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实录】:跑火·麦收
作者:老边
|
|||||
【知青岁月实录】: 跑火 在北大荒,春季是烧荒季节。烧荒时,如果不慎未能控制住火势、点燃大草甸子中的茂密枯草,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火情。当地人称之为“跑火”。1970年,在我们到北大荒的第一个春季,就看到过多次跑火。有一次,北面、西面、南面同时多处跑火,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颇为壮观。 每年的烧荒季节,领导都格外紧张,因为即使自己不烧荒,也经常有其他连队烧荒的野火蔓延到我们的驻地周围。最南端的女生宿舍和最北端的家属宿舍距离草甸子只有数十米远。 不记得是在1970年还是1971年春季的一天,北面的草甸子跑火了。那天刮北风,火势很大,北边的家属区、马棚和学校都处在危险之中。刘宗昌连长带人去打火,被火烧伤脸部。我当时没在驻地,未参加打火。(谁参加当时的打火了?请回忆细节) 跑火时,最危险的地带是火头。已点燃的枯草被大风吹起,飘在空中,形成高数米、宽数十米的巨大火墙,随风推进,温度极高。据说,刘连长当时只是被火头燎了一下就形成烧伤;若被火头围住,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人工扑火时,只能跟在火头的后面,扑灭剩余的零星小火。即便如此,若遇到风向变化,仍有被烧伤的危险。 阻断跑火的常用方法有:在远离火头的下风处打防火道,即用镰刀割掉枯草,形成一个保护带,使得火头无法跃过;或者在下风头靠近被保护建筑的地带主动点火,由于过火距离较短,火头尚未形成,不致威胁建筑,但已经形成保护带。即便如此,火势特别大时,火头仍可能会从空中跃过数米宽的保护带。 到后来,可能是有了明确的烧荒禁令,也可能是不怎么开荒了,就没再听说严重的跑火事故。
麦收(1) 春天播种的小麦,到7月底就成熟了。麦收,包括田间作业和场院作业两部分。我在四连时没参加过场院作业。 当时的宝泉岭农场已经是经营十多年的国营农场,具有国内一流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麦收的田间作业几乎全部由机械完成。 1970年,四连只有一台前苏联CK4自走式收割机。车长是甘师傅,助手是赵排长的弟弟。自走式收割机的收割台在前面,好像是三米多宽。记得是1971年,又增加了一台全新的东风牌自走式收割机。红色机身,威风、漂亮。(车长?)助手卢殿明。照片附在下面。 四连还有一台牵引式收割机。车长是王寿昌师傅、助手是何家荣。后来又调来一台旧的160号收割机。车长是姚春发师傅,助手是卢保利。牵引式,就是需要拖拉机在前面牵引。所以收割台在右侧,4.9米宽。 两种收割机,都是边行走、边收割、边脱粒。收割台前方的刀床将小麦底部割断,转轮将割下的小麦向后拨到收割台上。收割台的滚轮或传送带将小麦送入收割机机身,两只大型滚筒将麦粒从麦穗上挤压出来。麦粒经过多重细筛与麦皮分离后,进入麦仓;麦秸经过多重粗筛后不再夹杂麦粒,从机身后部吐出。牵引式收割机后面拖着一部草车、收集麦秸,堆满后将麦秸垛卸出。收割机的左侧装有传输滚筒,用于将麦仓中的麦粒传送到旁边的汽车或拖斗上。有时为了抢时间收割,收割机边收割边卸粮,“千里马”拉着拖车接粮,场面颇为壮观。 好像是从1972年起,小麦收割加入了“割晒”的工序。割晒,就是先将灌浆结束但尚未晒干的小麦割倒,放在地里晒两天或三天,再由机械“拾穗”、脱粒。经过割晒的麦粒,质量更好、更干燥。 实施割晒,是将牵引式收割机的收割台卸下,安装在一台专用的“割晒艇”上,由拖拉机牵引。行进中,被割下的麦子从割晒艇的后部送出,铺放在麦茬地上。后面的麦穗压在前面的麦秆上,形成一个长长的金黄色队列。如果麦秆与一行一行的麦茬形成合适的角度,就会被麦茬撑住、而不使麦穗掉到地面上。 实施拾穗,是卸掉收割机的转轮和刀床,在收割台上加装专用的拾穗器。行进中,拾穗器上成排的钢丝向上翻转,挑起铺在麦茬地上的麦穗,传送到收割机中。 我们51号车是整地车、不是牵引车。1970年的气候正常,我们没能牵引收割机。1971年遇到了严重的内涝,沉重的收割机在松软的麦地里下陷很深,一台拖拉机拉不动了、需要两台车串联牵引。我们车参加了牵引。这段经历,在《麦收(2)》中记述。1972年,我们车的任务是牵引割晒艇。这段经历,在《麦收(3)》中记述。
我们4连驻地的地名叫“鲶鱼哈”。“哈”,也不知是满语还是俄语,意为水塘,可见其地势之低。每年的8月,是北大荒的雨季。如果气候正常,在麦收结束前后才开始下大雨。但1971年的雨季提前到来了。几场连续的大雨下过,低洼地被积水覆盖,高岗上也有了明水,大部分麦田被浸泡在水中。艰苦的麦收,开始了。 橡胶轮胎的自走式收割机,一下地就被陷住。收割台前置,无法牵引。所以,全连的目光,都集中在仅有的一(两?)台牵引式收割机上。收割机的钢轮被装上“木鞋”,被两台同样穿着木鞋的拖拉机牵引,在泥泞的田地里艰难地作业。穿木鞋的拖拉机如下图所示: 我们51号车担任前牵引车,两根数米长的钢丝绳拉住13(17?)号车的前牵引钩,13号车牵引收割机。起步时,前车先行、拉紧钢丝绳,后车随即起步。一定要控制好油门,太小则力量不够、太大则链轨打滑。通常,只要成功起步,就能顺利地前行。通过泥泞地段时,一定要全速前进,绝对不能停车。但即便如此,遇到过于泥泞的地段,收割机下陷过深,还是会误车。这时,我们助手的任务,就是挖开收割机钢轮下的泥土,将木板插在轮下,由拖拉机将收割机拉出。但有时拖拉机自己都陷在了泥塘中,被烂泥拖住地盘,无法前行。这时就由另一台拖拉机先将误车的拖拉机拉出,然后两台拖拉机在相对干燥的地面斜向拉动收割机,脱离险境。 最艰苦的几天里,终日周旋在泥塘中。没有雨靴,挽着裤腿。裸露的小腿被蚊虫叮咬,奇痒难忍。抠破的伤口不能愈合,长了多处脓包疮。好像由此还休息了半天或一天。经过了二十多天的奋斗,完成了大部分地块的抢收。低洼地实在进不去车了,我们也拿起镰刀,和农工排一起泡在水里割麦。 每天早晨下地时,都到水房用热水冲热裤腿,脏兮兮的套在腿上,下地干活。三十多天下来,裤腿已经成了烂布条。 九月上旬,麦收终于结束了。全连放假两天。放假的第一天,大部分人都是睡了一整天。实在太累了。
1972年的麦收是从小麦割晒开始的。我们51号车是主力机组。记得分成两班,早晨天一亮就下地(5点左右?),中午交班;晚上天黑收工(9点左右?) 小麦割晒,一人操纵拖拉机、一人操纵收割台。我是助手,主要任务是操纵收割台。坐在割晒艇上,面向收割台、左侧是前进方向,手握舵轮。舵轮很像轮船的舵轮,两手分握两只手柄,控制收割台前面刀床的高度。收割台的动力来自拖拉机的传动轴,由拖拉机驾驶员控制。 相对于大犁、圆盘耙、重耙等农机具,割晒艇是很轻的负荷。拖拉机在直行时经常挂上5档、跑到最高速度。这时操纵舵轮还是很紧张的。若刀床过高,则导致麦茬过高、相对较软,不足以支撑平铺在上面的麦铺子;若刀床过低,则导致麦茬过短,麦铺子的麦穗容易接触地面、影响晾晒效果。若不小心使刀床啃到地面,轻则打坏刀床、重则导致收割台翻车。通常,平整的地面没有大问题,保持平稳即可。遇到前进方向的坡度,则在下坡时压住刀床、上坡时抬起刀床。但若遇到与前进方向垂直的坡度,就要看住刀床最接近地面的一端,使其不致贴地。记得割晒艇上还有一根信号绳。紧急情况下拉动信号绳,提醒驾驶员减速或停车。 在割晒时开拖拉机,在所有拖拉机作业中是最爽的。油门拉到最大,保持住位置和方向,拖拉机发出的吼声都充满了收获者的愉悦。 正在收割的麦田,也是北大荒最美的景色之一。碧蓝的天空,金色的大地。红色的拖拉机在原野上奔驰,转轮在麦浪中翻滚,割晒艇吐出长长的麦铺。机车过后,在黄色的麦茬之间,可以看到嫩绿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坐在割晒艇上放眼望去,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麦田,背后是碧绿与金黄相间的条状大地毯。在这美丽的大地毯上,整齐地铺着一行一行的麦铺子,麦穗在风中微微晃动,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我爱北大荒的田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