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人生,反思人生----读《周公正》的博客点滴体会
作者:余 杰
|
|||||
快乐人生,反思人生 ----读《周公正》的博客点滴体会 在我们上海知青中,周公正的名字仿佛就是我们云南东风农场知青的代名词。《知青?上海》杂志、《知青风采》报、《上海知青网》以及我们自己的《勐龙在线》等都有他的身影。主编、副主编、编委,这些没有任何报酬的“职务”是广大知青们对于周公正的最大认同!一句话:德高望重。 为什么怎样说?自2007年6月他在新浪网上开启了博客。两年半的时间里,总共写了五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被全国和本市的知青刊物转载的频率之高是少见的。多年来对于知青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使他在这些领域里享有较高的声誉。我一直认真地拜读他的每一篇文章,经常在自己的文章里引用他文章里的观点,时常向朋友们推荐他的一些精彩的文章。我在读他的文章时有这样一些体会: 解读上山下乡的历史,还原知青大返城的原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他的文章里一个重要的主旋律。 在周公正的博客上刊登的《云南知青终结上山下乡运动探析》、《云南知青大返城风潮解析》等一系列的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解析了发生在云南农场大返城的过程、原因、教训。在中国的知青史上,发生在1978年底的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开启了知青大返城的先河。周公正认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件,而且是发生在云南,主要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云南是“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祸害的重灾区之一,农垦系统更是深受其害;二是云南知青生活的聚居地分布在边疆沿线的深山老林,云南农场知青所受到的思想上的禁锢最紧,生理体质上所遭受的苦痛最深,精神上所经历压抑的时间最长;三是云南农场集居的京、沪、渝、蓉、昆知青,其形成的“农场小社会”实际上汇聚了当时中国社会最活跃的思想交锋和最勇武刚毅的社会活力;四是云南知青返城风潮的兴起还得益于农场这种准军事式的屯垦体制和当时特定时期最宽松的社会环境。据我多年对于云南知青大返城问题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详尽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理性地思考大返城兴起的客观缘由,周公正的这些文章是第一个。我们在看见这些资料和一些回忆的文章,包括一些纪实文学作品中,记录事件的过程多于这样理性的思考。这就是周公正这些探索的可贵之处。对此他是这样做的结论: 今天当我们审视这一段历史,感到庆幸的是云南知青“闹事”前后历时半年,虽有种种曲折、非议和遭难,但作为身历其境的当事者们都能在“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大框架下对话、商谈并步涉中国人民思想解放进程发展脉络,艰难地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在一些知青义无返顾地以命相博、争取返城权利及广大知青团结守望、集体抗争不公正境遇的悲壮中,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身有同感的大智大慧决断下,上下沟通,左右兼顾,特事特办,由此及彼,全面解决。果断调整了有关“知青问题”的政策,终于长痛不如短痛,使中国一代知青人的命运发生了逆转,千百万家庭得以团聚,彻底搬开了一块压在中国人民、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心头的沉重石头——知青回家! 为什么说周公正对于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研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重要的是他在分析这个事件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地讲述云南知青开创大返城先河,而是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的角度提出了令人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他充分肯定云南知青的历史贡献,这是“中国知青史中唯一一次知青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走向的亮点,是值得向世人展示,留真于史的光荣。”同时,他又敏锐地提出了正视知青群体的现实问题。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周公正说:“纵观他(她)们今天的生活是平淡、真实而坦然,无奈的弱势群体却有一颗可爱的心——好聚好散,来去自由,平等和谐,自娱自乐,珍视友情,安于清贫,记真往事,快乐未来。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是一群不该遗忘的人。”历史的已经过去了,关键的还是今天。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未来,将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追求的目标。周公正在谈论这些历史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眼光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的。 从思考云南知青大返城出发,周公正的视角不是停留在云南的知青上,他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写出了一系列关于知青问题的思考文章。如《知青祭》、《知青乎、悲壮乎?!》、《人性光芒的绽放》等。他认为,知青问题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需要我们努力地去研究和探索。在《知青祭》一文中,他对于知青进行了解读,提出了“知青精神”的问题,以及知青应有的历史地位。而在《知青乎、悲壮乎?!》一文中,周公正提出了悲壮是知青道路最生动的写照,是知青人生的主旋律,是一代人的尴尬荣耀!用“悲壮”这两个字来解读我们知青,用的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所以他说---- 今天来回顾、反思我们的知青人生,以“悲壮”自誉是当之无愧的。从我们当今虽身处卑微,但一旦聊起当年的知青生涯,不相知的人们也会虽带怜悯,却也不无尊重地赞许“知青”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特殊奉献。人们是不会忘记知青的,只要你曾挺着腰杆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苦难的祖国付出过,那么不管我们走过的道路多么悲风萧萧,那种壮怀激烈,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豪情,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荣耀。 这样的“悲壮”蕴含着一种精神,这就是知青精神。周公正是在各种有关于知青问题研究里比较早提出“知青精神”的。在毛泽东的知青上山下乡“12?21”指示发表将近40年之际,周公正写了《人性光芒的绽放----12?21沉思录》,详尽地阐述了对于“知青精神”的看法。他认为:“知青精神——新中国青年学生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在中国农村艰苦环境中聚凝起來的人性光芒的绽放。”可贵的是,周公正在文章里还分析了这个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局限性。全文从人性的高度来解读这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这些理论问题,周公正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较高的理论涵养进行解读,至少在目前是较为全面的、系统的一种观点。值得我们好好拜读! 讴歌一些涉及知青上山下乡的人物精彩、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弘扬时代精神是他的文章系列里的主要标志。 最早在他的博客里是记载了云南知青都很熟悉的赵凡同志。是他在云南知青大返城中的正确果断的处理,使得我们可以回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南疆缘情说赵老——拜访赵凡前辈》一文里,周公正向我们讲述他到北京看望这位老干部、老领导的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当年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部长看到跪在他面前的知青们动情地说:他一生碰到两次有人跪在他面前,一次是他当红军长征时、经过云南,有老百姓跪在他们面前,要求红军去解救。想不到革命几十年后,还有人跪在面前,要求解救,我一定把你们的要求带到中央。 往事历历在目,能够在这篇文章里看见今天还健在的赵凡老人,我们的内心也很激动。周公正说的好:“我们知青中一部分人返城后能有所作为,除了这些同志的自身努力,勤勉拼搏外,79年的返城从时机上说是踩到了一块跨越的阶石,这些知青的今天应该感谢那难忘的1979年,感谢创造了那段岁月的当事者们。”“赵老是个好人,一个好干部,是一个和我们知青特有缘的好前辈。”周公正更多的笔墨是放在写我们知青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最早是写了《中国茶宴第一人-----刘秋萍》。这位当年在云南东风农场的一位普通的上海知青,如今成为一位“上海滩茶宴界的第一把交椅。”周公正告诉我们,刘秋萍是受她的父亲影响干上这一行的。大返城回到上海,她和大多数的知青一样,从饮食店做起,服务员到经理,几经沉浮,却对“餐饮”两字痴心不改终于成为上海餐饮业公认的独树一帜的茶宴馆。在《烟雨嘉兴话创业》里,周公正向我们介绍了知青企业家胡巧根的创业史;在《与时俱进,天道酬勤》里讲述了我们原云南东风农场的上海知青丁家义创业的故事;《紫气东来,绽放浦江——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马新宇教授》等。周公正在讲述这些知青成功者的故事的时候,有着他自己的思考。在《与时俱进,天道酬勤》里,他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要主、客观的种种因素、条件。但我还是要为丁家义叫好,要为丁家义的‘一步一个脚印’与时俱进的精神叫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时俱进对我们知青说來是更可贵。我们知青不应仅是一个只知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憨干’形象,在我们笑谈新世纪的行进中,应该有从我们知青行列走出來的企业家,那才不枉为当年建设边疆、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青春骚动’。” 周公正的笔不仅在写有为知青返城立下汗马功劳的赵凡,也有知青中的创业人物,还有我们知青所怀念的农场老领导、老工人。这些在艰苦岁月里与我们知青有着深厚感情的老领导、老工人十我们无法忘怀的。一篇《老杨,他走了》记载了原东风农场一位长年生活在连队里的指导员老杨生前的许多往事。读后催人泪下。周公正在这篇文章里说:“想想这些老工人,我们社会的弱者,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文明的遗忘者。当看到那一片片茂密、翠碧的橡胶园,我不由得想起他们可是这些橡胶园的真正拓建者,是我们社会现代物质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可为什么现在是如此的悲微,就因为他们是那片土地的原生民,是因为……,或因为是‘命’。想到这点,我只能默默地祈祷了。”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公正大哥为什么会如此伤感。不仅是因为老杨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个合作共事过的好同事、知青的贴心人,重要的是公正大哥对于那片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深厚的情感。这是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人很难体会的。所以,在周公正笔下的这些带有云南红土地气息的人物总是在吸引着我们的情感,使我们在感动里思考很多很多。 凭着对“第二故乡”那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展示了一位老知青的情怀。 就像我在上面所说的,对于那片红土地的深情,在周公正的文章里还有很多。回城以后,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始终在他的心里回荡。我们能够在他的博客里看见这样的一篇篇描写红土地的文章。如开篇的《大勐龙纪事》,周公正就是这样说的:“大勐龙,西双版纳最南端的一个边疆小镇,在中国地图上只是中缅边界线上的一个小圆点。当写下《大勐龙纪事》这个题名时,我离开大勐龙已整整27年了,不知道什么原因,随着时间的流逝,十年知青生涯的大勐龙岁月却越来越强烈感召我提起笔来写写这片土地。”在强烈的感召、强烈的愿望中写下的文章是那么的充满激情。于是我们看到了他撰写的《大佛爷、小和尚及其他》、《永恒的记忆》、《大山的民族---阿佤人》等等。 在这些文章里,我很喜欢他写的《遥远的红九连》。这篇文章记载的是周公正和他的战友们创建一个新的连队的故事。当年的知青豪情满怀、激情万丈的情景又一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原始密林、推土机、大山老林、菁沟竹海、砍來竹子做竹笆、挖沟引水、垒起土灶等等。还有那“划线站队”、“打落水狗”的遭遇。这些陈年往事如今再次讲起真的是感慨万千。九队的领导老杨的木讷、知青“小宁波”的调皮、“小日本”的趣事、“小懂经”的天真有趣等等,都在讲述那个难忘的岁月的点点滴滴。周公正说:“当年我们梦寐以求的为祖国种橡胶、就是盼着这么一滴一滴的胶乳。说是我们的一点一滴心血,一点也不过份。”今天当周公正和他的知青伙伴再次来到九连的时候:“现在已是眼前的九队。唯一遗憾的一点是把我当时力争保存下的一株髙达二三十米高的攀枝花树砍掉了。这是我当时出于一个年轻学生的浪漫情怀,要保留这棵在连队球场边的髙大英雄花树(攀枝花树的别称),象征着我们知青屯垦戍边的形象、精神和气貭。历史是严谨的,人走了、树倒了、精神散了。这次回农场,唯一的感觉:农场物厧条件好了,但我们当年那种‘穷欢乐’的生气没有了,一片死气沉沉。俱往矣,人生苍桑,长林一碧。千秋功罪,任人评说。……”现在,这样的激情似乎在消失。而对于曾经创造这些激情的人在怀念中多少有些伤感、有些失落。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周公正说:“我作为当年九队的拓垦者之一,祝祖国的橡胶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祝东风人富裕、安康。” 类似这样的文章在他的博客里还有不少。如《年夜饭风波----1969年》、《云南痛打“落水狗”见闻》。在回忆中将这些历史的往事告诉给我们的后人,不要忘记这些。那些在红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是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缩影。为了我们的国家再也不重复这样的悲剧,思考、分析、汲取是必须的。周公正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 深入研究历史的重要史实,实事求是评介事件和人物,是周公正的文章鲜明的特色之一。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关注也是周公正文章的特色之一。尤其是对于云南这篇土地上的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有着他独到的心得。一篇《谭辅仁之死迷解》告诉了我们这样的结论:“1978年6月,经过前后两套专案班子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长达七年之久的侦查、复查、认定谭辅仁夫妇被害系王自正一人所为,既没有林彪反党集团插手,也没有同伙配合。”而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这位“封疆大使”过“度”一步的可悲、过度突出政治所付出的代价等。这件事情是我们所有到云南农场的知青都很关注的。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是非曲折似乎在云里雾里。周公正经过大量的研究,撰写的这篇文章为我们解读了这一历史的谜团。阅后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历史的沧桑在这一瞬间停止、窒息,后人为它解开了谜团。而解开谜团的人需要的是勇气和真实。周公正做到了。 他研究军队的历史,撰写的《铁血滇缅照汗青》、《一支英雄部队的传奇》、《悲哉,中国远征军》等,讴歌了这一支支战功卓绝的英雄部队的传奇故事。 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反思历史,写下了《踏访重庆红卫兵墓地》一文。重庆的“红卫兵墓地”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成为全国唯一仅存的文革遗址。他感慨地说道:“生命是宝贵的,更是应该得到尊重的,我想远去的亡灵也应该得到尊重。是那个年代使他们不明不白或者说是说得清、却道不明的走上了不归路或者说是‘英勇献身’。……时过四十年已凝结成一段被遗忘或被掩盖的历史,这是中国人的可悲、中华民族的可悲。……我们及我们的后辈不应该忘记这儿。” 我赞叹公正的这种精神,尊重历史、反思历史! 快乐人生、反思人生,以自己的心得和思考在启迪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享受人生,是周公正的文章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在周公正的文章里,我看见的还有他那种快乐人生、反思人生的精神境界。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 一篇《滨海感恩》,使他写下了《登洋山岛》一诗:“东临洋山,壮观沧海。岛礁悬峙,水天一色。浪涌平台,塔吊云耸。长龙北去,巨舸竞渡。镇澜有人,笑唱华章。壮哉英豪,世纪大港,伟哉华夏,人间沧桑。”诗咏志。 一篇《五十九岁遐想》,作为开博客的“宣言”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第一步,去云南西双版纳屯垦南疆,只是母亲眼泪的无奈,同学挥手送行的迷茫。1979年回归上海,只是农场老工人默默相送的悲哀和知青朋友们催着快跑的纷乱。今天说起我的第三次人生节点,退休后,清茶一杯,晨练夜读,想想该想的事,写写该写的事,偶尔走走青山碧水,看看民俗风情,回归自然。引来的是年轻同事的羡慕和对我的遐想的赞许,看来,这个预案是天随人愿,该这么定。”享受快乐的人生。 一篇《快乐人生、反思人生》笑谈人生:“人就这么瞎忙着走到了60岁,不出意外的话,下半辈子应该还有20年。站在今天的立埸,这是对我一生极其珍贵的时间。享受生活,丰富生命,这又将是一个人生的新天地。应该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所以,对今后的20年定了一个宗旨:快乐人生,反思人生。” 一篇《站好最后一班岗》里以《足跡》封底箴言作为他自己工作生涯的告别语:昨天的收获,已化作他们的坚定;昨天的情怀,温暖着他们的心扉;梦想,在今天继读。这一刻,他们畅想的是未来的辉煌! 走过了4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周公正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种情怀里,我们分明看见了一位老知青壮心不已的心怀。这些话在激励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认真过好“后知青时代”的每一天。 所以,我感谢周公正,因为他给了我们许多的精神养料。当然,对于他这些文章,我还刚刚读懂了一些皮毛,还需要好好学习! 周公正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shizhai 写于2009年11月5 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