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茶
作者:孙尔台
|
|||||
乱谈茶 之所以把文章的题目叫做“乱谈茶”,是因为我对茶文化确实是个外行,说的肯定是些不着边际的话。而且自己平时在家就是个乱喝茶的主,什么红茶、白茶、普洱茶、台湾茶我都能喝。所以就凭这一点,也确实是够乱的。 家里人都喜欢喝茶,而且只喜欢喝绿茶。所以每到清明前后,我爱人都要托人从宜兴的茶场买来很多茶叶,每次都是鼓鼓囊囊的一大包。除了把家里专门放茶叶的冰柜都塞满外,还要通过快递给亲朋好友送去不少,让他们都尝个新鲜。亲戚们平时也会寄些茶叶来,什么样的品种都有。所以我们都要先打开来看看,凡是特别好的茶就给父母,其余的就由我们自己喝。如果是父母和爱人都不爱喝的,比如红茶、白茶,还包括家里的陈茶,我都会主动承担下来,像个勤勤恳恳的清道夫一样。即使如此,爱人还会时不时地批评我说,你怎么又用真空杯泡茶啊,好茶叶都被你糟蹋了。 这样的叙述听起来似乎有些悲催,但其实我心里一直挺美的,也从没有过什么任何怨言。因为与四五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已经是天堂了。在我小的时候,虽然父亲是干部,母亲是教师,家庭收入应该还可以,但我们的日子依然过得很拮据。从小的衣服都打过补丁,粮食不够时在院子里种过南瓜,最困难的时候还吃过一种从加工厂车间里清扫出来的“二黄粉”。家里虽然也喝茶,但大多是喝茶叶末子。因为茶叶末子便宜,一包可以喝很长时间。喝茶也没有什么正经的茶具,就用一个大搪瓷缸子泡泡,就像现在晾冷开水一样。不过那时候用这种大瓷缸子泡茶的方法很普遍,几乎家家如此。 1968年下乡后生活就更为艰苦。我们一年苦到头也只能挣到百把块钱,再扣去第二年的粮草钱后就所剩就无几了。当时还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规定每家每户只能养两三只鸡和一只鸭子,农民就靠积攒的鸡鸭蛋到代销店里换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最主要的是换些煤油和盐。如果有谁去换什么茶叶,那肯定是个另类,也肯定会被大家所不齿。因为当时柴草紧张,在田里干活时也没有水喝,渴了就喝口河水。只有在天气最热的那几天,队里才会用猪场的大锅烧些水来给大家解暑。饲养员在水里加了些芦苇叶子,烧出来的味道还真是挺香的,于是这就是我们的茶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生活对比,我们这些当过知青的人,后来的抗压、抗诱惑能力一般都比较强。套用李玉和的一句话说,就是有那碗茶垫底,什么样的茶我都能对付。 我喝茶的习惯是随着高考的恢复而恢复的。加之后来又在机关工作,茶杯自然就成了必备的办公用具之一。但无论身份、地位和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身上的传统作风始终没有变。喝茶依然不讲究,只要比茶叶末子好一些的都行。刚工作时我就经常托一位朋友从安徽郎溪带些茶来,就是因为那里的茶便宜。郎溪茶很有特点,都是用黄纸包扎的,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唯一不足的是色泽有点偏黄,看起来不那么的诱人。 八十年代初高淳划归南京后,我去那里搞过一次调研。高淳离南京有一百多公里,交通非常不便,坐车子要颠簸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到。所以组织上就把这个艰苦的任务交给我,说是对我的一次锻炼。高淳人说的是一种特别古老的吴方言,我一句都听不懂,所以和他们交流时必须有人逐句翻译才行,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会议室的茶,色泽和口感都非常好,特别的醇厚。县委的人说,他们平时就是喝这种茶,价格便宜得很。于是我也上街买了一包,想回去显摆一下。但后来才知道,其实那都是特供的新茶,市场上一般买不到。不过那次调研倒是让我对茶的品质好坏有了切身的体验,也算是接受了一次茶文化的启蒙教育。 二十多年后我又去了高淳,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年。因为我们单位在那里有一块地,我就负责在那里建房子。房子周边的空地很大,还有些茶园。于是我们还要雇人管理,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候我才知道,什么碧螺春啊、炒青啊,其实就是茶叶的一种等级划分和制作标准,各地只要按照这种工艺标准生产就行了。比如碧螺春就必须在早春时节采摘,而且必须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而清明后的茶一般只能做炒青,采摘的要求也低了许多。 当时摘一斤茶叶的工钱将近三十块钱,四斤多嫩芽才能炒出一斤茶。再加上大几十块钱的加工费,最终制成一斤碧螺春,仅人工成本就要两百块钱。这让我很是担心,觉得难以承受。但隔壁的茶场把这些茶叶装进罐子,再套上高档的盒子后,价格就变成七八百、甚至上千块,销路还非常好。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茶叶的利润空间真是挺大的,难怪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茶叶生意。 茶叶的价格也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江浙一带的生活水平高,所以茶叶的价格就高,而且名茶就更高。今年四五月份我去了一趟杭州,就住在灵隐寺边上的灵隐村。当地的龙井茶很贵,一两就要几百块钱。我当时似乎没有意识到斤和两的区别,未加思索地就买了一些。事后我爱人说,你干嘛要买这么贵的茶啊,划三千块钱一斤呢。我这才醒悟过来,觉得确实有些贵了,自己消受不起。于是我就把茶叶送给了几个朋友,也算是个人情吧。 最便宜的茶叶是十年前我在湖北神龙架山里买的。那里的茶场规模很大,动辄就有几万亩,甚至十万亩。但由于交通闭塞又地旷人稀,所以茶叶的价格非常低,一斤只要几块钱,而且色泽口味居然还不错。那次我们车上的人都买了不少,大家都很开心,农民也感激得不得了,一连声地说着谢谢、谢谢。 我家至今还有一块很大的普洱茶,是搞古玩的表弟送的,里面还有一份收藏证书,想必价钱不菲。宜兴的朋友也曾经送给我一把很精致的紫砂壶,但我掂量许久后还是没舍得用,觉得自己真的配不上,所以这些东西我都只能珍藏着。看来,中国的茶文化精深得很,我只是了解一些皮毛而已,惭愧、惭愧。 2014-11-02 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