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知青大返城——与朋友的通信 作者:余 杰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的知青大返城

                                        ——与朋友的通信

某某:

您好!

昨天看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电视剧以后,我们在电话里足足讨论了1个小时啊,浪费了我的电话费。哈哈,开个玩笑了。对于我们讨论的问题,我想再说上几句。

你是知道的,我一般不看以历史人物命名的电视剧,尤其是那些反映领导人的电视剧。主要感觉这类剧基本都是“高、大、全”的东西,吹捧的过了,没有新意。当然,这些人早就作古了,再讲人家的缺点似乎有些不人道了。但是,把历史人物“戏说”一番,绝对有忽悠人之嫌。

现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尽管以政治人物为内容的电视剧,现实中并不鲜见,但由于讲邓小平的这段历史也是我们所经历过的,特别是云南知青大返城的经历促使我们还是认真地看了。

电视剧是虚构的艺术,《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也不例外。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向我们展现了当年那段历史。这部电视剧截取了邓小平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国庆阅兵的历史片段。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按照史学家的讲法应该是属于现代史。在当事人还活着的时候,创作这样一部电视剧是很有难度的。这部电视剧显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宣传推广上,虽然很少会采用市场化的推广手法,应该说还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时间各种议论都有,赞同的、赞美的、反对的、批评的,甚至有恶意攻击的。

言论自由嘛,这是一种进步!有些话在毛泽东时代估计会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抓起来的。这一点上,现在进步多了。但还不够!

我们都是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亲历者。我感到至少在目前数以万计的电视剧里,这部剧是第一次比较详细展现这段历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种突破。尤其是在27、28两集里集中讲述这段历史是不多见的。

关于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事情,书籍倒是有的。如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刘晓航的《我们要回家》一书也只能在香港出版(也算一国两制吧)。还有曲波、罗小文主编的《飓风刮过亚热带雨林》。但是在影视作品里,几乎没有看见过对于这段历史有如此详尽的讲述。有些只是隐隐约约地讲到了,可能是迫于意识形态管理者的要求,不敢大胆展现这段历史。

你讲的对,在剧中讲到我们当年的那段历史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知青朋友说剧中那个北京知青田源塑造的不成功,因为当时云南知青起来要求返城主要是上海和四川的知青,北京的知青早就走的差不多了,个中的原因大家都懂的。还有,剧中塑造的那位赴京请愿团团长在被抓(据我所知,当时没有抓过知青)以后,在被释放后激动地说可以回北京了。这是在告诉我们,这位请愿团的带头人是北京知青。这显然与当时的事实不符。因为云南知青北上请愿有两批,都不是北京的知青带头的。

还可以例举一些。这样的虚构艺术有点过头了,再创作在基本事实上还是要尊重当时的历史事实。这就像这部剧在一播放就有人质疑毛泽东生前安排抓“四人帮”一事,过头了,不免有些令人难以接受。

不管怎么说,我感到在知青返城这个段落里还是有些突破的。我举几个例子来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在讲到云南知青要求返城的时候,原因直指了当时中央召开的知青工作会议。这在官方出版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得到证实。在讲到“农场知青集体上访、罢工、请愿”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早在1978年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之前,个别农场已经出现之前罢工、请愿事件,但多数地区的农场知青还是稳定的。中共中央在批转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安心农场工作,为办好农场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一般不办理病退、困退,如果家庭和本人确有特殊困难,可以通过组织商调。’这样做,原是想稳住200多万农场知青,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不想文件下达后,事与愿违,更加引起了农场知青的不安。许多知青后悔当初不该来农场。他们说,到农村插队,还可以通过招工回城,而招工与农场知青无缘,现在连病退、困退的路子都堵死了,回城更无希望了。有人编成顺口溜说:‘插队插队,越插越对;插场插场,越插越长;改变现状,只有上访。’于是罢工、请愿之风在各地兴起。”

这就对了。云南知青起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许多原因)。你一个会议出台的政策,把留在农村的知青回城的路都堵死了,不激起反抗才是怪事了。这个政策出台是火上浇油。我们那时都知道,在云南农场里各种矛盾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这把火一来,使本来就干柴烈火的云南各个农场瞬间就发生了以后改变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大事件。在这一点上,电视剧没有回避,而是借众多人物之口讲了出来。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关于《中国青年报》的作用问题。电视剧没有回避这个事件。1978年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其群众工作部编的《青年来信摘编》第14期上印发了景洪农场10分场部分知青这封来信。信中写道:今年10月中旬,我们农场一名上海知青受大家委托,执笔起草了一封表达广大知青意愿的给邓副主席的联名信。在这封信中我们汇报了目前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坦率地表明想回家的愿望,恳请邓副主席能酌情帮助解决。按理来说给自己的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是件很平常的事,何况又是公开信,是合法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我们联名写信过程中,竟遇到了本单位领导的种种非议,甚至干涉。联名信刚发出的第二天,农场派来调查小组,专程调查联名信的来龙去脉。一系列对写联名信青年政治诬陷和人身攻击的流言蜚语也自此盛行起来,给这些青年在精神上造成极大压力。我们不知这种做法与《宪法》规定的保障人民通信权利的精神是否一致。我们真不明白给邓副主席写信究竟罪在何处?为此想请编辑同志给予指教。

1978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文章《正确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此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云南知青大返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社又直接给邓小平写信反映情况并将《青年来信摘编》第14期连同丁惠民等知青《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一齐呈送邓小平。中国青年报社在信中写道:云南景洪农场10分场知识青年写好给您的联名信寄给云南省知青办负责同志后,他们没有将该信转呈给您,而压在赴京参加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的云南省知青办同志手里。在这次知青会议上,我报社同志曾向参加会议的云南省知青办主任崔勇、云南农垦总局副局长吉来喜询问:这封信如何处理?什么时候转给邓副主席?崔、吉二人回答说:“信没必要往上转了,省里已派调查组解决去了。”我们认为:知识青年联名写信向您反映情况是正当的,是宪法允许的。而云南省知青办将知青的联名信扣压则是错误的。为了使知识青年的呼声能够传到您那里,也为了使您了解这件事的有关情况,我们特将《青年来信摘编》送上,请您一阅。

当中国青年报社呈送的这些材料转到小平同志手里,引起了他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他从西双版纳景洪农场知青写给他的信中敏锐地洞悉到,知青们闹回城,一方面系知青政策的桎梏。另一方面,当地经济不发达,让绝大多数知青成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无从发挥其知识的作用,限制了特长的发展,使知青难以在这样的条件下长期工作。正是这个原因,邓小平在后来1个多月的时间里,专门就云南农场知青问题以及西双版纳的发展问题先后作出了多次指示和批示。

这些事实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在剧中反映当时云南知青的生活状态的场景、人物的服装等还是比较真实的。在一些镜头里,我们看见了当年云南知青的一句口号:“我们要回家!”,看见了知青们上书邓小平的请愿信。我们还看见了鲁组长满含泪水为“职工”的一个称呼对知青的道歉,看见了他告诉知青们自己也是知青家长。这使我们想起了改变云南知青命运的“知青之父”赵凡的身影,正是这位老人面对下跪的知青们满怀深情地表示,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2013年12月,我在云南东风农场的好友刁小明的博客里得知,为了拍摄这部电视剧,专门搭建了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候的场景。那些剧照看起来还是很真实的。这些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东西是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这与前些时候播放的电视剧《知青》有着鲜明的对比。那部《知青》电视剧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批评,这是一个原因之一。你可以虚构,可以再创作,但是一定要以生活的原型为基础,不能胡编乱造。不可以为了迎合某些政治需要,昧着良心做事。电视剧《知青》遭遇的滑铁卢,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在云南知青掀起的大返城浪潮里,在这部电视剧里还有许多没有得到反映。但是在一些潜台词里,我们可以想象到到当年的情景。例如,中央调查组的鲁组长流泪向邓小平报告知青的现状,没有讲述具体的事例,在这个场景的背后我们已经可以得知知青苦难的现实。这些苦难在若干年以后出版的大量的书刊里都被一一揭露出来。许多事情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部电视剧,我们不可能要求全部反映当年的真实。因为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是写邓小平,不是写云南知青大返城。所以,对于知青为了北上请愿在昆明火车站卧轨并阻拦火车的举动、云南孟定农场知青集体绝食下跪请愿等等不可能在这样的剧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描述。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第五,关于那位王震,当年确实是他接见了云南知青请愿团的。剧中不断出现的这位老人拍桌子、用拐杖触地板,恰恰形象地展现了他真实的一面。真实的历史是1979年的1月4日中午,王震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接见了丁惠民等人。整个谈话耗时1小时40分钟。

王震的开场白很明确地告诉知青,咱们都是“文革”的受害者,现在该结束动荡不定的时代了。这是实话,都是受害者嘛。一代青年为此被耽误了十年之久,付出了青春的代价,这是一个国家的耻辱!他希望知青们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安定团结、实现四化贡献力量。

王震认为知青在现在这个时候跑到北京来闹,影响不好,不对嘛!回去要作自我批评。他代表农场的领导干部向青年赔礼道歉。王震希望知青要多宣传安定团结,不要再搞罢工这样的事。

要继承毛主席的遗志,坚持上山下乡不动摇等等。他只能这样泛泛而谈,以老革命的姿态来教育一下年青人。剩下的是希望这些跑到北京来的知青赶紧回去了事。

但是事与愿违。王震遭遇了抵抗。

王震邀请代表们看电影,遭到了拒绝。直到最后王震秘书来了一个电话,告知王震要传达邓副主席的重要指示,请你们务必要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知青代表们才同意去看电影。

据当事人记载,在电影结束的时候,。刚从昆明赶到北京的知青代表、重庆知青刘庭明突然大叫一声“王震”从后排座位冲上前来,试图要将知青们的许多不解告诉王震,请他再次明确表示,我们能不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家乡去!

一个“愣头青”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王震的大名?还大声直言: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

一直生活在无数的崇拜和敬礼中的王震,本能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爆发。他勃然大怒,使劲跺了跺拐杖,历声道:“你要闹别扭,给我小心点!……”。

大有杀气腾腾的之威啊。是不是要采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了?是不是“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王震没有说。但是,所有在场的知青代表们都感觉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

这些就是当年的真实。

想想以后新疆的知青也有与云南知青类似的起事,甚至连户口都迁移了。结果呢,一个军管的命令,知青带头人被抓捕判刑。已经迁移的户口全部作废。

时间、地点、机遇等等的不同,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扯远了。

第六,电视剧里有这样的故事,邓小平得知云南知青再度遭遇磨难,立即召开紧急中央会议讨论知青回城的问题。在会上各种观点对于知青是否回城争议不下。在这样的争论面前,是邓小平一锤定音:“让孩子们回来吧”。

究竟是那次会议?在公开的记载中不得而知。这个故事情节和邓小平这句让千万人潸然泪下的话究竟出之何处?我们都是在看了电视剧以后第一次知道的。这是虚构,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卓人政在《妥善处置知青返城开启中国改革之门》一文中披露了邓小平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专门就云南农场知青问题以及西双版纳的发展问题先后作出了指示和批示——

1978年12月1日,邓小平专门就云南搞好知青工作和关于西双版纳的开发利用问题作重要指示,其中指出:把国营农场经济发展起来,带动周围农村社队的各族群众发展。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就是当前的政治。要注意搞好与知识青年相关的各项工作。

1978年12月2日,邓小平在家中约见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于光远等同志,研究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稿的起草问题。即使在这样繁忙的一天中,邓小平仍然挤出时间来审阅《中国青年报》写给他的信,并作出:“转云南省委注意,应做工作,不应压制”的批示。

1978年12月12日邓小平针对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缓慢及农场知青不安心的问题,再次就该地区的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西双版纳面积大于海南岛,而且自然条件非常好,自然资源很丰富,气候也很好,一年四季都可以搞生产。可给他们一个政策,搞专业队自负盈亏,国家不调拨,不交利润。发展生产资金困难,可由国家贷款,还款期长到20年或15年,到时再归还。

1979年元旦前一天,邓小平同志找王震副总理等同志商量,指示说知青问题事关国家安定团结大局,要把西双版纳的生产搞好。

“让孩子们回来吧”。这句话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尤其是邓小平对云南省委讲的那句话:“转云南省委注意,应做工作,不应压制”。以后的事实证明,这句话对于最终解决云南知青大返城起到了关键作用。

好了,说多了。一部电视剧能够引起广发关注,甚至争议,是一件好事情。以我的观点,不管人们对于这部电视剧有何看法,就这个剧中能够反映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事情(尽管还有些不如人意),而且用了整整两集,还包括先前的一些铺垫,这是第一次。这样的突破,极其不易啊!我们需要的是两个字:珍惜。我们未来的态度也是两个字:继续!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在暴露。有些曾经也是知青的人最近发明了一种观点:“以知青问题为突破口,恶意攻击我们现有的社会制度的别有用心者不是没有!”我不知类似在这部电视剧里如此讲云南知青大返城的历史,是不是在“暴露”?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借知青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此来攻击现实?

对于这些,你说在看了我对于《数据》一文的质疑后有所了解。其实,类似这样的看法和观点的出现不足为奇。有朋友劝我,认为不要对此理会,因为“不在一个认知平面上。”想想也对。

信写长了。好久不见了,乘着秋天的到来,哪天聚聚。时间我来定,因为我还在上班,还是有点身不由己啊!

祝好!

                                                          余杰  2014年8月28日


余 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13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