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记】:异乡谁唱《松花江上》·《血战到底》与《大刀进行曲》 作者:林子


 

【天气日记】:

异乡谁唱《松花江上》

昨天小暑。

下了点雨。起了风。骤然而来的疾风,哗然打落窗台上的物件,叫人无端一惊。

阳光,变得暗淡沉静。时间如凝止一般。隐隐听到远处传来什么声音,轻微,又尖锐,如划破了一层厚厚的纸张。

昨天,是七月七日。读到一篇文章,提起“七七事变”,提起抗战老兵。

前些日子,看了凤凰台播放的一个纪录片《重返野人山》。是一个民间人士自己组织的考察行动。其中有熟悉的戈叔亚和孙春龙。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对远征军历史的考察搜集和对老兵们的救助。

野人山的历史,好像最早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上了解到的。内心的震撼难以言状。05年从滇西回来,每逢看到听到有关远征军的信息,都是一种锥心刺骨的痛。

《重返野人山》里,提到了一个从未知道的细节。在当年远征军大撤退的路线上,有一个被叫做“中国人哭的地方”(缅语“地由乌”)。相传有一群中国士兵走到这里,看到江水中有一巨大礁石横挡,以为绝境,意识到再也无法回家,不由同声恸哭……

这个地方靠近一个叫莫的的小村子,是公路的尽头,当年远征军在这里丢弃了所有的辎重行李,开始步行走进野人山,走进死亡之旅。直到今天,那里还到处可见当年烧毁了的汽车遗骸。钢铁,不会那么快的销蚀。销蚀的,是人的肉体。几十年以来,那些钢铁遗骸被人捡拾贩卖而作为谋生的手段。其中的不少人,是那些回不了家的远征军老兵。五十年代初,正值中国建设急需钢铁之际,大量的钢铁遗骸流了进来。可会有人知道,这些钢铁遗骸,来自一个留下中国军人生命与泪水的地方?

远征军在莫的村丢弃的,不仅仅是汽车,还有1500多个重伤病员。那个唯一从野人山里走出来的远征军女兵,晚年时痛苦地说出当年的情景,那些被遗弃下来的伤病员请求,留一点汽油给我们吧——

台湾一个叫邱中岳的老人,当年远征军的一个连长,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历史: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的志节,慨然于5月21日凌晨一时引火自焚,含恨而终……

然而,这个事件至今没有在正式的史书上记载,只留下这两位已逝老人的个体表述,单薄,轻微,但,沉重如山。

那个噩梦般的大撤退,发生在五月的雨季,闷热潮湿的日子,神秘美丽而又凶险狰狞的热带雨林,吞噬了几万中国军人的年轻生命。风雨,冲刷了历史,生命的痕迹却无法抹去。我相信,相信是有那样一个“中国人哭的地方”。当年的那些中国军人,尸骨无存,魂魄无依,但哭声留下了,留在了奔腾浑浊的江水中,留在了粗粝贫瘠的泥土下……

也许,那哭声里不仅仅是伤心,更多的还是委屈。因为家乡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完全遗忘了他们。不,是遗弃。冷漠蛮横的遗弃。也许,我们应该在那个地方竖起一个“哭碑”,提醒我们的后人永远记住一段光荣但又是耻辱的历史。

然而,在那片异乡的土地上,曾留下数十万中国军人鲜血与生命的地方,竟遍寻不到一座完整的墓碑。曾几番竖起过的墓碑,都被人捣毁了。当地的人告诉考察组,那些曾有墓碑的地方,常有灵异的事情发生,能听到痛苦的哭泣与呻吟,会发生种种无端跌伤人的怪异现象……

我坚定地相信这些灵异的说法。相信在那块异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中国军人的哭声。哭声里,是回不了家的绝望、失落、和痛苦。

回不了家的,不仅是死去的,还有活着的。

那些回不了家的老兵,在那片异乡的土地上呆的日子太长太长了,他们甚至都忘了自己父母的名字,忘了自己年轻时候的面相……有的,终生都在企盼回家的日子。有的,却不想回了。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远征军老兵张富鳞诗)

其间的决然,是什么样的凄凉与绝望?

想回的,不想回的,都是伤痛。

那些曾经满腔热血风华正茂的中国军人,已经风烛残年了,但还能一字不落地唱出那首《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歌声,带着浓浓的改不掉的乡音。

当年的他们,乡音各异,南腔北调,唱着这同一首歌出征异国。不曾想到,他们会再回不了家,见不到亲人,永远流落异国他乡。

我少时生活的小城里,也曾有过一座远征军纪念碑。很长很长的日子里,它被深草掩埋,最终又被彻底捣毁。因此,那个时候的我从来不知道有那座碑,更不知道曾有一批校园里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将热血与生命留在了一个叫缅甸的地方。

他们再回不了家。他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上,留下了哭声,还有,歌声。


纪录片《重返野人山》的片尾曲:
 
    《缅甸斜阳不懂我的悲伤》
 
     作词:邓康延   作曲:何沐阳
 
     象是见过你 兄弟 
      那一年
     全世界的雨泼洒你
     全中国的苦压着你
     从此一去千万里
     陌生的土地
     故国与你
     只能相互在梦里
 
       缅甸斜阳不懂我的忧伤
     野人山在哪里
     捧一把埋过你的缅玛的土
     带着你 带着你
     回去 回去 回去
     回家去

                                                       2013-07-08

 


【天气日记】:

《血战到底》与《大刀进行曲》

天阴了,又晴。晴了,又阴。

晴的时候,是干冷。阴了,冷就重了,似染了水气。

待阳光慢慢晃出来,也重了,稠稠黏黏。还有了雾,薄薄的,停滞在远处。

近处的树,枝头上多了黄叶,渐渐显出了枯瘦。星星点点的玉兰花,不见了。鸟儿们的叫声,也少了。

这样的日子,似乎冷清沉寂了许多。

看完了电视剧《血战到底》。

刚开始,是注意到里面的演员,虽是新面孔多,却有熟悉的陶泽如。都忘了什么时候开始看他的戏了,好像从没有见过他年轻英俊的模样,一直就是这么一副沧桑老态。但无论在什么场合出现,都是气场最强。是可称为“老戏骨”的那种演员了。

说的是川军抗战的历史。一段很少被提到的历史。自己也是很迟才看到一点相关的资料。令人震撼的是那些具体的数据:抗战八年,出川征战的川军人数达350万,伤亡64万。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片子里反复出现的那面“死”字旗,出于真实的史料记载。川军出征时,一位父亲赠予儿子,“死”字旗上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悲天地、泣鬼神!

还出现了《大刀进行曲》。唱的是原歌词。一首从小就熟悉就会唱的歌曲。只是很长时间里都不知道,它是二十九路军的军歌,副标题即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自然也不知道,里面的一些歌词已经被删改。

被删改了的,不仅仅是歌词。

想起了一桩往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歌咏比赛。班主任给我们选的大合唱歌曲,正是这首《大刀进行曲》。新来的班主任是个男老师,四十岁左右,个子又高又壮,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外省口音。那个时候,我们全班人都不太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对学生很严厉,又是新来的。他留着一头比其他男老师都长的头发,总是搽得油光发亮。让人想起电影里的汉奸。班里的男生都在说,那是涂了发蜡的,并给他取了个很难听的外号,甚至当面叫他。他很生气,但始终也没对那些男生采取什么惩罚手段。由于他执意要做大合唱的指挥,便令每次的排练变得异常艰难和混乱。但他一点不退却,坚持像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苛严,常常把我们前排的几个女生训到哭。还记得到了正式演出,他穿了一套崭新的灰色中山装,头发更见油光水亮。演出的中途,他突然大声地加入了我们的合唱。他唱得那么投入,还有他的动作,他的神情,充满了激情和悲壮,我们瞬间被感染了,一个个情不自禁地扬起了脖子亮开了嗓子,将平日里总唱不好的一段轮唱很顺利地唱下来了。到最后一句,他的手臂随着他的头发用力地一甩,高高地在空中停住,犹如雕塑一般久久不动。那一刻,我们都看到,他的眼睛里溢满泪水。

大概是那以后开始,班里的同学就慢慢接受他了。至于我们的合唱有没有得奖。却是忘了。

 

附:

《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词曲:麦新

原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英勇的中央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改了的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后又改: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背景: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消息传开,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作曲家麦新被29路军的抗敌事迹深深感动,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副标题即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8月,这首歌在上海浦东大厦首演,麦新亲自指挥。现场群情激奋,很快就在全国传唱开来。

                                                                    2011-12-21


林子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5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