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失去真实的记忆 作者:wenjunq


 

不能失去真实的记忆

刚进家门,接踵而至一个快递,打开一看是刚出版的一本书:《国家记忆》。知道尚红科先生已寄来,有好几天了,来过几次电话皆未见到,现在才知道寄出时误将南宁写成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

有些迫不及待地捧起这本五百多页的书,沉甸甸的;书中皆系抗战时实拍照片,也是沉甸甸的。编著者章东磐先生精心选择了封面照片,这张照片深深打动了我:荒草与藤蔓交织成一座小山,帽檐下一张刚毅的脸,双目炯炯有神正警惕地注视着远方;那把超长的刺刀,是“中正式”步枪特有的标识。这位不知名的战士,当之无愧堪称中国抗日将士的形象代表,显然,美军“照相兵”波斯哈德是用心来为这位不知名的士兵拍照,记录战场上的一切。

同一个战士的另一张全身照,我们看见他穿着短军裤打着绑腿,照片的文字说明:“请注意,他粗犷的脚上竟然只穿着草鞋。”穿草鞋的士兵照书中还有许多张,在训练、在作战、在自己编织草鞋。书中第249、第250页,是第5军士兵们正领取美制胶底鞋以换下脚上的草鞋。时间已经是1944年10月1日。正是这支劲旅,1939年底攻坚夺取昆仑关,击毙日军“钢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基本歼灭了这支部队。

难道号称老蒋至亲嫡系的第5军将士居然是穿着草鞋踏过昆仑关、“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并穿越野人山的?老泪禁不住在眼眶里转悠,第465页以下,几张拍摄于1945年5月的照片展示:直至此时,阵亡和负伤的战士脚上穿的还草鞋!是我们的前辈是在何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浴血奋战啊!若不是这些照片,我根本不敢想象。记得前苏联二战中获得美国援助的军靴1541.7万双;记不清是哪位苏军将领说:没有这些军靴我们不可能战胜纳粹。此语并非戏言,冰天雪地里没有军靴根本不谈作战,而苏联的制鞋业就连和平时期也是短缺的。苏联获得美国租借物资109亿美元,中国获得8.45亿美元,连零头也不到。国军将士穿着草鞋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这本书的编撰者是一群自费抢救抗战历史十余年的孜孜不倦者,这次闻知美国马里兰州美国档案馆有一批尘封六十余年的二战照片,是当年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在滇缅战场随军拍照的。他们于是积极筹措经费安排时间飞往美国,踏着五十年不遇的大雪,在这个档案馆里驻足两个来月,查找、复制了两万多张历史照片及相关史料,再精心挑选为读者奉献了这本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集锦。

照片不同于文字,它翔实、鲜活并无可争议地展示了当年抗战之场景。照片涉及抗战之方方面面,不仅有Y部队大量军事训练的记录、中美军人并肩歼灭日军的实况,还有后勤、医疗、工程、运输、通讯、维护、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军旅生活写照。我们因而大开眼界,可以身临其境地直观了解中美两军从陆地到天空,将士们战斗与生活情况。这是任何文字诠释都无法比拟的。

美军如此重视战场资料的搜集,除了164照相连之外,陈纳德第14航空队以及驻印第十航空队也都配备了自己的专职摄影人员。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将镜头伸向一切可能触及的层面,这才有现在摆在我们面前这本立体战争进程记录,直至日本投降。

这些摄影师的尽职尽责以及高超技艺,捕捉到许多匠心独具、稍纵即逝的瞬间,使之永远凝固在后人眼前。例如,第160页,一架美军B-25轰炸机低空掠过日本护卫舰投弹的情境,这艘以及另一艘日舰均永沉海底;第388页,一架“解放者”炸毁日军在缅甸的物资仓库;第161页,六位美国空军机械师完成修复任务并肩走来,他们刚修好的B-29巨型轰炸机恰到好处地起飞掠过他们头顶上方,投入新的战斗。而第297页,略远处飞起来的轰炸机,与正出力拉着大型石磙碾压新修飞机跑道的中国民工群,形成现代与传统的对比,既有反差又很和谐。许多照片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皆可称为摄影佳作。这样的作品还不少,难于一一介绍,读者可以在书中自行观赏。

照相兵的视角也令人叹服。第60页征途中美军大兵递烟給中国少数民族中年妇女、第54页三位美军司机经过光复后的腾冲,向恢复正常生活的女商贩购物、第41页美国兵与腾冲市民叼着烟对火、第28页两个中国男孩冲着疾驰而过的卡车伸出拇指做出“顶好”手势、第52页中美两国司机在密支那停车问候路旁缅甸妇女及其两个孩子等等,都记录了我们不会想象得到的战争生活花絮。尤其是第251页,美国红十字会人员在昆明购买小贩的鲜花,不在于买者,而在于卖者,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如此艰险的战争环境中,市场依然没忘记鲜花,中国的百姓依然坚持着对于美的追求与欣赏!

照片也忠实地记录下战事的惨烈与残酷,除了一组腾冲攻坚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收复滇西、缅北,粉碎日军精锐第18、第56、第2师团之拼死顽抗,毙敌三万余人,是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恢复大片国土的大决战。日军战史记述:“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一个大队对付中国的一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十八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信心。岂料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或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使我军损失惨重。”经美式训练及装备的驻印军、远征军,不仅为盟军全部收复缅甸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中国军队向日军全面反攻的开始。照片记录了我军反攻并收复两广,直至日寇无条件投降的真实场景。若不是原子弹出乎所有人预料提前结束了战争,中国军队彻底收复失地已是大势所趋。

美中不足的是,编著者以《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为本书目录,似乎导致了一些零乱。例如,第451页日军投降、第464页美军进驻天津之后,连续了近30页抢救伤兵的照片,然后又是日寇投降,最后是阵亡将士墓地。倒不如把救治伤员与烈士墓地连续起来提前;把日寇投降作为书的结尾,似乎更好。目录上也不一定要套歌词,按照照片的内容分类,更易于有序。

此外,书中第107、第116、第119、第123、第269、第379等页系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实际照片。泥泞、崎岖、险恶是其显著特色。我倒是很想找一张顺畅点的写照,可惜未能如愿。这是一条名气冲天效用跌地的劳民伤财之路!

史迪威公路系指从印度列多启程,通过缅北的密支那、八莫、南坎,到芒友接通滇缅公路的这一段,全长768公里(478英里)。进入滇缅公路至昆明,还得行驶910公里。美国人描述它是“用墓穴作里程碑”的公路,平均每英里就有两座美国工兵的墓穴,尚不包括中国人、印度人、缅甸人的亡灵。如果把围绕它作战死亡的各国军人、平民全算上,不到十米便摊上一条人命!

更可悲的是,它建成后就基本无大作用,通车不到3个月英军就收复了仰光,它于是面临被弃用的命运。只是为了清理已在印度的存货,它才对付着延长了3个月的使用期,即便如此,通过它运输的全部7万吨物资还抵不上修建它所耗费物资!

在审批这项计划的1943年8月魁北克“四分仪”会议上,丘吉尔反对说:“一项庞大而艰苦的工程任务,就算它最终能够完工,也早就过了需要它的时候了。”但罗斯福坚持。丘吉尔写道:“我们争议说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支出都将得不偿失,但我们始终无法说服美国人改变他们的立场。他们的国民心理是,设想越是宏大,他们就会越发全心全意地、百折不挠地让它获得成功。这倒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性格,但前提得是他们的设想没出毛病。”事情的进展证明丘吉尔的判断极准确。

本书第313页,文字说明:“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卫立煌上将,在怒江前线视察德国制造的50毫米火炮。在美国军事顾问团Y部队到达中国进行军事援助和人员训练前,一个类似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活动。”后一句可能有翻译问题,Y部队并非美军顾问团之组成,而是第二次中国远征军之别称,组建于1943年2月。德国军事顾问团早已在1938年7月被强令回国,希特勒下令,任何以个人身份留华者均以叛国罪论处。故不可能还有任何“德国军事顾问团”涉足过Y部队。

前一句也有明显的错误:照片上显示的不是“50毫米火炮”,而是1936年下半年中国进口的24门德国造150毫米sFH18重榴弹炮,系国军最大口径的重炮。1934年国府先订购了24门相同口径的FH18,延宕至1936年春始得货,蒋用它组建独立炮十团,并未为抗战效力多少便于1937年冬之南京大溃退中沉入河底。下半年进口的24门sFH18组建独立炮十四团,最显赫的战绩是曾经在第三次长沙大捷中重创日军。

这张照片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老蒋将其看家重武器派到远征军来,成为重炮十团,何其愚蠢!滇西缅北作战唯一绩效就是获得美援,主要是武器弹药。本该派些“空手道”来此装备成军,老蒋不但调遣战略后备队的4/5挤进滇西,还把威力最大的重炮也调来了。结果是日军“一号作战”打得他屁股冒烟,共军跟在日军身后大片开辟“敌后战场”,一举奠定了日后败亡的基础!相比日寇投降老毛命令十万江东将士空手出关接受苏军武装,蒋氏无脑可见一斑。

第241页,文字说明:“上等兵洪子廷正在接受来自麻省的罗杰.班威勒军事传授操作30毫米口径重机枪的知识。”画面显示的是一挺1936年定型的美式勃朗宁M1917A型水冷式重机枪,该枪弹径7.62毫米,美式标法为0.30英寸,大约翻译时弄错成“30毫米”了。同样错误也出现在第361页。

总而言之,瑕不掩瑜,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抗战史,别开生面向读者讲述了我们的前辈浴血战斗。书名叫做《国家记忆》也很恰当,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遗忘了太多本该记住的东西。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孜孜以求恢复我们民族、国家那一段历史的真实,做了很多令人感动、钦佩的工作。这些工作就像当年抗日将士浴血奋战一样,是在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如果忘记了曾经的真实,我们不可能正常思维,等于没有灵魂。

                                                                       2010-11-16


wenjunq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4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