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人的教育原则”·由新西兰的小学教育所想到
作者:老虎妈妈
|
|||||
读“德国人的教育原则” 在我记忆中,国人在进行中外基础教育(小学)比较时,较多关注的是美国教育,日本教育等,今日看到如下这篇“德国人的教育原则”。此文没有署名,也不知出处,且我也相信文章所述的情况并不是德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全部,充其量也就仅仅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方面而已。但因为被称之为“原则”了,就不得不认真思索,仔细品品才是。 在我印象中,德国人素以严谨著称,日耳曼民族也可以称之为是个优秀的民族。只是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民族的“教育原则”却是这样主张的。阅读之后,颇有吃惊。 吃惊之一: 德国人竟然通过宪法禁止对儿童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知识教育)称:“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以避免将孩子的大脑变成硬盘。”具体理由是:“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联想到国人受“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理念的鞭策,年轻的家长连带着祖辈多人,到处辛苦奔波,不惜重金,为尚在幼儿(甚至婴儿)时期时期的孩子寻找各式各样早期教育的摇篮。我记得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性。对此,我糊涂了,也茫然了——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呀!这世界怎么了?谁又能为此做出裁决?! 吃惊之二: 一般而言,人大凡都有自恋情结,要不怎么会有“癞子儿子还是自己的好”之说呢!看看当下社会上越办越红火的早教机构和各种各样的知识补习班,我想那些家长和祖辈们一定认为,自己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丝毫不会怀疑其中是否会连带着的“副作用”发生。扪心自问,如果自己目前也已荣升祖辈,是否能保证做到超然于此列之外!——说实话,还真不太敢。 然而,那文中陈述的一组数据着实让我吃惊不小。那数据仿佛在重重地敲击着我们的自以为是。请看: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7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虽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指望孩子们能成为如此超人,但这个数据背后难道就没有人健康成长内在规律的体现吗?为此,是否该自问一下:难道我们都迷失了吗? 吃惊之三: 继续往下看,得知德国宪法中不仅有“禁止”,还有“主张”。其中有要求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重点在: 1.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2.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3.保护孩子情感胚胎,浇灌情商,注重培养领导力。 说实话,我是实在是想像不出,一个国家对孩子学前教育的内容居然会在宪法中有所要求,更吸引眼球的是那些话语竟然还是那么的具体实在,甚至具有操作性。联想到英国的《儿童十大宣言》,再联想到我们教育的种种说教,我哑然了现把全文引过来,推荐给朋友们一读。特别请注意一下文章的结尾段吧。 德国人的教育原则德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 通过国家介入,德国宪法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教育重点在: 1、基本社会常识。 2、动手能力。 3、保护孩子情感胚胎,浇灌情商,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Ungarn:Es ist strengstens verboten in diesem Jahr den Kindern Schreiben, Lesen, Rechnen, usw. beizubringen. Die p?dagogische Arbeit der Kinderg?rten ist kostenlos).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7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2013-07-11
由新西兰的小学教育所想到 近日,查阅到一份有关新西兰小学教育的资料。反复阅读多遍,爱不释手,很被其中所描绘的情景吸引。没错,就是深深地被吸引。多年来,自己潜意识中好像一直在追求和向往着理想的小学教育好像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和情景。所以,第一反应就是将其做一转载,可与朋友们分享。 联想到社会上包括朋友们对现今教育问题的议论,我想就自己对此文阅读所产生的一些零星想法和困惑同时奉上,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帮助指点。 阅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新西兰的小学教育似乎并不太重视对学生进行某一门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他们关注度好像更加多一些集中在创设环境和条件,引导孩子身心(包括心智)的健康成长。说实话,这样的情景和状态我们并非首次见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教育的很多做法曾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国人也常会将此来和中国教育作比较,从而引发出阵阵批评指责。 对于此,其实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会认同和接受。但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小学)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很多诸如孩子学习负担重,厌学等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确实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此。笔者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如是说“如果不教这些孩子读书,他们真的个个可爱,但一接触作业和考试,就难免要来脾气了。”由此看来,问题的根源好像在于我们与西方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异。再往下思考,便会感到这个问题显得有点复杂了。 首先牵涉到的是国情的不同。中国人实在太多了!新西兰26万8千零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仅生活着439万人口。计算一下,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占有数是16.4人。而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13亿人口计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占有数将是135.4人。真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呀! 人口众多必然会带来其他诸多的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又将是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这便是我最大的困惑。 其次是文化认同的差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留存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好像一直被得以推崇。改革开放后,社会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状态,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贫富差异。于是“读书好便能改变命运,过人上人的生活”的说法有了更大的市场。与此相匹配的便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等教诲和精神的重拾。 平心而论,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在关注上述这些“教育问题”。“减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等命令和举措没有少出台。但事实情况是,这些仅仅只能治表的措施实在是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于是我们好像不得不遗憾地说:理想是美好的,但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将是漫长的,曲折的。 当然我等不会也不应该放弃上下而求索咯。 以上的观点似乎显得有点消极,好像还有“开脱”之嫌。其实不然,本人认为。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很多可以作为之处的。 待我想明白后再与诸位交流吧。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新西兰小学教育有感李秋颖 今年暑假,我带着10岁的儿子在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居住了3个月。孩子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就读。怀着对新西兰小学教育的极大兴趣,我提出申请并很快地成为该校ESOL课(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助理教师,从而也获得了零距离体验新西兰小学教育的机会。
新西兰的小学教育发展均衡,经费由政府投入。小学与小学之间差别不大,校舍以平房居多,看不到高楼。但每个学校都有很大的操场供学生使用。这里没有所谓的“重点学校”、“星级学校”,也没有令人困扰的“择校热”,适龄孩子在自己的学区内就学。入学手续极为简单:接待处的工作人员拿出注册表,家长把家庭情况和孩子的简单资料填上,孩子就算入学了。义务教育阶段是不需要交学费的。这里每个班级学生数额30人左右,配1名老师,这位教师既是班主任同时还要兼几门课,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老师们除了公用的休息室外,基本上都在所负责班级的教室里办公。环顾教室四周,墙上挂满了学生的各种美术和手工作品,教室的角落里摆满了图书、作业本及学习用具(学生无需自带学习用品),教室后面有几台电脑,供学生和老师使用,学生的桌椅只占据教室的一侧,学生需要写字的时候才会坐在这里,其余的时间,孩子们围着教师席地而坐。低年级的孩子还有趴在地毯上听老师的讲课的,看上去这里更象是中国的幼儿园,象家长为孩子布置的儿童室。联想到国内小学里整齐划一的桌椅、教室黑板上方的大幅标语、学生们笔直的坐姿,这里的学习氛围更为自然,更贴近孩子的天性。
新西兰的小学生早晨9点上学,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享用早餐。即便如此,学校还在上午10点安排了20分钟的早茶时间(Moning Tea),学生可以吃些东西,自由活动。中午有1小时的午餐及自由活动时间,下午3点钟放学。一天总体上课时间比中国的学校少得多,而就在这有限的上课时间里,还有大量的户外活动。这里的孩子大都健康活泼,极少有学生眼睛近视。新西兰的小学没有教科书,家庭作业(homelink)由学校统一印给学生,作业量极少,但老师会鼓励并督促学生从学校借书回家阅读,至于阅读什么书由学生自己决定。从学习内容来看,新西兰的小学课程难度比我国要浅得多,特别是数学。 他们非常重视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新西兰的小学课程里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品德的养成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而是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操的时候,高年级的学生领着低年级的学生进入体育馆,结束后再送回到教室;班级新来了同学,老师会安排2个同伴,帮助熟悉学校的环境;每天中午到厨房取午餐的时间,厨房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拥挤现象,也没有人维持秩序;校园里有学生发生了争执,学生调解员(Schoo1 Mcdiator)会立刻跑过来劝解;上学、放学的高峰时间,值日学生在校门口帮助维持交通???为了能够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学校需要筹集资金。他们不是简单地让同学、家长捐款,而是和吉百利公司联合,由公司提供巧克力,学生放学后到附近去卖,挣得的钱给学校。于是,放学后,就会看到孩子们结伴而行,礼貌地敲门,尽力推销???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学校捐款,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同时也体验到服务学校的成就感。 ESOL课上发生的一件小事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ESOL课是专门为母语不是英语的孩子们开设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以适应正常学习。一次,任课教师Ms.Anlderson发给学生每人一页单词讲义,来自韩国的San做不出来,就扭头看旁边一个女生Hanumi的。Hanumi用手把讲义挡起来不给他看,Ms.Anderson看到后,轻轻地把Hanumi的手挪到一边,并示意她把讲义向San一侧推推,让他看得更清楚些。下课后,我问Ms.Anderson为什么这样做,难道不担心San以后会不肯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吗?Ms.Amderson笑着解释道:“他有困难,所以做不出来。Hanlmi应该帮助他。我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因为要在学业上争先而成为自私的人。”在她的眼中,孩子助人的品质比会做几道题目更有价值。 一次我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一件自制的手工画像,因为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做手工,因此他的作品实在是谈不上漂亮,可以说就是个丑小鸭,然而画像下面老师写的一行字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an looks at the outwardappearance,blt God looks at the hcart”(人只看到外表,可上帝看到的是内心)。 “学校德育不仅要为学生成长塑造一个理想的理念世界,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日常的道德生活。道德的成长是一种生活的经历,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丁刚语)新西兰的小学就是这样通过关注学生的日常道德生活,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年轻一代。
一个能给人带来安全和温暖的地方才会使孩子眷恋。新西兰的学校里,处处体现着民主、关爱和鼓励。学校努力建立一个积极,安全,充满关爱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功的自信。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交流,孩子不需要揣摩成人的想法,需要的是表达自己,而且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老师们用的比较多的词是”sharc”(分享)。 我的孩子刚到学校时,只能用英语说几旬日常用语,加上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和老师交流。为了能够拉近和这个中国学生的距离,他的老师学习了“你好”、“再见”等简单的汉语,并让孩子给他纠正发音。有一天,儿子高兴地告诉我他得到表扬了,因为他第一次主动问老师:“Where is my exercise-book?”(我的练习册在哪里?)。老师非常激动,并且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Great! Cong can speak English!”(太棒了,聪能说英语了!)从此后,我的孩子非常愿意和老师交流,还喜欢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教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里的孩子们也非常友爱,经常学着老师的样子鼓励别人。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因为英文程度差,我的孩子写得很慢,他的同学去交作业时经过他的身边,轻轻地拍拍他,说:”You arc a good boy.”(你是个好孩子)。 迈·凯梅·普林格尔在《儿童的需要》一书中这样总结老师行为是如何影响学生的,他说:“回顾近几年进行的50次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师的热情和温暖”。由此可见老师的热情和温暖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学校里民主关爱的氛围对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是多么重要。
新西兰的小学每个学期(每学年4个学期)都要安排l周左右韵校外实践。这样的实践通常包括攀岩、游泳、丛林探险、野外求生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前,学校会把校外实践的具体安排以及学生需要带的东西非常详细地通过每周给家长的信(Newsletter)告知家长。通过社会实践,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团结互助和勇敢的精神。 除此之外,学校还会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参观活动。当课程里出现塑料用途这个话题时,学校就安排学生去参观科勒公司在奥克兰的生产车间,了解科勒卫浴的生产过程和工序。回来时,工厂还送给每个孩子一个塑料鸭子玩具,孩子对这次活动的印象非常深,以后每次我们开车路过这家工厂时,孩子都会回忆出看到的生产流程。
新西兰小学很少有正规的闭卷笔试。他们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由教师客观描述的。学校每2周举行1次全体集会(School Assemblv),家长也可以参加,集会上主要是表彰在过去的2周立学生的优秀表现。鼓励与分享是集会的主题,还穿插歌唱、表演等。表彰范围很广,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都会受到表扬。学校放假前的集会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得到了表彰:有数学奖、电脑设计奖、诗歌创作奖、体育成就奖、音乐奖等等。即便是没有拿到个人奖的学生,也与班级一起获得了各类集体奖。 有一次和该校副校长聊天时,我无意中提到一个令国内很多英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即便老师用尽浑身解数,可班级里总有几个学生就是不喜欢英语,成绩也不理想。他笑着说:“这很正常啊,学生是不同的,为什么要他们都一样呢?学校要做的是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志趣和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成长”的意思,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的意味。今天,我们一再呼吁和强调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小学怎样才能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道德养成的摇篮?新西兰的小学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或许会引发我们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注:此文来自《外国中小学教育》,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英语教研员。 2011-10-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