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作者:曹小莉


 

谈读书  

(一)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读了传来的这篇文章,我想起数年前读了一本畅销书"住在你隔邻的百万富翁们"之后写的一篇读后感,附在下面,又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为何俄国和匈牙利裔的美国人占的百万富翁的比例最高,这也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十九世纪后叶俄国和乌克兰等地受排挤迫害的犹太人移居美国的很多,他们被这本书泛泛统计为俄国后裔.他们在社会阶梯上升起的最快,居第一位,与他们的读书习惯有关.俄国的后裔包括了犹太人,我记得研究的教授轻描淡写提了一句,他们只是强调来源地,而没有细分.

而居第三位的匈牙利后裔,看来不可小觑,他们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现在看来和他们爱读书也大有关系,不是仅仅长袖善舞.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本人不才,但我也归功自己的婚姻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小有成绩,父母兄弟团聚北美,朋友众多,心境平和与大量读书而获得的指引和智慧有关.

我感激读书给我带来美好感受和心灵的丰满,为我指引迷津.我相信每一本有益的书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它们充斥在我家的每一角落,而且与日俱增.

不读书的人不会成为我的朋友,我们无话可深谈.读书多的人即使没有很深的教育背景和文凭,即使没有很多钱财,没有地位和声望,但他们的精神层面能让周围的人感知,他们往往是很可爱的人,我的绝大部分朋友都是读书爱书之人.

百万富翁的特质曹小莉提起百万富翁,人们就想起好莱钨电影里的豪宅,富人穿名牌,开名车,出手阔绰,处处与芸芸众生不同。前天听了几个北美超级致富明星的全日演讲,受益非浅。讲者之一Danko博士与人合写的“隔邻的百万富翁”一书,在美国家喻户晓,他们穷二十年之调查研究,找出了富人的秘诀和共同具备的特质。

在美国什么人最富有?他们作什么?如何购物?开什么车?如何投资?祖先从哪儿来?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富人是白手起家。他们通常有稳定婚姻和健康身体。自雇人士致富机会比一般人高五倍。

美国的百万富翁平均住30万价值的房子,大部分人开普通车,穿戴普通,很少追逐名牌,他或许就住在你的隔邻,未必是医生律师高收入群。你穿的戴的开的车或许比他的更贵,不同的是他们有经济上的独立和自由,他们通过辛勤工作、节约积累、投资生财而创造了终生花费不完的财富,赢得内心的平静,根本不需要向世人炫耀,而一般人要为供房供车提前消费而辛苦工作,越不富裕就越讲究,以免被人看不起。

在美国每千人中百万富翁比例最高的前八位按族裔背景排列是:俄国、苏格兰、匈牙利、英格兰、荷兰、法国、爱尔兰、意大利。为何华人不在此列呢?这里有什么奥秘呢?且听下回分解。


(二)

前文提到美国百万富翁比例最高的前八位族裔。

俄国第一,他们雄心勃勃创业,这种精神也传给了后人,少为他人打工,自作老板经理,容易发起来。这里可能有犹太人的贡献,早期移民俄国犹太人很多。

苏格兰其次,他们有节俭传统,英语笑话多挖苦他们抠门,就象国人拿山西人开心一样。父母的节俭为孩子树立榜样并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匈牙利人口不多,他们敢于创业,长袖善舞,名列第三。

英国人占尽天时地利,美国大革命之前,是一半土地的主人,按逻辑推理应该是最富有的族裔,但却落居第四,可见美国是一个自由竞争较为平等的国度,存在后来者居上的机会。由于英国人注重教育,有大批法官律师政治家商人以及文化科技界军界强人,加上祖先捷足先登的优势,名次较前。

荷兰人第五,可能他们喜欢海运业农业,拥有资源土地。

以下排名是法国、爱尔兰、意大利人,各有千秋。

在前十名中,没有华人。也许华人多是科技教育医生律师专业人士,高收入并不一定造就许多百万富翁,毕竟是为别人打工,还有很多低收入人群,平均起来就不高了。前十名全部是欧洲族裔,没有亚洲中东南美其他地区的人,二十一世纪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愿能重排座次表,我们华人不要总当低级中级高级打工仔,我们要闯千秋万业,领导潮流。

 

附文: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一个民族未来的担忧

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全文如下:

我坐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式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是越来越不喜欢看书。

此前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是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鲜有看书的人。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在历史文化名城、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麻将馆随处可见,几乎所有宾馆、酒店的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全自动麻将机,90%以上的城乡居民家里都有麻将桌,不论是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沉迷于打麻将之中,由于受父母的熏陶连几岁的孩子都会打麻将。短短几年间随州取代了成都,成为闻名全国的"麻将之都"。其经营面积达4000多平米的两幢新华书店,有80%的面积都出租经营饮食和家电百贸,几百平米的书店内是门庭冷落。

麻将馆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几乎都是满的,不愁客源,生意火爆。来参与打麻将的有农民、生意人、退休老干部,教师、医生、国家公务员等,甚至很多教师趁中午休息也要玩两把,自诩"经济半小时"。可以说,不论文化高低,不分男女,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当中,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以前,有一句来讽刺公务员整天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信息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我到过不同部门的办公室,很多人或公开或偷偷摸摸在网上斗地主、玩游戏。打牌战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这不只是我善意地猜想,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从愈演愈烈的论文抄袭、剽窃来看,他们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干这样见不得人的勾当,说明这些学者写不出东西来了。写不出东西的学者,肯定是没有及时给自己充电,老本吃完了,才会江郎才尽。一个经常读书学习的专家学者,哪有写不出东西的道理。

去年,我在北京与出版界的朋友一起聊天,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这样感慨道:现在中国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这话也许是笑谈,但现在买书的、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确实让人担忧。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错,不光国家与社会都离不开书,人类也离不开书。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不二法门,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这样低的阅读量,这样低的文化素养,能让中国可持续发展吗?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吗?我看有点悬。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家庭和社会也缺少读书的氛围;三是国家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力,这也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好书越来越少,内容不吸引读者。中国每年200多万种新书,去除评职称用的,市场投机的,粗制滥造的,以色情、爱情为主,思想品位高一点的,值得一读的也就是少量的引进版图书。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即使在乞讨,他们的身边总会带着每天必读的书,更别说衣食无忧的人了。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但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都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安息日"是以色列犹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在"安息日"所有的犹太人都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

而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而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现在还在下降。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时间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而诺贝尔获奖者中犹太血统的人占18.5%。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像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以石油换食品,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而且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既有火柴、圆珠笔这样的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这样的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堪称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着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曹小莉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81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