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惜  福 作者:郑晓江斋


公元960年,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开国君主都比较英武和清醒。一日,他见女儿穿着一件贴着绣花铺着翡翠羽毛的短衣进入宫中,有些不高兴地说:"你快把这件衣服脱下来给我,以后不要再这样着装了。"公主很不理解:"就这样一件衣服,能耗费多少羽毛呢?"宋太祖正颜道:"不能这样说。你穿这样的衣服,后妃外戚都会竞相效仿你,那么,京城里的翠羽价格就会猛涨,老百姓为了追逐利益,便会倒处捕鸟,杀害无数的生灵,这都是你的过错啊!你生长在富贵之家,一定要知道''惜福'',怎可造此恶业之端呢?"所谓"恶业",是佛教的一种学说,指的是:人们平时做了坏事,伤害了生灵,便种下了不好的''因''。此因必然结''果'':人在下一辈子或堕入地狱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或转生为畜牲和饿鬼,受到匪夷所思的折磨。反之,人们在生活中做了善事,呵护了生灵,那么,便种下了好的''因''──"善业",它也必结果:人在下一辈子或在天堂享福,或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生无死,永恒幸福。
  由此看来,宋太祖还颇有点佛教的精神,他之所以不允许公主穿翡翠羽毛的短衣,是担心上行下效,皇亲贵族、官宦人家都比竟着穿这种衣服,由此造成价格上扬,使人们都去捕鸟取毛,杀害无数的生灵,这不就是"造此恶业之端"吗?
  不过,宋太祖实际上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吸取了齐桓公的教训。在《韩非子 外储说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喜好穿紫色的衣服,结果全国的人都好紫色衣。可在当时,紫色的布相当贵,五匹素色的布还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这一好紫色衣的奢侈之风使齐国百姓深受其害。一天,名相管仲进言桓公,详细分析了"上好之,下必甚之"的道理。桓公深以为然,下决心不穿紫色衣,并表示他厌恶紫色衣的臭味。仿佛是奇迹出现了:第二天,京城里就没有人着紫色衣了;第三天,全国各地都没有了穿紫色衣的人。齐国的奢靡之风终于刹住了。因此,宋太祖用以规劝公主的重要理由是:如果位居显
赫者特别喜欢某样东西,下必仿效之,这就造成百姓们难以承受的负担,给国家形成了隐患。至于杀生云云,不过是一种信仰上的理由罢了。
  但是,仅仅看到这第二层意思还不足以理解太祖的苦心。他说的"惜福"二字更有深意在焉。福者,幸福也;惜者,珍惜之意也。惜福,指的是珍惜自己的幸福。这种意思似乎非常简单,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但恰恰在这平实的词语后面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太祖之女自然是生长在富贵窝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可谓是幸福无比了。但天天如此,她的感觉必然逐渐迟钝,对自己幸福生活的真实面目毫无感受。既然对幸福都没有感觉,那又怎会去珍惜呢?所以,惜福的前提是对自我生活的幸福有真实的感受。
  也许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一塌糊涂,痛苦多多,幸福则一点也没有。此话差矣。人生在世,无论状态如何,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幸福,只不过有些人善于感受,善于发现,善于享受;而有些人则不知如何去感受,不知怎样去发现,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罢了。当然,人生在世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痛苦,但有些人只能硬扛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与生理的痛苦;而有些人则能够巧妙地加以转化,在痛苦中品尝人生更多的滋味,甚至由痛苦而获得极大的人生幸福。
  一个人对自我真实的人生状态有了确切的把握,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那么就要懂得珍惜。一个人若从睁开眼醒过来到闭上眼睡过去,尽皆顺心如意,想什么就有什么,要什么就得什么,此生存状态好则好矣,但人们多半不懂得去珍惜。因此,即便人生是十分的幸福,那也如落下的花、流逝的水,把握不住,体会不到,终则为零。所以,如果人生中有挫折、有痛苦、有眼泪,从某种意义来说并非坏事,因为这可烘托出人生的幸福、快乐和舒畅,特别是它们可使人万分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这种比较之后产生的幸福决非失落的花、流逝的水,无法把握,而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且让人们万分珍惜。而只有珍惜,也只有珍惜,人们才能真正拥有幸福,保有幸福,获得幸福。宋太祖谆谆教诲女儿要"惜福",就是要她意识到自己已处于万分幸福的状态,不要做一些破坏这种状态的事。可谓语重心长,关爱深切,发人深思,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是有着许多益处的。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