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成都】:留学蒙彼利埃的李劼人先生纪略 作者:为之60


 

【闲话成都】:

留学蒙彼利埃的李劼人先生纪略

博文《卡尔卡松古堡与米迪运河》中提到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说“1979年成都与之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由于这种关系,蒙彼利埃已经建成一所“成都小学”,而成都正在修建“蒙彼利埃小学”。

成都与蒙彼利埃除了在各自国家处于类似地位因而结缘之外,还有些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九十多年前,一位成都本土的重要历史人物曾在蒙彼利埃大学就学,研习法国文学史、法国古典文学、近代文学批评和雨果诗学等,他就是文学大师李劼人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还就任过四川文联副主席、成都市副市长等职。

    1_调整大小

左图:李劼人先生像。

右图:1936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劼人先生代表作《死水微澜》。(网络图片)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生于四川华阳县(当时成都城西边约三分之二的区域属成都县管辖,东边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属华阳县管辖),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在蒙彼利埃两年多的时间里,李劼人先生一边读书一边给成都的报社写通讯,还大量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如莫泊桑、福楼拜、左拉、都德、罗曼.罗兰等一系列法国文学大师的著作。回国后李劼人先生曾担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等,并发表大量文学作品与译作。他还创办过嘉乐纸厂,受实业界伟人卢作孚之邀担任过民生公司机器修理厂厂长。

    2_调整大小

李劼人早年照片。1914年摄于泸县。时年不到二十四岁的李劼人以“一事无成人渐老”自嘲。(网络图片)

    3_调整大小

1919年赴法国前夕与同行者摄于上海,二排左三是李劼人。(网络图片)

    4_调整大小

1923年与朋友摄于法国蒙比利埃,右二是李劼人。坐者是四川新都人、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周太玄,曾获蒙彼利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担任过四川大学校长。(网络图片)

    5_调整大小

1923年与朋友摄于法国蒙比利埃,右一是李劼人。左一是周太玄。(网络图片)

李劼人先生的代表作是长篇历史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完成并出版。他这个“三部曲”深受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对中国历史小说传统形式有了根本性的突破。可说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开山祖师”的李劼人先生从法国返乡后,就一直安居于蜀中山水之间,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的故事。他没有去上海参加“左联”,也没有去朝圣延安,更有幸没有听到过什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成都乡土作家,他的笔下是二十世纪初成都一带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画面,从社会政治的演变到文化风俗的细节都被他描述得淋漓尽致。他的书中既无革命英雄也无阶级敌人,更没有脸谱化概念化的好人坏人。从史上实有其人的赵尔丰、端方、蒲殿俊、尹昌衡,到文学形象邓幺姑(蔡大嫂)、罗歪嘴、郝达三、黄太太,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他的书中用语基本上是四川方言,甚至可以说就是地道的成都话。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他的笔下描绘出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甚至餐饮特色等,极具历史的真实性,具有浓郁的蜀文化色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死水微澜》先后被改编成川剧、京剧、话剧、电影、电视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最早对李劼人热情赞颂的是四川的另一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他首次提出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而《大波》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同为成都人的巴金曾如此赞叹李劼人道:“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香港文学史家曹聚仁认为“当代还没有比李劼人更成功的作家”。香港学者、《中国新文学史》作者司马长风认为“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逼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文学评论家刘再复对李劼人作品评论道:“也许以后的时间会证明,《死水微澜》的文学总价值完全超过《子夜》、《骆驼祥子》、《家》等。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邓幺姑就是中国包法利夫人,她的性格蕴含着中国新旧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全部生动内涵。其语言的精致、成熟和非欧化倾向也是个奇观。”

一个成都人如果要读小说,不读李劼人的“三部曲”是遗憾的。当然,一定要读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原著。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李劼人先生曾修订过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大波》。其中原因不说也罢。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哪能不转变立场、积极改造思想?清理那些留下过去烙印的白纸黑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与中国的很多文学大师一样,李劼人在“新时代”穷于应付层出不穷的政治运动,再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新作问世。这是恶劣政治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一大笔坏账。

1936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外东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建筑了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题名“菱窠”。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或许这就蕴涵了这位被誉为乡土小说作家植根民间的文学理想。
现在的菱窠是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目前正在整修。

    6_调整大小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菱窠”大门。(网络图片)门上匾额“菱窠”二字由著名学者、书法家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题写。

    7_调整大小

本世纪初的“菱窠”大门。(网络图片)

    8_调整大小

目前的“菱窠”大门。右侧碑刻表明此地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菱窠”二字由杜邻(黄稚荃)书于1986年。“极尽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以立言”由方滨生书于1985年。左边石刻“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由流沙河书于2012年。

黄稚荃(1908-1993),女,笔名杜邻(杜甫邻居),蜀中诗人、书画家。

方滨生(1913-2008),蜀中书画家。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蜀中诗人、作家。

     9_调整大小

“菱窠”内庭院——碧桃轩,本世纪初的照片。(网络图片)

    10_调整大小

目前碧桃轩作“李劼人生平事迹展”。

    11_调整大小

“菱窠”庭院内主建筑,当年是李劼人的客厅、卧室、书房等。

    12_调整大小

“菱窠”内的李劼人汉白玉雕像,立于1987年,雕塑大师刘开渠(1904-1993)作品。“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联由李劼人先生一九四六年自撰,一九八五年黄稚荃书。

    13_调整大小

雕像基座背面由张秀熟撰、马识途书的“李劼人先生像赞”。

张秀熟(1895-1994),蜀中教育家。

马识途(1915-),蜀中作家。

    14_调整大小

“雅游亭”匾,赵蕴玉书。“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联为“李劼人外家杨公馆题联”,岑学恭书。

赵蕴玉(1916-2003),蜀中书画家。

岑学恭(1917-2011),蜀中书画家,“三峡画派”创始人。

    15_调整大小

上世纪四十年代,李劼人家庭照片。(网络图片)

    16_调整大小

1950年1月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全体合影。后排右三为李劼人。前排左二为李井泉,左三为贺龙。(网络图片)

    17_调整大小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市政府主要官员。左为副市长李劼人。中为市长李宗林,右为副市长米建书。(网络图片)

    18_调整大小

李劼人工作照。1957年摄于“菱窠”。(网络图片)

    19_调整大小

李劼人生活照。1957年摄于“菱窠”。(网络图片)

    20

李劼人先生手迹。摄于郫县川菜博物馆。

这是先生请“沙翁”(应是蜀中作家沙汀)到芙蓉餐厅赴宴的一封书信,时间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吧。菜谱中有熏鱼、夫妻肺片、宫保腰块、红油豆腐鲫鱼、香酥鸭、甜烧白等。先生本人就是美食家兼烹饪高手,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办过餐馆,名“小雅菜馆”(见下图)。

    21_调整大小

                                                                2014-06-23


为之60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4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