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的回忆】:14连学校——我心中的骄傲
作者:铁字405
|
|||||
【黑土地的回忆】: 14连学校——我心中的骄傲 我在14连学校虽然时间不算很长,但却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敢说这样的学校在全团也是独一无二的,她是我们每个任教老师心中的骄傲。 14连与其他连队不同,不是老铁道兵开垦荒原建造起来的,而是个叫做五甲的自然村落,五甲是伪满时期日本鬼子实行保甲制时留下来的地名。因此,这个学校也就有和其他连队学校不同的地方。比方说学生之间七拐八拐的总能攀上点亲戚关系,又比方说学生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年龄由大到小层次分明等。 14连学校的校长是谢凤林,当时,他是村里唯一在密山念中学的人。村里孩子没人教,村官就把他叫回来,从此谢凤林就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自然也就成了当然的校长。不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叫他校长,而亲切地叫他谢老师。 学校位于连队的东南角,像大多数连队学校一样,校舍一字排开。校舍前是一个大操场,操场的周围种了一排高大挺拔的杨树算是围墙,大操场南边紧挨着大田。而谢老师家的房子也和校舍紧邻排成一排,中间的间隔恰似特意留的大门,师生都从此进进出出。进门左边是校舍右边是谢老师家,看上去谢老师家就在学校里。事实上的确如此,除去吃饭睡觉,谢老师从天一亮直到熄灯关门落锁都是呆在学校里,学校就是他的家。 说起谢老师,师生们都知道他的经典语录,什么有的同学骄傲自满,尾巴翘起来都能当旗杆;什么有的同学脖子黑得像车轴;------学生们怕他但又很喜欢他。他批评学生总是慢悠悠地卷上一支关东烟,自顾自地吸上几口,等学生的气消了才开始他的谈话。学校像个大家庭,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长辈,年轻老师是他的孩子,学生又是年轻老师的孩子。其实谢老师也就比我们大十来岁,我们比学生也只大十来岁。 我到学校时,学校已很具规模。从学前班到九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大的班人数要达四十多,最小的班也在十五六人以上。那时1—5年级为小学,6—7年级为初中,8—9年级为高中。而一般连队高中甚至初中都在青山中学上。 不必怀疑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的老师都是谢老师向团部申请,网罗来的各连队的人才。光我知道的老高三的知青就有七八个,而且都是重点中学的。像王东、汪瑗、缪小放、金以镭、邹增荣、等现在都成了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者。还有一个金陵大学毕业的志愿军翻译李铭雷,我们都听过他用一截铅笔在裤子口袋里把美军俘虏的对话偷着记录下来令美军俘虏目瞪口呆的故事。当然还有在连队土生土长的跟随谢老师左右,辛勤工作的弓老师、宋老师。鼎盛时期学校有教师达20人左右,教师各有专攻,并不像有的连队学校一个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专职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理化老师。可见谢老师是个教育方面的行家。我和李熙蓓带4年级,是个大班,她教语文是班主任,我教数学和常识是副班主任。我家老黄教理化并代体育,后来调来专职体育老师郑万勇。各位老师也像谢老师一样,每天除去晚上回宿舍睡觉,其余时间大都在学校度过。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刘亚萍。她教三年级,是班主任。她对学生十分严厉,但又疼爱有加。学生怕她但很爱她,纪律严明,自制能力很强。常见她坐在办公室听小干部们的工作汇报,把班里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真是羡慕。我回城后的执教生涯就总是以亚萍为榜样。 学校的教室是清一色的茅草房,既没穿靴(墙下边是石头或砖头叫穿靴)也没戴帽(房顶铺瓦叫戴帽)。最西边一间为音乐教室,紧邻的是教师办公室,再接下去是各班教室,由西向东按年级由低到高依次排序。要办高中,需要有间理化实验室,谢老师决定师生自己动手盖。乍听这一决定有点吓人,但大家都相信谢老师,于是就干劲十足地干了起来。14连既然是个老屯子,人们必然是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地形。整个村子处于高出周围的沙丘上,所以下过雨后道路并不像其他连队那样泥泞。我们先在毗邻教室的最东面夯好地基,然后再竖上板子,把和好麦秸的泥巴往两块板子中间填,边填边用大锤向下砸,这就是房子的墙,它并非是用土坯垒成的,当地人叫叉墙。尽管大家热情高涨,但为保证质量工程不能进展太快。墙竖起来后,架上大梁,然后披上茅草,最后再往墙上里外抹一层泥,这房子就算盖成了。说起来简单,干起了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取土、挑水、和泥、叉墙、伐木、上梁、打草、苫草、抹墙------哪道工序都是重体力的技术活儿。亏得高年级的学生加入,他们干起活来不比男老师差,成了盖房的主力。14连的老住户都是这样盖房子的,虽然不好看,但冬暖夏凉。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当年大庆创业时盖得叫“干打垒”的房子? 不要以为只有盖房子才辛苦,14连学校的劳动远不止这些。 先说这校舍的维护吧,年年都是师生一起维修。每年秋天都要给校舍的外墙抹一层泥,隔两三年还要把房顶重新苫上新草。这苫房的草不比烧的草,要求杆长,草细,叶少,这样才不容易漏。有一年谢老师就是为了给学校寻找苫房的草源而遭遇熊瞎子,被熊瞎子咬穿了手掌,幸亏了他的爱犬相救,否则就命丧黄泉了。 再说这冬天取暖。到过14连学校的人都会注意到每个教室靠墙都整齐地码着劈好的木柴,一人多高,围满了墙壁。木材都是师生清林所得,然后再利用课余时间从林子里拖回来,经常看见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也不辞劳苦从远离连队的林子里往回拖木头,哪怕一人只拖一根。低年级的同学不会劈柴,就由高年级帮着劈好垛好。冬天教室里暖烘烘的,中午学生带来自家的各色可烤吃的食品,甚至有洋葱,弄得满屋飘香。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哪有什么零食?老师不忍批评他们。 除了教师的工资,其余经费、开支,包括学生的学费、书费、纸本费、体育设施费都是凭师生的双手劳动获得的。谢老师向连里申请了一块地,我们全部种上向日葵。结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如为了杆壮多施钾肥,为了颗粒饱满实行人工授粉。------向日葵长得比谁家的都好。收获的瓜子卖给老职工,尤其是知青,受到交口称赞。老师和学生买均有价格上的优惠。我记得那阵子,每个老师中午吃好饭都在摆弄自己那点儿瓜子,有晒的,有挑的,都想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带回家向亲友显摆。 日本鬼子占领东三省时吃过北大荒的一种野菜——蕨菜,营养价值极高。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点名要从中国进口。消息传来,师生无不欢欣鼓舞,这可是个挣钱的好机会呀!于是高低年级齐上阵到林子里挖蕨菜。挖来的蕨菜再按出口的规格、标准一把把扎好包装好。 辛苦挣来的钱大家都知道省着花。每逢探亲,老师们不辞辛苦不远数千里从北京为学生买价格便宜的练习本,买质量好的体育用品,买各种新出版的图书。这么重的东西谁也舍不得托运,总是大包小包个个像跑单帮的。 14连学生中真是藏龙卧虎。张月珍、薛秀英是学校相继两个音乐老师,经常组织学生演出。记得我身怀六甲还和小薛为大家唱“红梅赞”,小歌手刘春梅若是生在现在早就蜚声全国了。老黄和小郑是学校相继两个体育老师,说起体育,连青山中学都要刮目相看。全团在青山中学召开学生运动会,14连学校的团体总分远远超过青山中学名列榜首。其中男女4×100、4×200、4×400米接力均夺得第一名,而且只要有14连学生报名参赛的项目,绝大多数的第一名都被14连学生所得,运动会结束有的学生奖状都抱不过来。大家都在议论小小的连队学校竟然有这么多跑得快的人,他们是不是吃狍子肉长大的(狍子是当地跑得极快的动物)?不可否认,人的体质是重要因素,但也和学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分不开。学校的篮球队很是兴旺,连里的知青常常找我们学生打比赛。我记得我在团部医院生孩子,疼得喊天呼地,老黄却和小郑领着学生在青中打篮球决赛。女儿降生了,篮球赛也结束了,得了第一名,瞧他比得了女儿还高兴。 岁月冉冉。如今我们都年逾花甲,当初的学生已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他们有的离开黑土地来到北京上海发展,记得学生王青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当时招聘的人听说我是王青的老师,他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们俩:想不到北大荒也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许多学生如李福占(农场副场长)、粟军、谢建春、张彩凤、郭占江、冯建亮等现在都是农场的骨干,而当年的学生刘贵山(现856农场教育科长)、杨志平(现青山中学校长)、李少春(现青山小学校长)等人在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 粗略算算在14连学校呆过的知青不下三四十个,而14连学校的事情远不止我写的这些。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最深的故事,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打开记忆的闸门,把14连学校的故事好好写一写,以此证明知青对北大荒文明建设的贡献。由于我在14连呆的时间不长,加上年逾花甲记忆力不济,难免文中有不妥之处,还望知情人指正。 我所记得的在14连学校呆过的知青除文中提到的16人外还有:闫长新、周赐华、丁文、任维新、张剑丽、王世英、宋德明、侯万方、司光玉、李玉峰、王淑贤、赵宝红、王桂兰、张伟、周尧、陈铭楠------希望你们多提意见多补充,记下这难忘的岁月,难忘的学校,难忘的学生。 2011-12-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