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之旅】:黄许汉上庸长阙 作者:banjin


 

【汉阙之旅】:

黄许汉上庸长阙 

  1_调整大小

黄许“汉上庸长阙”在四川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西北新合村三组“四川丰畜猪业”院内。

自成都出发沿成绵高速(现在改称G5成昆高速,真不知道这么一改会有多少人懵圈了找不到家)在黄许出口下高速,沿G108向南一路打听,居然没有人知道什么“上庸长阙”,一直到了镇外一个加油站的岔路口,一位等公交车的老者听了半天终于明白了我在找什么,但是还没等我搞清楚他说些什么车就来了,他边上车边向我来的方向挥了挥手。我终于明白走错了方向,调转车头扎进黄许镇,路边商家门前坐着一位中年人,几经折腾他也终于明白了我要找什么,可是他说的地址我愣是一直听不懂,只好请他写下来,原来是“种猪场”三个字!啊哈,这是真滴么?

您去了要是找不到就打这个电话:0838-380047,呵呵,咋样?很贴心吧?

  2_调整大小

“上庸长阙”又叫“汉高碑”这一点似乎只有百度地图知道做了文物标记,其它的古狗,搜狗,甭管是啥狗地图吧都没这么贴心,可能他们也不知道?

这之后就比较顺利了,因为找“种猪场”比找“上庸长阙”亲民多了么,于是俺找到了。

很正规的入口通道,外来车辆人员是要经过消毒地,我怯生生地把车远远地停在大门外,找了位工作人员问可不可以进去,他挥挥手很豪爽地说:进去塞!这回我毫不费力地听懂啦!~

  3_调整大小

一片割过了水稻的农田中央矗立着一座被砖墙围护着的翘檐高挑的碑亭,还是“碑”么。

  4_调整大小

省文保碑宣示着它的正式名称是“上庸长阙”。

说起这个黄许现代可能不太著名,其实它就是汉晋时代的绵竹城,跨过绵远河和秦汉古蜀道在它东北数公里鹿头山上的白马关下就是传说中的落凤坡,东汉末年这里曾经是著名的古战场。建安十八年,刘备以绵竹为据点攻雒城,军师庞统中流矢死在落凤坡;炎兴元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阻击邓艾血战死于绵竹关。而这个“汉上庸长阙”就在当时的绵竹县城外三里的川陕古驿道旁,西风汉阙古战场,您现在是不是觉得有点气氛了呢?

  15_调整大小

汉上庸长阙,全名“汉故上庸长司马孟台神道碑”,难怪现在黄许乡亲们宁愿叫它“汉高碑”也不知道它原来是阙。资料说:碑高一丈二,宽二尺八寸。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砖亭保护其阙。碑帽刻有虎头辅首、斗拱和弯腰负重力士像。造型生动,雕刻精湛。汉上庸长阙于1956年和1980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许上庸长阙始建于汉代,离汉绵竹故城遗址三里。1982年,德阳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建汉上庸长阙的青砖围墙以保护。2000年,旌阳区政府又拨专款建成了百米长的青石板甬道。如今,每年有成百上千名国内外人士慕名来黄许镇西北外半里的汉上庸长阙参观游览凭吊古人。。。云云。

  6_调整大小

在阙的脚下有这么一块石雕,隶书“上庸长”三字,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卷六》《德阳上庸长碑》篇记录:德阳县黄许镇道左,有石刻“上庸长”三字,光绪九年知县吴鼎摹刊,旁有跋云:“镇北有汉上庸长司马君孟台神道,见顾南原《隶辨》。碑久埋晦,学使南皮张公时得之,今残石尚存,字多剥落,惟余三字可辨,因以原碑砖封护之,而别刻三字于此。”看样子这块石刻是当年修护后立于古道边的“指路牌”并非原阙构件。

顾南原的《隶辩》成书于康熙年间,《隶辨》引元末周伯琦(一二九八至一三六九)的《字原》录入的“汉上庸长司马君孟台神道”拓片应该是元末以前的古拓本,五六百年间到光绪九年时阙身的铭文就只有“上庸长”三字依稀可辩了。

  7_调整大小

这张是今天的阙身铭文,就只有“上”字的左半边和“庸”字的右上角依稀可辨,岁月真滴就是把杀猪刀啊!

  8_调整大小

网上居然有上庸长阙残片拓本出售,还不止一份。

  9

此民国旧拓本,软片未裱。品相基本完好。尺寸:高47厘米,宽36厘米,售价:800元。从残存程度和价格上看,上面一份似乎年代更久远些。

吴庆坻说:余因纡道访原碑,“上庸长”三字摩挲可识,字体峭拔。其时似乎离上面民国旧拓本为时不远,我看现存阙身上的字体倒是觉得“字体隽秀飘逸”似乎更确?呵呵,我懂什么呀,还是听吴庆坻说。

  10_调整大小

上庸长司马孟台阙的故事大致是:汉朝时绵竹人司马孟台老同志去湖北上庸做官,官声清正廉明,为民著想,造福百姓,政绩显赫,总之很戴了上庸人民的三块表一下子,上庸人民也很热爱这位老同志。司马老同志死后归葬绵竹,绵竹的家乡父老为他立阙一座于绵竹秦汉古蜀道之西侧,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乡人四季供奉,以彰其廉洁勤政,教化凡家乡为官者,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国内文史界有些泰斗级人物曾经定论汉阙为“二千石”以上人物独享,可是这里的司马孟台分明是一位只做过“上庸长”的老同志,他的功勋业绩并未彪炳青史,那么按职位看上庸长能拿多少俸禄呢?《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汉沿秦制,也就是说这位司马孟台老同志只是个“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的户籍不足万户的小县的县长,就好像是时下的县级市市长,比地级市市长还低着半格。就算是汉代通货膨胀,他的薪水也到不了“二千石”吧?

再加上渠县也有很多“无铭阙”,阙主连姓名都不留,很可能都是越制私建,这是后话。反正司马孟台老同志很为百姓拥戴,以至家乡的父老攒钱为他修建了墓阙,就算是“违建”那也是“中国式建阙”的产物吧,是“二千石”的一个例外,我喜欢。

  11_调整大小

阙的背面因距离围墙很近,无法辩其全貌,这个可能就是吴庆坻记录的“碑阴存上半,螭首完好无损”吧。下层四角的力士,底部的螭首,上层的斗拱倒还都基本完好,应系清“砖封护之”之功劳也。

  12_调整大小

阙身前部下层底部似明显有一虎,右边的似一鸟雀?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似乎是白虎和朱雀?

  13_调整大小

近观全貌

  14_调整大小

西风古道汉阙,再两千年还在否?

  5_调整大小

最后来一张“汉上庸长司马孟台神道”阙的标准照,呵呵,四川难得的云天成全了我。

                                                                         2014-08-01


banjin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