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辄止的反思和隐约的寓意——看电影《归来》
作者:乔海燕
|
|||||
浅尝辄止的反思——看电影《归来》 电影《归来》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社会,连同这个社会的一段历史:从文革期间到文革结束后若干年。中国人都明白,这样历史题材的电影,不可能仅仅诉说,都有一些反思的成分。《归来》也不例外。 电影中的人物可以分成两类:受害者与迫害者。 受害者就是陆焉识和冯婉瑜。 迫害者有“方师傅”们、抓捕陆焉识的人们、李主任们……丹丹也属于迫害者。——整部电影就是因为她告发自己的父亲后引起的一系列故事。而且,她的告发显然是故意,并非一时冲动。 先说受害者。电影最能感动观众的,就是陆焉识与冯婉瑜无声的控诉。控诉成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始终占据着观众观赏的最高点。这也是实情。在那种年代,知识分子小人物遭受的迫害和苦难,往往到了呼天不应,欲哭无泪的地步。那遭遇,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就演技来说,陈道明和巩俐实属绝配,这是我自《苦恋》以来,又一次看到如此哀怨绝伦的表演。他们把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情,那个时代的语言,演艺到了真实的境界。我想,这不仅有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导演对角色的要求,对整个故事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再说迫害者。电影中有两个直接的迫害者,女儿丹丹和“方师傅”,一个是亲人,一个是他人。对这两个人的处理,电影却显得肤浅、简单、脸谱化,甚至不如《芙蓉镇》结尾对李国香和王秋赦的处理。 丹丹为什么要告发父亲?就为了出演吴清华吗?方师傅为什么对冯婉瑜下狠手,一个工人(据说是一个老实人,一个好人)怎么会对一个中学老师有那么大仇恨?我们不知道。 还应该看到,丹丹告发陆焉识和方师傅殴打冯婉瑜,这两个情节都处在电影的结构点上,整个电影被这两个情节推动着发展,而非简单的点缀。导演应该对这两个情节有交代。过来人都明白,把这两个人交代清楚,可以使电影的思想性更清晰。但是,电影中的交代很浅,表面化,浅尝辄止。 表现受害者的遭遇是控诉;表现迫害者的思想,才是反思。尤其在我们这样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国家,反思的标志应该是迫害者反省。 但是,《归来》为什么不能更真实、深刻的把迫害者的形象在荧幕上表现出来? 我以为,这与现实社会有关。虽说文革结束已近40年,但是,社会对历次政治运动的反省,基本上以“控诉”为主,还没有对那个时代,对那段历史有深刻的、思想上的反思。也就是说,社会可以向导演提供遭受迫害者的资源,丰富多彩;却无法提供迫害者的资源,即使有,也类似前一段那种文革“道歉”,闹哄哄的,更不用说提供反思资源了。 其实,迫害者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痼疾,才是这个社会的“短板”。 如果迫害者不站在历史审判席上诉说、辩解、自省,所谓的“反思”便无任何意义。 尤其像丹丹这种人,以我的经历理解,恐怕不是为了演主角就主动告发父亲,她从小受到的教育(阶级教育、仇恨教育),在潜意识中培育了什么?使她居然仇恨自己的父亲! 平心而论,表现这个角色有一定难度,因为她不是好人作恶,而是亲人作恶。但是,由于电影处理肤浅,就出现一个奇怪的逻辑:按照“解铃还须系铃人”的俗语,冯婉瑜症结的解套人,应该是丹丹,因为一切都是她的告发引起的;但是,电影却自然走向由陆焉识来解套,似乎一切都是因为他被劳改引起的。 这种转换是很恶劣的!为责任人开脱,使受害人背负责任。 2014-05-27
隐约的寓意——看电影《归来》 电影《归来》的结尾,陆焉识陪着冯婉瑜站在车站的天桥下,举着接人的牌子,默默等待“陆焉识”出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有人说,这不真实!冯婉瑜不可能一点没有觉察到陆焉识就在身边,就是那个念信人。此话有道理。以冯婉瑜对陆焉识记忆之深,感情之深,思念之深,她完全可能觉察。现实生活中,夫妻这样不相识也显得不合理。既然如此,导演为何这样处理?可见导演有自己的想法。这想法隐约在影片中,就是寓意。 片名——《归来》的英文名:Coming Home,有“回家”的意思。中文为何不叫回家,而叫归来?比较起来,回家似更有人情味儿。张艺谋用归来做中文片名,英文却用“Coming Home”,这个寓意是什么呢?是从“拍案惊奇”归来?还是从“十二衩”归来?是归到“大红灯笼”?还是归到“菊豆”? 丹丹跳舞——影片中,丹丹为陆焉识和冯婉瑜跳了一段“红色娘子军”,熟悉的人看出是第二幕,吴清华控诉南霸天的一段。大红色的舞衣向观众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是张艺谋的手笔,从红高粱开始,红色就是张艺谋的专利。丹丹这段舞似游离影片主题之外。她在控诉,控诉什么呢?真的是控诉南霸天吗?还是在控诉自己……她向观众展示身上的伤痕,那是她心中的伤痕吗? 跳战士就挺好——这是冯婉瑜的一句话,头脑清楚时有这句话,得了病以后,看了丹丹跳舞,又说了这一句。冯婉瑜何等聪明,她心里里清清楚楚,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吴清华”引起的。 方师傅——有朋友对我说,非常不同意张艺谋将小说中迫害冯婉瑜的市委常委改为方师傅。朋友说,文革时,自己居住周围有工人师傅,都是好人(与电影语言惊人相似)。我却为张艺谋这一改动叫绝!——他几乎就要触及到那个时代的核心了:好人作恶。可惜,他轻轻安排了一顿叫骂后,又放过了这个机会,留下一个寓意。 幕后——电影最大的寓意,还是在银幕背后:电影感动了银幕前的观众,触动的却是银幕后的人,可能还有那些审查这电影的人。不知道这些人看懂了没有? 2014-05-28
乔海燕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