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中·酒话
作者:戎马小子
|
|||||
庙堂中·酒话 任你奸似鬼,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西南的大山里有座庙,是明朝晚期所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山下有一个小村寨叫诸葛冲,住着二十几户少数民族。据说大仙诸葛亮老先生七擒孟获时曾在此安营扎寨。 仲夏的早晨,站在山门,一片片灰白的雾气在林木繁茂的山谷中蒸腾徘徊,远远望去像缕缕炊烟,温馨而富有乡土气息。走近却感到森然潮闷,令人心慌气短。这就是传说中有毒的瘴气,给古刹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实际当地致病的是蚊虫传播的疟疾,与所谓的瘴气无关。 偏殿供奉着护法神韦驮。殿下有暗道直通山门外。当年李自成农民军兵败,曾将从北京城劫掠的金银财宝藏匿于此,后来下落不明。
老酒是县酒厂老板存在寺里的。老板的祖父清朝末年在省内一家名动天下的酒坊做酒工,一干三十余年熬成了二缸头。红军长征路过仁怀曾在当地畅饮,并用美酒洗伤消毒,还发生过红军战士在酒坊酿酒池里洗脚的事情,被党国报刊广为曝光,以示共军素质低下,军纪涣散。 光复后老酒工被家乡一家小酒厂聘为大酒头,带回来名酒坊的两坛原浆。这原浆非同小可,乃洪宪皇帝袁世凯登基时准备的御酒,但唐继尧蔡锷发起讨袁护国起义,袁世凯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被迫退位,一些没来得及运抵京城的御酒就存放在酒窖里,后来散落飘零,成了人们的口腹之物。据说那酒呈翠绿色,但极少有人见过。辛亥革命之前,凡贡酒盛器,均由朝廷定制。黔地贡酒陶器均由铜仁所造。铜陶虽密实细腻,但陶土中含铜,制成坛罐经酒液长期侵泡,铜离子析出,酒便成了绿色。 古时权贵常常用铜器存酒,时间久了酒变绿。所以古诗云: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还云: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还有: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绿酒红灯夜未央;绿蚂蚁……记不住了。当然也有特例,青梅酒天生自然绿,一些药酒也是。 二缸头在酒坊干了半辈子,返乡时老板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搓着粗糙的双手,嗫嚅着提出想要御酒。老板开明,念他劳苦功高,便赏了两坛原浆。两坛老酒被老酒工视为珍宝,喜滋滋带回家里,埋在地下秘不示人。老酒工去世后,孙子赶上好光景,借老酒工名气承包了县里酒厂,才把深藏地下的两坛老酒挖出当传家宝供在厂子里。曾有好几家酒厂出天价购买,老板坚决不卖。算来那酒已有百年历史。 人怕出名猪怕壮。 有一天省里来了一位高官到厂里视察,点名要尝尝原浆。老板本想拒绝,可架不住一帮子头头脑脑软硬兼施,无奈,忍痛揭去蜡纸敲开泥封开了一坛。年代久远,坛中酒只剩大半。倒入晶亮的玻璃杯中,稠稠的,黄中泛绿,对着阳光细细观察,隐隐透着翡翠光泽。 酒杯置于桌上,水平望去,液面突起有弧度,还有流动感,那是高度酒甲醇分子布朗运动的特有现象,一般高度酒均有。 闻之,酒香细腻若有若无。抿一小口,入嘴寡淡如水,一星半点儿都不辣口。 落肚后可不得了,暖呼呼渗入五脏六腑,周身通泰美不胜收,乐不思蜀,感觉绝妙。轻飘飘腾云驾雾一般,沉浮屠苏其乐无穷。那滋味,难以言表,终身难忘。 更奇的是饮过此酒,口中香醇绵长三日方绝,人也神清气爽。 真乃琼浆玉液。 高官很有素质,知道此酒乃神物,不敢造次多饮,一杯则止,在场一干大小官吏随从皆如此效仿。 高官不白喝。趁着酒兴泼墨挥毫提下了“壶中神品”四字。此事一经传出,上门讨酒的络绎不绝,不久一坛原浆告罄。老板心痛的好几夜没睡好觉。 福祸相依,老板损失了一坛神酒,但名声鹊起,当年酒厂的利润翻了一番。事后有国内知名拍卖公司找上门来,想拍那坛酒,起价二亿。老板眼皮都没抬,摆摆手摇摇头,婉言谢绝。 酒厂老板见事情闹得有些大,悄悄找到古庙方丈住持,偷偷将另一坛老酒送到寺里偏殿埋藏供奉。对外谎称那坛御酒已倒入厂里酒池,煨了麯母。
黑巴溜秋的一个瓦罐子。 冷丁一瞥,器形与装臭豆腐的坛子无异。赤泥封口,封口处裹着破旧不堪的蜡纸,整个罐体用麻绳五花大绑捆扎的严严实实。战友凑上去,撅着屁股趴在坛子上闻了半天,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土。面无表情,没吭声。 我也想学着他的样子闻闻那瓦罐,但见酒厂老板和方丈双目炯炯,直勾勾盯着那酒坛子,表情庄严肃穆警觉,心中胆怯,作罢。 无缘御酒醇香,心有不甘。我探询的看看战友,他心领神会,嘴一撇,附耳悄声道: “一股臭脚丫子味!”
2011-11-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