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与感悟 (外一篇) 作者:老骥


 

足迹与感悟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这些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人,被赐予“50后”的美称。

一个朋友曾经总结我们这一代:成熟是艰苦岁月的历练,逆来顺受是现实生活的无奈,一往无前是责任的担当,荣辱不惊是经验的表现。

我们现在喜欢安静了,不爱热闹了。遇到不公的时候,会告诉自己,社会就是这样,似乎看破了红尘。小孩开始叫自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了。当有一天审视自己手上的老茧、脸上的皱纹,突然明白“一把年纪”的其中含义。

童年时家境贫寒,但我们的零食是绿色食品,槐花、榆钱、马齿苋、芦苇根、野菜、柳树叶等,都可以成为全家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品尝纯天然食品的醇香。那时,我们大多营养不良,赶上节粮度荒的“60年”,吃上一块肥肉都是一种享受,新衣、新鞋往往是多年的追求。

小学生活简单快乐,只有语文、算术课本,没有课外作业,更不用请老师补课。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拍洋画、集烟盒、摔元宝、弹球、跳绳、跳间、滚铁环、捉迷藏……,不天黑不回家。从小我们就是毛主席的好孩子,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学雷锋、刘文学找着做好事,处处争第一。我们童年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做革命的接班人;少年时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做一名科学家;中年时代的愿望是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争气,家有贤妻;老年时代的愿望,依然快乐,争取过好每一天。

中学时我们赶上文化大革命,没上几天课。金水桥下热泪盈眶,响应号召走向广阔天地。有的当了兵,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农民,有的当了售货员。然而,我们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望,煤油灯下、田边地头、练兵场下、高温炉边、柜台旁……,依然抱着“精神食粮”的渴望。我们之一代知识来的不易,大学证书来的更艰辛。

我们结婚时身无分文,也可以娶到老婆;带着老婆四处租房,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人被子放在一个床上,吃着窝头、啃着咸菜……,感到无限的甜蜜、温暖、幸福。等自己的孩子到了结婚年龄时,发现自己还是很穷,如果不给孩子买车、买房,儿子很有可能娶不到老婆。因为没有哪个女孩愿意跟男孩子去租房住,吃不了那个苦,更丢不起那个人。

到了中年,我们发现自己的辈分在悄悄的改变。于是开始怀念过去,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聚会、战友的联欢。也只有聚在一起时还可以找到青春的痕迹。当年,我们大部分人是社会的中坚、单位的脊梁;父母的骄傲;孩子的榜样;老婆的撒气桶。

我们凭借自己的双脚闯天下年龄过去了。现在,上有老下有小,在百忙之中,还要去医院探视病人。说不定哪天,我们也成为他人探视的主体。只有当我们抬着父母进过医院后,才懂得兄弟姐妹多是多大的优势。看看自己的独生子女,莫不为来日无援暗自担忧。因而,健康平安、佳节祝福是我们谈话的主要内容。其实,有不少同龄人已经撒手而去了。

我们的父母没有能力为后代置办家业,但他们教育了我们,如何对待“含辛如苦、甘尽孝道”。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明白“粒粒皆辛苦”含义的人群,可以从容吃下剩余的饭菜。而我们尽管没有能力,还要节俭费劲地为孩子买车置房,不论他们将来有没有养老的能力。

我们这些与共和国同走崎岖之路,步履相伴的朋友。出生于年代的动荡期,经历了社会的洗礼期,工作赶上下乡期,回城赶上改革期,结婚赶上晚婚晚育独子期,中年赶上下岗失业、重创事业期……。

苦了、累了、酸了、痛了、甜了……,都让我们赶上了。但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子孙满堂了。我们依然满足、依然快乐,满脸微笑着迎接新的一天!

                                                          2014年4月18日于灯下

 

数字阅读,人变浅薄

几天前,收到朋友寄来的《李训文集》,如获至宝。大家都知道,爱书之人是不会拒绝朋友送书的。文集共有四部分:读史杂感、咬文爵字、网络人物、小说。在阅读“读史杂感”篇章后忽然发现,自己的阅读习惯大大的改变了,失去了年轻时不看书或杂志不能入睡的旧习;没有了如饥似渴的阅读感觉;更没有逐行逐句细细品尝“黄金屋”“颜如玉”之乐趣……。

退休以前,省吃俭用购买的国内外的经典文学名著及工具书,原计划退休后充分享受与利用,也都化成了泡影,成了书架上的装饰品。目前,主要启用的是新阅读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查询与阅览。

在习惯了上网浏览、看微博、发微信、看新闻、购物、缴费、旅游、休闲、游戏、查史料、寻考证,理渊源、……在大千世界畅游后,突然发现自己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甚至是朋友的佳作。哪怕是以前甘之如饴的古典小说,如今也读不下去了。

看来,网络阅读习惯取而代之了传统阅读习惯,使人丧失了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变得愚蠢浅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播,人们已习惯于在数字化的技术之路上飞奔。它将代替启迪智慧深入阅读“破万卷”的传统。经了解现在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包括我在内)跟不上社会发展的人,仍保留着那些习惯阅读“朴素而古老片片薄纸”的一席之地。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记得以前曾有个学者指出:数字阅读会像读网页新闻那样,前几行细读,后面就竖着略读了。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阅读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了。

总结本人对新生事物迟钝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于:自从依赖于网络后,便成了“网痴宅男”,连阅读也依赖了电脑、手机。难怪眼睛一天不如一天。请朋友千万别学我,还是手捧书籍朗朗阅读、静思为好,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2014-05-18


老骥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9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