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的精彩与无奈 作者:董学仁


 

张贤亮的精彩与无奈

                        —— 可悲的是,有作家去世时才想起八十年代文学

张贤亮去世,引起人们对1980年代著名作家的重新关注。在那一代作家中,张贤亮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都可以算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有媒体报道说,张贤亮经历几乎与这个时代的进程高度合拍,他的每一步的跌宕起伏都能够与时代底色的变化完美地缝合在一起。重温张贤亮,除了让历史能保持温度之外,还有什么更大的作用?

有位60后网友说,我读张贤亮小说时,大街小巷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唱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想来,小说家张贤亮的一生也是一部厚重的小说,其中也有许多精彩,许多无奈。


出生于最后一代贵族家庭

1936年,张贤亮出生于南京。

他的祖父早年留学美国,曾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担任了民国政府的外交官。他的父亲毕业于美国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此后弃官从商。母亲则是出身于安徽一个书香门第的才女。

张贤亮的一些小说中有自传的影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把手一挥。三十年代初期他在哈佛取得学士学位以后,一直保持着在肯布里季时的气派。”张贤亮在小说《灵与肉》中写到,“父亲吸的还是那种印着印第安酋长头像的烟斗丝,这种他小时候经常闻到的、略带甜味的咖啡香气,又从嗅觉上证实了这不是梦,而是的的确确的现实。”1940年代末,上海商人纷纷乘船撤离,他的父亲坚决留下来不走,此后被关押,1951年死于狱中。


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

在张贤亮的《青春期》中写到,“到八十年代初,我已活了五十多岁”,这里的“我”,显然与作者本人重合度很高。这部作品中描写了“我”读私塾的经历,基本上可以看做作者本人的经历。

“过去只知道有个词叫青春,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刚刚六岁,不懂得是什么意思。给我启蒙的老师是重庆南岸乡下的一位老秀才,但他并不是重庆人,母亲说他跟我们一样,也是从江浙一带逃难到陪都来的,被四川当地人称为下江人的一类。”张贤亮写到,“他只教我家族中的几个子弟,开学就念《唐诗三百首》,不像一般私塾先生以《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为教材。”按照这里的说法,张贤亮从1942年进入私塾,深受古典文化熏陶,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能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开始写作了。


18岁开始经历磨难

1954年,张贤亮18岁,在北京读高中即将毕业。而据当时的中国现状,读高中的人已经算作知识分子。

他因为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又因为父亲属于“关、管、斗、杀”分子,受到很多欺辱。毕业前夕,老师找到张贤亮,说学校经常丢东西,又查不出是谁,你的帽子多,多背一个也无妨。但此后不久,他却被学校开除。

为了给新北京建设腾出地方,1955年7月,张贤亮一家“移民”到宁夏。1957年7月,张贤亮在《延河》杂志发表长诗《大风歌》,被《人民日报》发专文严厉批驳,升格为当地最著名的右派分子,同时也受到当时最严厉的处罚:开除在一所干部学校当教师的公职,送劳改农场改造。


劳改期间只能读一本书

《南方都市报》在2008年采访了张贤亮,听到他关于劳改的回忆。

张贤亮前去劳改时带了一箱子书,但只有一部《资本论》没有被没收。他说,“作为知识分子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这就和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一样。在非常有限的时间空间,比如下雨,出不了工,我就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写到一个人长期关在纳粹监狱,最难忍受的是单人牢房里的孤独感,为了不让精神崩溃,他把偶尔得到的一部国际象棋棋谱看了N遍,出狱后竟战胜了当时的世界冠军。

深读《资本论》没有让张贤亮变成经济学大师,却让他明白了当时国内的政治措施和路线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使我觉悟,错的不是我,而是中央的高层决策者。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他说。

劳改22年,有些情节与《陆犯焉识》相似“我已经瘦得够瞧的了,一米七八的个子,只有四十四公斤重,可以说是皮包骨头。劳改队的医生在我走下磅秤时咂咂嘴,这样夸奖我:不错!你还是活过来了。他认为我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他在《绿化树》中写道。

张贤亮在劳改期间“不服,还想翻案”,于是升级成反革命分子。“那时我戴着两顶帽子,一顶是右派分子,一顶是反革命分子。给右派分子甄别的文件有一条,如果右派分子又犯了新的罪行,就不在甄别的范围。”张贤亮说,这使他成为全国最后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人之一。

他的劳改经历与严歌苓《陆犯焉识》中的情节相似。

他也曾从劳改农场逃出去,逃出后见到大饥荒年代的吃人惨状,自己也无法生存,又主动回到农场。几年后又逃了出去,见到了自己的老母亲,然后被抓了回去。

他被劳改22年。21岁时关进去,43岁时放出来。


写小说成为1980年代著名作家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不长。“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学,像中国新时期文学那样非常明显地推动思想进步和思想解放。”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贤亮说,思想解放首先是作家打开的,那时候很多领域被控制,只有文学,特别是小说限制很少。

张贤亮写了几部小说发表,帮他摘掉了右派帽子,先是成了宁夏的著名人物,后又成了全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在写右派、写劳改、写性与一些创作手法方面都打开了禁区。他也曾为此感到骄傲,有一部小说印了100万册,被大众传看,据他估计,读者有一千万人。

但后来并不彻底的思想解放也结束了,小说的限制也多起来。在张贤亮故乡江苏,一家出版社的现代中国作家书丛中,竟不能出版张贤亮的作品。由此产生的无奈感,是他在1990年代初就下海经商的原因之一。

但他在经商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并在此后不久成为中国作家首富。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100余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


最好最重要的作品还没有写出来

经商后,张贤亮也偶尔有作品出版,并未引起轰动。这有他的原因,忙于经商的人很难静下心来。也有环境的原因,民众抢一本小说就读的年代一去不返。

2008年,张贤亮72岁时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将来还会写书的,写我在劳改队里是怎么想、怎么生活的,但这本书我现在不能发。我到90岁时方才自由,才能说一些不可告人的话。我今年72,等18年以后,我90岁了就都告诉你。”他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还是在写作上,他也知道好作家必须是是一个“在场者”。他的最好最重要的作品,应该是他那时还没有动笔的自传。

那时,他的身体很好,精神状态很好,像个中年人一样。

可是岁月不饶人,没几年他陷入病痛折磨之中,又过了一两年匆匆辞世,留下太多的遗憾。

                                                                  2014-09-29


董学仁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7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