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记】:2013年5月(上)
作者:吴晓
|
|||||
【读书日记】: 2013年5月(上) 五月一日 晨起读石湾《记忆常新》,全天读14篇文章,忆及姚向黎、《天安门颂》、高中同学聚会、黄桥烧饼、杨烈宇、记忆之城、梅娘、龙志毅《岁岁年年》、《国家使命》、俞珊、张庚、龙世煇、吴小武、张羽、江晓天、李清泉、王朝垠、何启治、冯雪峰、巴人、韦君宜、张聂尔、孟新。 五月二日 晨起读石湾《记忆常新》,此后差不多全是议论文和旅游回忆。下班后,到甜水园购第5期《炎黄春秋》,到家后读其中王广宇《清华批斗王光美的一个细节》。 五月三日 晨起读完石湾《记忆常新》。下班后去灯市口书店花5元购《天鹅》。 五月四日 晨起读第5期《炎黄春秋》中王保春王文耀《陈伯达和江青的矛盾》、施义之口述《我所知道的李震之死》、阎纲《毛泽东批评〈文艺报〉“文也不足”之后》、韩淮《田汉对我说的心里话》、阎秉华《熊十力二三事》、章明《我的两位吴老师》、俞汝信《“林彪信稿”的本来面目》、韶华《我按毛泽东文艺思想创作》、王克明《〈讲话〉前后的延安喜剧》、施滨海《傅高义〈胆小怕事的〉的硬伤》、王进《读〈苏共亡党之谜〉》。 五月五日 晨起读第5期《炎黄春秋》中郭世佑《“百年宪政”的认识误区》、晏乐斌《“劳教问题的决定”出台前后》、李洪林《陈水扁这面镜子》、王也扬《“两类矛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赵晓铃《卢作孚最后的日子》、高放《1949年前后中美错失建交机遇》、郑青如《新四军生活追忆》、时学爱《我的家人在大饥荒中饿死》、侯宜杰《古今“罪己诏”》、李玉贞《苏俄的新闻审查》。本期全部看完。《反思“工业学大庆”》有些矫情,比如:1967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有5000人参加的石油职工大会上公开宣布“大庆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一面红旗”“余秋里是毛主席点的将”。1969年又说:“康世恩(到江汉油田)是毛主席点的名。”此后在石油系统内部,特别是文革后期,大庆成了“两派斗争”其中一派的一根“棍子”。凡批大庆、打倒余、康的人,都被说成“反大庆红旗”而受到责难。文章引完。周恩来的话有什么错?与文章的结论有什么逻辑关系?莫名其妙!反正反周恩来也是如今的一个时髦。《陈伯达和江青的矛盾》说到外交部造反派斗陈毅,陈伯达一去第一句话就说:“给陈老总搬一把椅子。有错误有问题可以批评,可以批判,但是不能这样子。坐下来。”陈伯达发火:“你们不理解!总理身体不好,派秘书来说你们不听,派副总理富春同志来说你们还不听,这个地方是国家办公的地方,你们长期坐在这儿是怎么回事?嗯!”又说“这样子不对,等以后总理身体好了答应接见你们,为什么这样不让步,不谅解?”说了一通之后就走了。回到钓鱼台,刚一进办公室,他就说:“王保春你打电话给大会堂问一问,看他们散了没有?”王就赶紧给警卫处值班室打了电话,问外交部在那儿的人群散没散,他们说:“在陆陆续续往外走呢。”陈说:“那就好!”《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硬伤》三个小标题是:“徘徊就不存在前进”、“没有叶,邓会受孤立”、“华、叶、邓是三驾马车”。作者最后认为:“不论是三中全会决策,还是改革开放的启动,都是由党的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趋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共同发起和推动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如果从恢复历史真相的意义上讲,在当时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华、叶、邓是三驾马车,谁也离不开谁,而叶至少起着平衡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讲叶、邓等人的功绩,不能也不应该忽视有华国锋的贡献。”五月六日晨起读报。中饭后歇片刻下班回家,途中去沃尔玛给胡心月买奶片儿,草莓味儿的,原味儿的。看电视连续剧《家常菜》最后两集,此剧不错,结尾让人失望。晚,发博文《去年五月(上)》。作家文摘有一篇《皇帝与政治“偏房”》引《稗官野史》记录的郭嵩焘一则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五月七日晨起读马丽华《西藏之旅》中且歌且行、西藏大地、走过西藏的春夏秋冬、雪域大地上的人文精神、灵魂像风。上班后读从德中到青朴、克珠的世界、藏地制陶人。近些年来,我从各种媒体中了解到:普通话,在与外国人交际中,叫做中文;在与国内少数民族交际中,叫做汉语。不知何以如此。 五月八日 晨起读《西藏之旅》中朝圣部落、圆满火供、布达拉宫广场。上班后读乾隆旧事、祈愿之石、藏东玛尼堆、大圆曼陀罗、雪域之光、藏历年、以大地原野为依托——对于西藏纪实文化散文写作的反思、对于两本画册的鉴赏、叶甸的歌舞、小说家素描。 五月九日 晨起接着读小说家素描(写到马原、色波、扎西达娃、格央、维色、央珍、梅卓)、央金玛的使者、金辉与墨脱、再造“小木屋”、日本二则。上班后读瑞士秋旅、多雨雪的秋季、秋季原野、犹如北方的土地、儿子的草原、爱情是否不朽。晚,睡前读牵挂一生、素面朝天毕淑敏。 五月十日 晨起读《西藏之旅》中渴望苦难、自在、我写《走过西藏》、我需要重新披挂、诗化西藏、西藏歌者——作家马丽华访谈录。上班后,接着读访谈录,全书读完。记一句该书两次引用的张承志的话(他的规避原则):过分的写真会侵犯人心,过分的善意会导致失真。 五月十一日 晨起读上年第9期《炎黄春秋》中谢贵平《1960年黄立众反革命案及其社会背景》,读积压作家文摘。白天,风大,抱心月出去一会儿就被刮回来了。 五月十二日 晨起读积压作家文摘。上午,去潘家园,花17元购书7本,其中1958年1月号、2月号《诗刊》共8元,康濯《水滴石穿》(作者1957年写的小说,曾刊于《收获》创刊号)1元,美国黑人作家《看不见的人》2元。 五月十三日 晨起读上年第9期《炎黄春秋》中李步云《“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周永坤《政法委的历史与演变》,上班后读钱理群《“农村发展组”:八十年代的改革互动》、杜导正《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中步前进了》、张千帆《宪政审查的世界经验》、蔡金刚《另类烈士:大校右派蔡铁根》。 五月十四日 晨起读上年第9期《炎黄春秋》中王安《中国的税负和官民比》、笑蜀《从平民权利角度看台湾转型》、雷戈《“写史料”为何成了“写交代”》。上班后,接到海扬祝贺生日的短信。打开电脑,又看到草原68祝贺生日的纸条。草原恋合唱团网也向我祝贺生日,今天同时得到祝贺的还有几位网友,生日也是5月14日,其中苏赫巴鲁与我同年,其次其丽1952年,樊想、刘筝1961年,长虹落日1965年。此前,我只知道5月14日出生的有蔡畅、王茜、曹颖,这一天去世的有焦裕禄、聂荣臻、罗哲文。借花献佛。转帖草原68的推荐——发博文《邢奇为《草原启示录》所插照片题诗》。然后读高锴《“党政分开”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吗?》、周育民《我看“义和团的真面目”》、傅中《美国轰炸东京与中国拯救机组人员》、程映红《柯伦泰:从斗士到花瓶》。 五月十五日 晨起读2010年第10期《炎黄春秋》中韩钢《“周惠谈话”辨伪》。这期中王友琴《恐怖的“红八月”》当年拿到这期刊物时已读过,关于母校的记述有“北京第二中学一级数学教师路彦被驱逐到农村后死亡,地理教师袁之俊和电工师傅许殿举自杀身亡。当年的学生记得许师傅从学校教室楼上头朝地扎下后尸体横陈在水泥地上的景象,记得他穿的是蓝色的衣服。”上班后看到一篇秦晓鹰的博文《朝鲜五日这里无战事》,文中说: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我们一行12人被安排去爬朝鲜五大名山之一的“妙香山”,导游说上山下山要耗费两个小时。我因为膝盖不适,随队只走了十几分钟,就离团独身返回。没想到,这独自一人的回程却成全了我在没有任何干扰和监督下,观察一个真实朝鲜的机会。我先遇到的是一群正在野餐的居民,总有二三十人吧,他们席地而坐,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肴,大家推杯换盏,享受着劳动节的热闹和愉悦。当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时便热情邀我一齐喝酒吃菜。从不喝酒的我只好虚应故事地对付过去,便夺路而逃……真正让我领略到朝鲜的民族风情和社会风情的还要算我跑到在山脚下看到的那一幕。山脚下,妙香山丰沛、清澈的山泉已经汇成了一条哗哗啦啦奔流的小河。河岸的草地上,竟有上百人在那里载歌载舞。而且跳得是韵律感节奏感极强的的现代舞,其动作之热烈、奔放,甚至有些狂放,简直就是掺着朝鲜舞特色的迪斯科呀!看看散落在河滩上的酒瓶,再看看每位舞者的神情,就会明白,这场山边“舞会”已经开了好一阵了,现在大概是酒后的欢乐与施放吧。说来你可能不信,在这些欢快得有点疯的舞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人民军的年轻官兵(包括几名女兵)。一支军队能与公众如此亲密,我好像从来没有看见过。即使见过,也是在电影里在舞台上。我不由自主地坐下来,半为欣赏半为发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宏大华丽的少年宫!每到节假日,就有5000多名少年儿童到这里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接受700名老师的指点和专业训练。穿过大理石铺设的走廊,我们依次走入教室或室内训练馆,参观了体操杂技组、钢琴组、声乐组、伽倻琴组、手风琴组、书法组、美术组、文学朗诵组、刺绣组…这座少年宫简直就是一座为朝鲜的未来和民族的素质培育“美”滋润“美”浇灌“美”的大课堂、大基地。“我们搞了那么多大而无当的建筑、那么多使用率极低的体育场馆、那么多酒楼饭店,为什么不认认真真搞一批类似的少年宫、少年儿童活动基地呢?”不知是谁在喃喃自语,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个人此时此刻的“心语”。是的,与这个并不富裕却敢于投巨资于青少年的国家相比,改革开放35年已经拥有相当的财富的中国,难道在这项影响未来的事业上,不感到汗颜、不值得反思吗?文中最后谈此行最大的感受:“干净美丽,没有污染,所有的水都可以当饮用水,看病上学不要钱,看不见乞讨者,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也不错,平壤的高楼大厦已经很多…”上午,范毓琦电邀喝酒,言老刁将去。我因有事婉辞。去东四邮局交水费、电话费,在三联特价书店半价购读书杂志编《永远的小丁》、北岛《城门开》、唐振常《川上集》,花39.5元。到美术馆,只五楼有西班牙雕塑展。回单位乘109无轨。车到南小街,一老人下车让出一座位。旁边一四十挂零的女士问我:“您坐吗?”我想咱中国是礼仪之邦,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三丈;又想起现公交车的口号是,把座位让给更需要帮助的人。于是我急忙回应:“你坐你坐!”那女士心安理得地坐下了。回家前在信箱里没拿到今天该到的《新华书摘报》,这已是第二次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