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北海岸金山游】:朱铭美术馆·筠园 作者:老例


 

台湾北海岸金山游

周日清晨,驾车沿着北海岸公路飞驰,沿线海岸蜿蜒,天蓝水碧,美景相连。事实上,北海岸公路全线均可归入“北海岸及观音山国家风景区”范围内,串联了白沙湾、富贵角灯塔、风棱石地质景观、翡翠湾、野柳地质公园、烛台双屿、狮头山等著名景区。然而,我们此行,目标很明确——位于新北市金山区的朱铭美术馆。

我们之所以选择参观朱铭美术馆,就因为中央大学校园草坪矗立着“太极拱门”等多尊朱铭的铜雕作品,很有气势。上网搜索出游目标,自然就盯上了“朱铭美术馆”。

朱铭为苗栗县通霄镇人,本名朱川泰,先后拜雕塑家李金川、杨英风为师;其早期作品以乡土为主题,如“牛”、“牧童”、“慈母像”、“玩沙的女孩”等,后来以融合了中国哲学如“太极”等的现代雕塑逐渐闻名于国际;从80年代至今,朱铭转而以描绘人间百态的“人间系列”为其主要的创作主题。

朱铭美术馆位于新北市金山区,成立于1999年9月,依山傍水,整个馆区相当开阔。据介绍,其实美术馆的建立最初是为了存放朱氏的大型作品,后来就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进行颇有创意的园区规划,完工后分置有服务中心、第一展览室、会议室、艺术表演区、艺术交流区、朱隽区、戏水区、太极广场、美术馆本馆、人间广场、慈母碑、天鹅池、艺术长廊、运动广场等诸多主题各异的场所。

这些场所多为户外展览区,我想就因为朱铭的作品多为大型雕塑,使用了石头、青铜、不锈钢、海绵及保力龙铸铜等不同的素材,矗立在整个园区各处;最大的展览区当为太极广场,气势磅礡、体态动人的巨型保力龙翻铜雕塑,均为朱铭蜚声国际的太极系列作品,遍布于开阔的太极广场。

沿着美术馆规划的参观动线,穿梭各个园区场所,既可欣赏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亦可强身健体,当然也顺便浏览沿途的山光水色。不过,对于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真有些累,尤其我等不耐走的人。

朱铭美术馆完整收藏了朱铭各个时期、阶段的创作,共约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当以立体雕塑创作为主。此外,还收藏了朱铭的老师李金川、杨英风的作品,以及朱铭的长子朱隽以“拉链系列”为主的雕刻作品。其他还有法国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英国现代雕刻家亨利摩尔、美国普普艺术家安迪沃华等国外艺术家,以及台湾的张万傅、洪瑞麟等艺术家的作品。如此安排,虽然丰富了馆内珍藏,但似乎有点儿焦点模糊之感。

离开朱铭美术馆,本想直接回家,没想到途经一岔路口,见一“筠园1km”的指示牌,反应倒是迅速——筠园?不就是邓丽君陵墓?!不假思索,方向盘一打,转上去筠园的路。

之所以称“筠园”,是采用邓丽君本名“邓丽筠”。筠园位于台湾著名的金宝山墓园区内,刚进入园区不久,就看到筠园在左前方的斜坡上。游人寥寥,筠园下方的停车场空空荡荡,随意停好车,便步上筠园。

筠园颇为宽敞,入口处就似乎是一个广场,中央安置着一大型钢琴键盘的石雕,旁边一小花园中,矗立着一座邓丽君歌唱神情的雕塑。远远就听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的熟悉歌声,走进前,歌声换为:“去年圆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看衫袖。”这是欧阳修的《生查子》词(一说为朱淑真作),邓丽君的演唱,字润腔圆,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我上文学史课必播放给学生听,还宣告邓丽君是我偶像,总引发学生一阵轰动。此刻听到,心中仍难免一阵激动。

确实如此,邓丽君是我——确切说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偶像。文革结束后不久,邓丽君的歌传进大陆,那温软曼柔的歌声对历经文革磨砺成坚硬冷涩心灵的巨大冲击,外人难以体会。在邓丽君的“靡靡之音”(革命批判语)冲击下,一切“以革命名义”建构的东西(信念,精神,主义等),颓然崩溃了。虽然当时流行着“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的说法,但大家都清楚,听老邓(邓小平)是为着现实的出路,听小邓(邓丽君)则是为着心灵的救赎。

在我记忆中,邓丽君最后一次演出,是1989年5月27日,在香港跑马地30万人参与的“民主歌声献中华”活动上,演唱了名为《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的歌。因此,尽管邓丽君终生未涉足中国大陆,已俨然为无数中国人心中不可撼动的精神偶像。

没有花束,没有香烛,我们在邓丽君墓前默立。

夕阳璀璨,群山苍莽,万籁阒寂……


老例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9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