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历史的一面镜子/家仇与国恨 作者:齐鲁一生


 

公祭,历史的一面镜子

设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战争死难者,也是为了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了解战争罪行,了解战争的残酷与危害,了解百姓的苦难,表达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理念。

公祭日,不仅仅是一个仪式,不是作秀,不是一次普通的“重大活动”。

公祭死难者,有许事情需要好好地检讨。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抗战胜利四十年,都没想到要设纪念馆。六十年,没有设公祭日,愧对先人啊!

悲哀!有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真是大悲哀!更多的中国人知道“南京大屠杀”,但却不知道“南京保卫战”,又何尝不是一种大悲哀!

“南京大屠杀”英语翻译用的是“Nanking Massacre”。英语中“massacre”的意思是“以残酷的方式大量杀害人类或者动物”。还有一个词,是“slaughter”,指“残酷地杀死大批的人,尤指在战争期间发生的杀戮”。这两个单词应该记住了。

据最近公布的一些材料,日本的一些学者不愿意使用“南京大屠杀”,而是使用“南京事件”,意图淡化日军的暴行,将一场屠戮轻描淡写,混同于一场“动乱”。

“事件”在英语中是“incident”,“屠杀”是“massacre”,这两个词完全不同,表达的意义差别很大,一定要弄明清楚。还有两个词,也应该记住:victim和martyr。

在南京陷落后遭日军杀害的30万人,被称为“死难者(victim)”。日本方面为了否定南京大屠杀,拒不承认30万这个数字,并且称死难人数不实,大屠杀一说也就不可信。日本方面认为中国军人的死亡不属于“大屠杀”范围之内,还说中国军队大量溃败的军人换了便衣混在民众之中,导致日军不辨军民,所以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日本方面要掩饰日军屠杀手无寸铁平民的罪行,所以有此说。

而中国方面坚持认为中国军人及战俘亦应该计算在被屠杀者范围之内。这其中有出于对“30万死难者”的统计进行解释的需要,也有出于对日方辩解作反驳的因素。

战死的军人称“victim”,并不准确,victim是“受害者”,指在客观上遭受苦难者。

在抗日战争最激烈的前线,为保卫国家的首都、保卫人民而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抗日烈士们,值得我们敬重,应该受到人民的悼念,他们不是简单的“victim”,他们是反抗侵略而牺牲的“martyr”!他们更应该得到以国家的名义举行的公祭。

肖山令,字铁侬,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1937年9月被任命为南京市长、首都卫戍副司令长官兼南京市警备司令,拱卫国民政府首都的实际负责人,12月13日,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所部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肖山令拒绝了部下要求撤退的请求,举枪自戕殉国,兑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

像肖山令一样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不是一般的“victim”,他们是“martyr”。他们的塑像应该立在南京的城墙上,供后人凭吊。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他们的名字几乎已经被人淡忘了。曾经,他们的死被认为是“比鸿毛还轻”。在某出版物中,甚至于有幸灾乐祸地记载,称张自忠上将是“被日军击毙”的!

有人发表议论,称南京保卫战失败是“国民党军队将领指挥无方,抵抗不力”云云。这种言论在如果放在抗日战争期间,是绝对的汉奸言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所有军队都是“中国军队”,不是“某党某军”!制造分裂,扰乱军心,离间军队,在战时是要立即处决的!

国家公祭日,是以国家的名义,以全体国民的名义举行公祭,不分党派,不是少数人的公祭,也不应理解为政府为了外交上的某种需要所设的公祭。公祭,一定要尊重历史,正视历史,还原历史真实,不能以狭隘、功利的观念来理解公祭的意义。

日本人到处搜集战死者的遗骨,甚至于跑到太平洋上小岛上,像收集古董一样把军人的遗骨寻找回来,运回国内,为他们树碑立传。而中国军队数百万烈士为国捐驱之后,烟消云散,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抗日名将王耀武,后半辈子是在灰头灰脸之中度过的,出卖了他的那位吴化文将军,当年投降日军以后,做“带路党”,杀害大批抗日军人,残杀中国民众,制造无人区,作恶多端,最后却安享晚年。这种事实是很丢脸的,如果那些抗日英雄们的英魂在地下有知,他们能安息么?

公祭日,需要好好地反思一下!

                                                                        2014-12-20

 

家仇与国恨

日本军队由河北南下,近逼山东,省府主席韩复榘眼看着打不过日本人,早早地就准备撒鸭子跑路。有些原来在山东地盘上居住着的日本商人,到处活动,打着各种旗号找人谈话,封官许愿,拉拢那些贪图钱财的,没有气节的中国人,做日本人的内应,在日本军队来了以后出面维持秩序。抗战初期,日寇能够轻易地侵占中国大片土地,与汉奸们的配合很有关系。有人看到这种情节感觉不舒服,以为不如看那些抗战神剧,看勇士们用大刀片像切西瓜一样切日本鬼子的脑袋瓜子感觉痛快。

历史真相远远比想象的要残酷。山东这个地方,不仅仅出豪杰,出英雄好汉,还出刘黑七这种巨匪,还出了吴化文这样的三姓家奴,以及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汉奸。

刘子怡先生是济宁中学的学生,曾经和弟弟一起赴济南参加要求政府抗日,反对投降的活动。后来在日本军队打到济南以后,家里就让他弟兄俩去往大后方。父亲说:“快跑吧。各村里都有日本人的眼线,挑货郎担子的那个人就是,你俩参加抗日活动的事儿,他都记着呢,日本人来了没你俩的好!”

日本人还没来到,参加过抗日活动的弟兄俩担心汉奸告密,竟然无法在家乡安身,只好跑路,跑到宜昌,在当地报名参加工作,一个当了教师,另一个在政府当了文员。

读到过一段文史资料记载,说日本军队进入济宁城以后,有汉奸打着白旗,挨家挨户要人们出来迎接日军,结果在晁家街被日军开枪集体射杀,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其余的人们逃进德国教堂的院子里,才躲过一劫。

读史至此,气愤至极,汉奸之可恶,甚于敌寇。出卖自己的同胞,还算是人么?

汉奸就是汉奸,无论是山东的,还是山西的,都是“汉”奸,没人把他们称作“鲁奸”,或者“晋奸”。

随后的台儿庄之战,来自广西、四川、山西的军人,在山东的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消灭大批日军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众多将士血洒疆场,将尸骨埋在了这片他们用生命护卫的土地上。

来自广西、四川、山东、山西的军队,在抗日的战场上,都是“国军”,不是“桂军”,“川军”,或者“中央军”。打败了日寇,“国军”就不是“国军”,是“国民党军”了。

有一句话,叫作“兄弟阋于墙,同御外侮”。

同仇敌忾,同御外侮,提起来就会感觉到血脉贲张,慷慨激昂,男儿当自强,好男儿就应该保家卫国,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

可是一说到“兄弟阋于墙”,未免一声叹息。没有了外侮的时候,“兄弟阋于墙”就来了,国人的劣根性!

除了仇恨汉奸,其次就是痛恨“兄弟阋于墙”!好男儿当自强,不要“兄弟阋于墙”!自己兄弟,亲如手足,不应拿棍子打杀!

                                                                    2014-11-11


齐鲁一生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7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