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偶感【2008】 作者:吴晓


 

读报偶感【2008】

(1)

我是内蒙人(典出自邢奇名句“一受草原养育恩,知青便是内蒙人”),平时阅读报刊便非常留意家乡的消息。

2008年元月3日看当日《北京日报》,第13版文娱新闻版刊登了一则关于“五彩呼伦贝尔”童声合唱团再次进京的消息。消息第3段说,“五彩呼伦贝尔”“是我国第一支由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布里亚特、巴尔虎5个少数民族及部落孩子组成的合唱团”。话说得有些含糊。起码应该把文中的民族和部落分分清楚,不然总觉得是说了“5个少数民族”,这就有问题。究其实,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务院明确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而布里亚特、巴尔虎分别是蒙古族的分支或部落(我这样表述不知是否准确),就像锡林郭勒盟的乌珠穆沁、苏尼特、阿巴嘎一样。还没见过在文章中民族、部落混着说的。把民族的分支或部落与民族混为一谈的笑话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也出现过。像彝族撒尼人的传奇叙事长诗《阿诗玛》,就多次被说成是“撒尼族”的。


(2)

2008年3月3日,还是那张《北京日报》,还是第13版,头条是《〈周恩来在重庆〉前晚开播》。这是一条假新闻。因为这部电视剧未按原计划在“前晚”(3月1日晚)开播,而是在3月3日晚才开播的。记者似乎不看电视,却来指导读者观看电视节目。不知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稿件,而是误导读者。真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怕呀!报纸上这样地误导读者绝非仅有,大多出现在电视节目预告里,在新闻报道中还不多见。往往是每逢电视台调整一下节目内容,不只一家报纸仍按原计划刊登预告误导一次(时髦一点说是忽悠一次)读者,而且一忽悠就是好几天。还没见哪家报纸主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告(也许我孤陋寡闻)。似乎这些相关编辑们都不看电视,或者看,知道情况变了也不改。有意见?找电视台去!刊登电视节目预告,本来是为了方便百姓,却时不常地给百姓添乱,就不怕败坏报纸的声誉?


(3)

2008年3月11日北京日报14、15两版登了一篇长篇纪事《筑坝50年——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始末》。文章写得很好。但引言中的一些字句让我糊涂:“在‘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的峥嵘岁月里……也正是那段峥嵘岁月……”那段时期算是峥嵘岁月吗?


(4)

2008年4月4日《作家文摘》头版吴明瑜口述文章《为邓小平起草全国科学大会讲话稿始末》,文中有一段话,看起来非常提气,转抄如下:

1975年底,“四人帮”精心策划北京科学界的批邓大会,首先从批科学院《汇报提纲》开始,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邓小平“复辟”的先锋,胡耀邦是主要批判对象。批判大会是在首都体育馆开的,“四人帮”为了壮声势,搞了万人大会。胡耀邦当时因病住院,由李昌到会接受批判。当主持人宣布揭批邓小平的右倾翻案风大会开始后,不知台下谁给递了个条子,说大家都不认识这次会议的批判对象胡耀邦、李昌。会议主持人也没多想,就说,“李昌你站起来,下去走一圈,让大家看一看”。本来是要揪出来示众的,但李昌一站起来,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昌绕场一周,一路走下去,走到哪里,哪里就热烈鼓掌!

当时场内安排了一百多位记者和摄影录像的人员,新闻制片厂等单位都来了人,这都是姚文元布置好的。预定《人民日报》第二天的头版留半个版面,报道这次会议,结果一开始就碰到了这么“煞风景”的事。批判会开始后,会场上的人就往外跑,万人会场,最后稀稀拉拉。拍电视的走到哪里,大家都用手来挡,所以电视片也拍不下来。“批判会”开得一塌糊涂,这是“文革”以来前所未有的。人心所向,那时已看得很清楚了。


(5)

2008年4月28日北京日报副刊上有一篇周泽雄的文章《稻草人战术》,其中有两段挺有意思,抄在下面:

前不久,若干政协委员联名倡议设立“国家阅读节”,为加强说服力,倡议者还以犹太民族热爱读书为例,试图说明“国家阅读节”的设立,将有助于国人养成犹太人的阅读习惯。我在小文《掂量一下“国家阅读节”》里提了些异议,我说:“犹太人热爱读书,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共识,并非借助政府引导。一个民族是否热爱阅读,需要一套有系统、有渊源的文化传统在背后支撑。在该传统里,知识及智慧具有自足性,与铜臭或官场全无瓜葛。一个满脑子想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读书人,天然在这种传统之外;一个满脑子惦记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儒生,即使学富五车,也不配与犹太人心目中的阅读相提并论。”我这段话是否高明自当别论,但意思还是明白的,不会有多少致歧空间。谁知杂文家韩石山先生不以为然,在引用之后,断然呵斥道“这话也太离谱了。读书成名总比作恶成名好吧?货与帝王家总比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好吧?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子,他不走这条路,你让他去‘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吗?”

我不知道韩石山先生依据什么太空逻辑,为我推导出了这些歹意。他的稻草人战术似乎是这样玩的,假如有家长指导孩子不要整天玩游戏,依韩家套路,就会被如此棒喝:“这话也太离谱了。孩子玩游戏总比强奸、偷盗好吧?”假如有教师希望初中生不要早恋呢?韩家套路是这样的:“这话也太离谱了,孩子初中谈恋爱总比孩子初中就谋杀老师好吧?”——依这套拳脚路数,我不知道世上还有什么观点,可以免遭韩先生“这话也太离谱了”的训斥。诚然,招法相当幼稚,但是,我能说里面没点“左道”邪气吗?看来,韩先生说理的激情远远高于说理的能力,以致若非把别人的观点歪曲到荒谬绝伦之境,他将不复有批评之勇。稍微有点难度的活计,他既吃不了,也兜不走。


(6)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北川中学日记》一文说:“北川中学的硬件设施,在绵阳的中学里要算最差的……好多房子是1960年代修的,早给判定了危房。”近几年北川中学才得到县政府加大投入,为学校新建了教学楼、食堂和宿舍。可地震过后,那几幢“危房”却没有坍塌,“初一有4个班在那里上课,没有一个学生死亡。”垮塌的教学楼之一,是1992—1997年花了5年修的。5层高的楼,垮塌之后变成一堆3米高的废墟。楼房的残骸“砖块是散的,上边很少粘着水泥;柱子碎裂了不成块,而是粉末。”另一幢垮塌教学楼建于2002—2003年。这幢5层楼房的一二层几乎消失在地面上,上面3层整体落下,几乎没有受损,楼下几个班损失惨重。如此看来,垮塌的教学楼不都是豆腐渣工程吗?这些黑心的建筑商和腐败的官员们!不查处他们,对得起死去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吗?该报同日刊登“震区读者来信”说,都江堰的私立玉垒中学是该市所有学校唯一一个师生无一伤亡的。地震后教学楼楼梯上也有小小的裂缝,有些瓷砖掉了,但主体没事。看来地震造成的损失大小,与人为的因素有极大的关系。


(7)

爱看《作家文摘》,又在这张报纸上找到了毛病。2008年12月9日的第4版左下角,有一篇从第16版上转过来的文章,头一行说“1994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文章摘自田海蓝著《欧阳山评传》。这位田某人真敢编,下笔时好像在梦里。自从1982年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党内就不设主席、副主席了,文章作者不知道,但富于想象,《作家文摘》的编者也不知道吗?

与这篇文章上面的一条直线分割,是一篇介绍孔子世家命运沉浮的文章。文章第四段说“早在1948年3月,孔德成就在蒋介石的授意下赴美国游学,并向华人传播儒家文化。在1949年渡江作战前夕,孔德成……”谁渡江作战?向谁作战?没点历史知识的人恐怕搞不懂,还以为这渡江作战与孔德成有什么瓜葛呢。文章为什么不能说得清楚一点呢?


(8)

2008年12月30日的北京日报第13版刊登了一张图片,说明全文是:“图为奥运冠军杜丽昨天作为运动员代表给参加竞聘的教练投票。由于最近传出与奥运冠军庞伟的绯闻,杜丽右手戴的戒指引起大家的注意。”由此发出两点儿感想:一,说明中表述的到底算不算绯闻?二,图片的作者和该版的编辑乐于传播绯闻;并且,借助中共北京市委的机关报传播绯闻在他们已是小菜一碟。


(9)

关于“天安门事件”平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是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消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那么,北京市委的决定又是如何做出的,我们不得而知。2008年12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一篇《惊雷无声》,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于光远对“11月14日中央政治局批准北京市委宣布”的说法很是怀疑,他认为政治局并没有明确表态支持,甚至尚未进行过讨论。

事实究竟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时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林乎加了。林乎加今年92岁。1978年10月,正是中国大变革的前夕,他从天津调到了北京。

林乎加对平反一事的印象很深。他说,北京市委的决定比登报还要早。当时市委管工业的叶林同志到工厂去调研,工人们强烈要求为“四五运动”平反。叶林回来一请示,市委讨论就通过了,叶林便代表市委宣布为工业系统的同志平反。当时的市委书记吴德也表示同意,只不过不敢担责任没让登报。

在北京日报见报之前,林乎加曾经打电话给华国锋请示“是否可以见报”。据林乎加的回忆,华国锋当时什么话也没有说。“你不说话,我就当你批准了嘛!”林乎加回忆说。

由此看来,华国锋、吴德是支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


吴晓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88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