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外一篇)
作者:乔海燕
|
|||||
“文革”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没有什么比中国的“文革”更具独有、文化、遗产的特点了。 除去党派、个人利益,不说是非,只论因果和学术研究,“文革”完全可以看做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申遗”的完备条件。 本文所谓文革是“遗产”,并非指其不会再现,只是将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列为“遗产”。毛泽东说过,文革“过七八年又来一次”。作者认为那种“意识形态型”的文革可能不会出现了,再往下,很可能是“经济形态型”文革了,还有“军事形态型”,如此延续下去。 所以,十年文革不仅有开创性,同时也有“遗产”的特点。 除去政治(夺权、批斗)、军事(武斗)外,文革十年,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元素,在文革期间都有精彩展现。不仅延续传统,而且发扬光大。有人说文革“破四旧”,破坏了传统,毁坏了文化。这是对文革理解肤浅所致。其实,破四旧行为本身,打砸抢烧杀,就是自古以来“造反文化”的延续,就是对传统的继承。 文革期间,官,表现为权;民,表现为斗。官整民,民整官,群众斗群众。此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基本一致。 木心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阴柔、女性、心智。文革看似暴烈,其实质并非阳刚,仍具传统文化特点。 细数文革中的种种细节,虽说有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但那是表面,但凡人间事,饮食起居、人际交往、礼仪节庆、唱歌跳舞、婚丧嫁娶、读书作文,概莫有文化能除外者,且大放异彩,上演生动活剧。之所以又称“遗产”,是这些文化表现,看着有时代感,光怪陆离,多姿多彩,其实多是传统文化的模仿、复制,鲜有创造。比如“早请示,晚汇报”,比如“忠字舞”,比如“斗私批修”,比如“样板戏”,比如过春节,比如五七干校……都能从远古找到影子,听到回声。 可以说,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再也没有比置身文革研究更实际,更能有成就了。 文革的设计者、领导者毛泽东曾说过,一辈子干过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发动了“文革”。毛泽东这话还有一层深意,他自己也知道文革对中国影响之深,之广,之久远。 而且,毛泽东本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书法龙飞凤舞,诗词绚丽多彩,文章汪洋恣肆,用兵变幻莫测,政治翻云覆雨,治国独断专行。这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个性,在文革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为后人研究留下大量素材。 其实,中国的非物质文化还有最大的一笔遗产——历史。说历史是遗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文化,却在不断被破坏、被遗忘中,历史不断扭曲,然后消失,后人对前世知之甚少,甚至茫然无所知。尤其近代史、现代史,被毁坏严重,亟需保护。 2014-07-29
传统文化:“遗产性”存在?抑或“保护性”消亡? 近几年,“文化”这个词热起来。尤其是官员们,提起便血脉贲张,趋之若鹜,比早些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热闹。显然,“文化”里藏着黄金,红利多多,否则不会使官员如此失态。 再早些年,很少有人说文化,宣传部门多直言“思想”、“精神”,并以“意识形态”为主旨,以至于有了“社精办”等政府部门。今日将“思想”说成“文化”,时尚而已,内核仍是“意识形态”。不过现在的文化可以贩卖了,这是与过去不一样。 现在市场经济,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官方鼓吹的文化,与百姓自己过日子的文化,不完全是一回事。官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天”与“理”的性质,要求好看,还要有级别,可以用成就和宣传支持;而百姓追寻的文化,则有“地”与“情”的特点,要求街巷里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官与民的文化不仅无法和谐,总还起冲突,且不易调和。 虽说官与民是两样文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是官方的“雷锋”、“焦裕禄”类的意识形态文化,还是百姓的节庆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当前都面临着“遗产”的结局,面临着“存在还是消亡”的选择。 所以,就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口号。 其实,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历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百年前没有电视、电影,皇上和百姓只有看戏消遣,戏曲便是文化,又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时过境迁,一种文化消失了,代之以另一种新型文化,再正常不过。“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虽为千古登临绝唱,毕竟是唐五代风,时至今日,尽管再无人有此才华,亦不足为憾。 文化是一个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前后左右的联系,使文化不仅丰富,且具渊源。即使沦为“遗产”,依然保存着联系的脉络,除非人为破坏,损毁。所以说保护文化遗产,便需要按照整体要求。游人来到北京,看见正阳门和箭楼,危楼高耸,不禁赞叹保护的好。但是,人们若知道正阳门与箭楼之间,原有一座瓮城,与城楼共同构成一组建筑,再向北通过中华门连接故宫,成为一座更为宏大、完整的建筑群,当知道了真迹已被毁灭,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古迹,什么叫叫“保护遗产”,便会对那座洗刷的干干净净的城楼痛心疾首。 中国传统有“三纲五常”,尤其是“三纲”,表述为“君臣,父子、夫妻,”及其之间的关系。此为管理社会和人之总纲。“三纲”也规定着传统文化的表现,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以三纲五常为原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纲。 现在大家都在热心提倡“孝”,但人们知道吗,“孝”却是三纲的组成部分,君臣(忠),父子(孝),夫妻(顺)。其中“孝”不仅居承接地位,还是“忠”的基础。 “三纲”是不能拆分的,作为一种文化,无论是不是遗产,若要保护、继承,都必须整体对待。没有忠,孝就是无水之源;没有孝,忠就是无根之木。倡导孝,忠、顺就必须同时承继、发扬。古训“忠孝不能两全”,并非指二者只能取其一,而是指二者不能分开。 但是,现在的社会能提倡“忠”吗?须知,这个忠不是忠于其它,而是忠君。恐怕有人心里愿意,嘴上也不敢说出来。 或者有人说,可以将“忠”旧意新用,改造为“核心价值观”。此乃臆想,匪夷所思。忠就是君臣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忠君,而不是忠于国家、党派、主义。“忠”若能改造的话,孝也可以改造了。有人会说,我不孝敬父母了,父母是穷人,我去孝敬李嘉诚,李嘉诚是富人。行吗? 说到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其次才是继承。保护,就不能按照各人好恶,喜欢了就保护,有利益就保护,否则就消灭。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精华与糟粕共冶一炉,很难分清彼此。墓葬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墓葬就是保护这部分文化。总不能先区分墓葬是精华还是糟粕,是有利还是无利,再决定是否保护吧? 本文前面所说北京正阳门箭楼、瓮城建筑群,就是因为没有加以保护,如今只落下孤零零两座城楼,修理得像五星级酒店。大概当初拆墙扒楼的官员,以为这座建筑群就像墓葬一样,属于糟粕,于是毫不犹豫下令拆除。 如今路过这里的游客,稍有点建筑知识的人都会问,怎么这里有两座孤零零的城楼?原先周围还有建筑吗?这两个城楼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意思?它们在这里向后人诉说着自己的不幸和人类的罪恶! 曾经有一位著名建筑学者,斥责那些拆毁古建筑的官员:你们现在拆掉的都是真的,50年以后,你们再建起来的都是假的! 此谓保护性消亡。 2014-07-29
乔海燕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