满的生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编辑发表了研究报告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这份报告普遍被视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40多年来,这份报告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份报告的中译者将标题翻译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今天看来,对标题的这个翻译是不准确的,与报告的内容和精神气质之间存在距离。 在这份报告中写道:“教育动机的研究是制订所有现代教育政策的关键……谋求职业和渴望学习两者或一道起作用,或交替起作用……谋求职业一般重于渴望学习,后者往往被视为微不足道。但是,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如果这种好奇心能够能够受到鼓励,它一定是最强烈的一种动机。但是,它没有受到鼓励。……我们发现一种近乎荒谬的情况:在有些地区,只有半数儿童可以进入学校,这一半中又有一半不适应这种(不鼓励好奇心的)学校。即使在初等教育阶段,这些儿童也已经心灰意懒。……现代的民主教育要求恢复人类求知的自然动力。同时,这种教育还应消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联系机制。”我想,这份报告的标题更好的翻译应该是“学会生活:学习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确,对于多数人来讲,今天学习的主要目的还仅仅是生存。只有少数的幸运儿,他们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生存,还有生活,还有创造,还有发现。 我想,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应该帮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样的幸运儿。
《学会生活》的两节 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批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迫使人“做本不需要做的过于辛苦的工作,买本不需要用的一些东西,挣本不需要挣的钱,取悦于自己本不喜欢的人”。 奥兹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批评,确实给人启发。结合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想到,士为不知己者劳累至死,男女为己不悦者强装笑颜,实在是人生之大不幸。与之相比,怀才不遇,承受孤独,只能算是人生之小不幸。 我想,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应该允许一些人不去做那些本不需要做的辛苦的工作,不去买那些本不需要的东西,不去挣那些本不需要挣的钱,不去取悦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人。 人有归属的需要,需要归属于集体,归属于朋友,归属于亲人,归属于家庭。渴望归属和珍惜自由,是人生的基本矛盾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会为此纠结一生。 爱因斯坦在写于1930年的《我的信仰》中坦率地说出了表现于自身的“古怪的对照”:“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 归属与自由之间的矛盾是弗洛姆的代表作《逃避自由》所讨论的主题,也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长期关注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时存在归属(情感,安全)与自由的需要和渴望。但是,在归属与自由的冲突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偏好。有的人更在意归属感,有的人则更在意自由价值。 我想,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应为那些具有更强烈归属和安全需要的人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使他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生活方式。 对于平等,人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偏好。一些人很享受“左呼右拥、颐指气使”的威严,另一些人对此却并无兴趣,甚至对这种鹤立鸡群的局面感到不安。一些人很容易适应“顺从雇主、效忠老板”的局面,并不会为此感到不安和屈辱;另一些人,却对这种“尊卑上下”的局面很不适应。 我想,未来的中国,未来的世界,应为那些对“君临众生”不感兴趣的人,应为那些更偏爱平等和尊严的人,提供更符合他们偏好和个性的生活方式选择。 在这本小册子中,收录了笔者在2008年到2013年间随手写下的一些笔记,记录了自己的一些零星感悟,记录了自己的祈望和梦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的奢望是,这本小册子能够遇到几个“能解其中味”的读者,能够给那些与我有着相同祈望和梦想的人,一些慰藉,一些鼓励。 2014年6月于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