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忧伤的圣城——耶路撒冷 作者:木头


 

美丽、忧伤的圣城——耶路撒冷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

                                                          --利纳·莫,基督教作家

     

这几乎是一篇令人无从置喙、无从下笔的游记。

不仅仅是由于人文背景的差异、文化底蕴的欠缺、宗教知识的匮乏;不仅仅是因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以色列之行让你无法深入的体会这里所充盈着和承载着的信仰和苦难;而是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圣城被赋予了种种深刻的内涵——历史的、民族的、宗教的。当你走进耶路撒冷,基督教堂的钟声、清真寺宣礼塔上阿訇的召唤声、犹太教徒的祈祷声在耳边此起彼伏,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真主安拉同在这里接受全世界几十亿教徒顶礼膜拜,那一刻,你才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座饱经劫难的城市是如此的牵动世人的心弦。


这是一座承载着不同宗教的城市。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

犹太教说,这是上帝赐给他们的土地,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城内锡安山上有他们第二圣殿残留的西墙基上修起的哭墙;基督教说,这是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有耶稣背负十字架行走的苦路和圣墓,是无可替代的圣地;伊斯兰教说,这是先知穆罕默德夜游登宵聆听真主安拉祝福和启示的圣城,有穆斯林的尊贵圣所和圆顶清真寺。


这是一座充盈着不同信仰的城市。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象她那样,被倾注了如许多的信仰。

耶路撒冷是是犹太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的摇篮。不同宗教的诸神在这里聚集,不同的文明在这里的撞击、融汇,从“哭墙”、“圆顶石殿”、“圣墓教堂”,到“耶稣苦路十二处”,……拆不断、离不开、扯不清。

耶路撒冷让你时刻都能感受到生活中浓郁的宗教气息。抵达耶路撒冷的当日是星期五,值逢犹太教的安息日。悠长的羊角号声回荡在耶路撒冷上空,提醒人们安息日到了,路上几乎没有了行人,好像整个国家、整个城市都慢慢的安静下来。导游告知我们:安息日是犹太教重要的日子,从星期五的下午日落之前一直持续到星期六日落以后。在安息日里,犹太教教徒不能从事任何劳作,包括开车、做饭、玩乐、开关电器以及按电梯按钮。于是,酒店供正统犹太教徒使用的安息日电梯被设置成每一层,自动关闭,自动打开:不紧不慢地一层一层的上、一层一层的下、一层一层的停。

漫步耶路撒冷,不时可见戴着头巾、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穆斯林妇女。

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信徒,背负十字架,沿着耶稣苦路,虔诚的高唱着:“基督,记得我”,在充满悲情的气氛中向古巷的深处走去。

在哭墙下,犹太教徒们在祈祷、吟颂,他们如此专注忘我,甚至忽略了驻足观看的游人。我们在哭墙的入口领取了kippa(男性犹太教徒头上戴的白色小圆帽,表示对上帝的敬畏),融入了祈祷的队伍。哭墙的缝隙里,插满了写有心愿纸条,据说这样上帝能知道。

维持着十六世纪东欧人打扮的哈西德派的犹太教徒,头顶黑帽,穿着传统的黑礼服,鬓角螺旋地垂着两柱头发。据说他们拒绝所有现代化的产物,他们不搭汽车,甚至不使用电灯;男人不出外打工,而是潜心研读圣经,认为那才是通往智慧与救赎的道路。

作为没有太多宗教意义的到访者,我们毫无顾忌地行走在没有宗教约束的路径上:从一个宗教的圣地到另一个宗教的圣地。耳边,虔诚的祈祷声中夹杂着呼啸的警笛;眼前,不时闪现佩枪的商店保安,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士兵。这就是现实中的耶路撒冷。


这里曾经血流成河,这里依然战云笼罩。

耶路撒冷被千丝万缕的宗教情结所缠绕。几千年来,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宗教为了获得对这座古城的拥有,一次又一次残酷地征战、厮杀,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战乱中它先后18次被夷为平地。

公元132年,罗马皇帝为了彻底清除犹太圣殿的痕迹,灭绝任何怀念种子,曾经按罗马人古老的习俗,把犹太人建造的第二圣殿用“一对公牛犁为平地”。为了反抗罗马帝国,犹太人举行了3次起义,100多万人被杀害,几十万人被掳为奴,其余绝大多数人则被逐出巴勒斯坦。从此,犹太人被无情的驱逐、杀戮、奴役,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迁徙,受尽屈辱和迫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期间,德国希特勒政权灭绝人性地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制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种族灭绝惨剧。

历史在这里沉淀了太多的敌视和仇恨,留下了太多的哀怨和纷争,凝结了太多的祈祷、鲜血、眼泪和期盼,纠结着历史、信仰、现实乃至永恒。无休止的征战纷争让它受尽折磨,伤痕累累,延续至今,这出历史悲剧还没有降下帷幕。

1947年联大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城为“联合国管理下的国际城市”。其后,以色列通过多次阿以战争,相继占领了以犹太人为主体的西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耶路撒冷,继而宣布它是以色列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此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几乎常年处于交火状态,但没有引发大规模冲突。

如今,巴以之间似乎又燃起了战火,媒体上也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以色列连续5天空袭巴勒斯坦以巴地面战争在即》,《以色列打开"地狱之门"》,《耶路撒冷42年来首遭火箭弹袭击》,《以色列连续5天空袭巴勒斯坦以巴地面战争在即》,《大兵压境以色列欲打地面战》,《中东局势升级或爆发全面战争》,……此次以色列大规模进攻加沙地带,俨然有挑起第六次中东战争之势。

耶路撒冷是横亘在“和平”与“战争”间的一座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山。


这里充满魔力与悲剧,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

交织着爱和恨的耶路撒冷,充满魔力与悲剧。

2012年11月27日,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被开棺验尸。英国媒体称“中东历史上最复杂的一项考古正在进行。”埃及《晨报》称,8年来围绕阿拉法特死因的争论,在这一天让“几乎所有阿拉伯人屏住呼吸”。埃及《消息报》称,危险的潘多拉魔盒即将打开。

2012年11月29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给予巴勒斯坦以联合国观察员国的地位,此举将巴勒斯坦目前在联合国享有的“观察员实体”地位,提升至“观察员国地位”,意味着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间接”承认,无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

在同属闪米特语系的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意即“和平之城”。

“耶路撒冷本意是和平的城市,但这个和平的城市却变成为战争的城市。当年耶稣诞生之日,天使们曾唱道‘荣誉归于天上的真主,愿天下和平,人民幸福。’但是在那之后,耶路撒冷却升起了子弹声、炸弹声、火箭弹声、导弹声……我不知道以色列人为何看不到和平对它有利,而不只是对阿拉伯人有利。”(基督教科普特正教大教主艾勒安巴·穆萨)

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能如耶路撒冷般令人沉思,……

  

这是在约旦马德巴教堂中拜占庭以及伍麦叶时期的马赛克作品,包括有名的6世纪的耶路撒冷和圣地的马赛克地图。

   

哭墙,伊斯兰圣殿西墙的一段。犹太人认定它是所罗门圣殿的残墙(公元前二三百年建造的第二圣殿的西墙)。第二圣殿建成后屡遭破坏,最后一次是在公元132年,罗马人按照罗马习俗,把耶路撒冷用“一对公牛犁为平地”,只留下这一堵用长方形巨石垒成的西墙。各地犹太人亦常来此哭泣哀祷,以缅怀先人,寄托故国之思,故叫“哭墙”。

在哭墙祈祷,把写有心愿纸条插到哭墙缝隙里,据说这样上帝能知道。在犹太人心目中,长约50米、高19米的“哭墙”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苦路,这是耶稣被罗马人逮捕之后,背着十字架走向牺牲和复活的路。沿途共分14站,共500米。耶稣受苦的壁画及躺过的石头,都被信徒视为圣物。《圣经》中提及的人名、事件和地方,在耶城几乎都有相应的印记可寻。在苦路上,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扛着十字架在苦路行进场景。

在苦路Ⅴ站,耶稣要摔倒时不得不用手撑住墙,后来的朝圣者都要亲手触摸耶稣跌倒时扶过的墙壁,竟摸出了深深的凹痕。

   

耶稣圣墓教堂。又称“复活大教堂”,耶稣就是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上死去、而后埋葬于此及最终复活升天的地方,因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之一。该教堂最早建于公元326年,是按照君士坦丁大帝母亲海伦娜的命令修建的,后经战乱,数度被毁、重建,目前的教堂是1149年十字军修建的,由许多小教堂组成,分属不同教派。

耶稣被害前,沿着苦伤道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艰难地走向刑场的,遇害后遗体被放入圣墓教堂的墓穴中。但3天后,耶稣复活了。安息日结束后,玛利亚发现墓石被人动过了,彼得他们赶到墓地后只看见卷遗体的布,但遗体却不见了。

“涂油礼石”。据说耶稣死后被放置在这块石头上清洗身体。教徒们在这里跪拜、亲吻,将玫瑰露洒在石头上,然后再用海绵收集石上的“圣露”,将其挤进小瓶带回家。

虔诚的祈祷者。在闪闪的烛光前,他们抚摸着、亲吻着、忏悔着,满怀感激地面对着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一刻。


更多精彩图片欣赏请移步作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f190601019yye.html


木头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5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