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书的故事 作者:七分队


 

【往事如烟 】:

书的故事

这阵子老爷子身体欠佳,住在医院治疗、调养,我天天下班后赶到医院陪着老爸聊天。一日讲起当年家中藏有许多图书,在经过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后,基本上也就所剩无几了。说起此事,老人流露出深深地痛惜之情。

咱家老爷子生活习惯极好,从不吸烟、喝酒。当年的那些工资除了家用,基本上都买书了。我还清晰地记着,当年老爸的办公室里有一圈书柜,里面放满了业务书、工具书、文学书籍以及资料。运动伊始,办公室被查抄,一部分书籍被有心人拿去收藏了。随着运动的深入其余那些藏书便被运到了有关单位封存。再后来工作人员都去了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思想,单位都被取消了。

还记得一年冬天,我从东北兵团回家探亲。一日到一儿时的邻居家串门,他对我讲:“现在文化部还书啦,你还不去看看里面有没有你们家的书。”并告诉我,他已经找回了他们家的一部分书。

第二天早晨,我急忙赶到文化部的一个院子。真是暴殄天物,眼瞅着地上像座小山似地散乱地堆满了各种书籍,真令人心疼。在得到批准后,我忙不迭地在那个书堆里挑起书来。那时的人太老实了,只是找自家的书,可是怎样才能区分呢?来挑书的人越来越多。我心中暗忖:这得挑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呀,想办法多拉快跑就是了。

出院门叫了一辆那年代北京的出租车,就是那种三轮的摩托蹦蹦。当时也顾不得精挑细选了,只要是书我就往车上装,整整拉了满满两车回家,那些未及装车的书也叫别人抢光了。

回到家中仔细观看,书中的扉页上盖的大部分都是不认识的人名章,也有少许是咱家认识的朋友的人名章。不管那许多了,因为当时许多书籍都被说成是传播“封资修”思想而被打入另册的。所以在那样的特殊时期,能拥有这两车书籍可是极其珍贵的。

那时连新华书店里也没有什么书,除了马恩列斯毛的选集,再有就是浩然同志写的《艳阳天》与《金光大道》了,到了文革后期,文学书籍还稍微多了一些,但也是脱离不开当年的条条框框,看那些书时味同嚼蜡。

大约在1975年左右,从东北回到家中探亲,曾向邻居借看了几本好书。那时不知为了什么出了一些内部书籍,也许是供领导干部们批判用书,像前苏联的《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等文学书籍,看完以后,真就如同干涸的土地流入了一股清泉,沁人心扉。

老爷子聊得兴起,又与我说起了那年代一件很滑稽的事情:一天他与一位同志聊天,也说起这些书来,那位同事告诉他说:“单位某人在他被打倒之时,从他的办公室里拿走一套(十本)精装本的《泰戈尔文集》。”文革结束后,有人问某人说:“你拿的那套书还不还回去吗?”那位老兄坚定地说:“不还,我很喜欢这套精装本的《泰戈尔文集》。”生生据为己有,还如此理直气壮。不过,仔细想想也是,当年这些书如果被毁了,或是打成纸浆做成再生纸之类的,还不如让人拿走阅读、收藏、去传播文化......

那年代有关书的故事层出不穷,还记得咱家一亲戚文革期间摸入北京市公安局某处的图书馆“顺”了一些文学书籍。有一次在返回接受再教育的农村时,整个手提袋里除去很少一点生活用品,装的全是那些书。让他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当年由于囊中羞涩,只好一路蹭车,不幸被铁警拿获。任凭如何辩称:“自己是知青,是好人,只是因为没有银子,所以蹭车。”还是被无情地轰下车去,最惨的就是手提包里的书被发现并全部没收。让他心疼不已......

还记得我有一小学同窗好友,在那年代也曾为了“顺”些书,被擒获,还在拘留所里蹲了几天。

那时为什么有许多人对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呢?因为在那个被扭曲的时代里,文化生活异常贫瘠,人们只有通过阅读书籍来丰富头脑,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也只有书籍才能让人博古通今,辨别是非,进而从中汲取古圣先贤们的真知灼见来慰藉自己那被“运动”摧残得千疮百孔的心灵。

所以古人常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呵呵......这是否又有传播“学而优则仕”那些封建糟粕思想的嫌疑啦!

                                                            2012-03-22


七分队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27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