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记】:古老的情歌
作者:林子
|
|||||
【天气日记】:古老的情歌 葫芦丝·《芦笙恋歌》·游方 上午有明亮的阳光。 还有好看的蓝天、白云。 午后,阳光弱了。 暮色一起,也觉阴沉了。 有人在吹葫芦丝。 暮霭中,音乐格外婉转缠绵。 是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 这老电影和这插曲,都是从小就喜欢了。 那时还小,也不懂音乐。只觉得好听。还喜欢那里面演女主角的演员。甚至记得她的名字叫宋雪娟。是一种温婉的秀气。对电影中男女主角坐在秋千上唱情歌的场景,印象尤为深刻。 回想起来,文革前有一批文学作品,包括电影,是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很吸引人。我们那里是纯汉族地区,见不到少数民族。直到了下乡后去修三线铁路,有机会接触一些少数民族的人群。很奇怪,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热情活泼、能歌善舞,他们的面容举止甚至显得呆板迟钝,他们的服装也是灰暗沉闷,没有了任何漂亮饰物,他们看外人的眼光冷漠隔阂,隐隐透着敌意。想问问他们有没有看过电影《芦笙恋歌》,会不会唱里面的插曲,终是没问。 后来,懂得多一点少数民族的知识了,却有了疑惑。电影《芦笙恋歌》说的是拉祜族的故事,那吹奏的应该是葫芦丝吧?而芦笙,却是苗族的乐器。 知道苗族最集中的贵州地区,有非常盛大的“芦笙节”。逢此节日,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芦笙节不但是庆丰年祝福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择偶的节日,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并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这种活动,称之为“游方”。 还知道这个民族的历史有许多神秘的色彩,如神奇诡异的苗医和巫术,也如那些原始森严的规范与仪式。而芦笙,不仅用在欢庆节日与爱情活动,更是族群一切重大集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读过民国年间一篇调查文章,当时的苗人寨子里,决定任何一项重大事情,都要召开全族成年男子参加的民众大会。开会时,台侧两长排芦笙扬声长鸣,全场默言肃立,表示了一种绝对的虔诚与服从。这种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民众大会,在苗语中叫“埋埃”。 ——2010年10月6日
宁蒗彝族·大凉山小凉山·情歌 风软软的。 东南方向而来。 女儿说,阳光底下热烘烘的。 屋里头,却是温吞吞的,似热又凉。 这深秋气候,怎么越来越像了暮春? 女儿疑惑,不是冬天了吗? 南方的冬天还没到。 在一叫“玩家微微”的博客里,读到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在云南西北部金沙江畔、横断山脉中段,川、滇交界处的山涧深处有一个叫做宁蒗(读音:lang)的美丽地方,有一支从大凉山迁徙而来的彝族人居住在那儿。 甚为惊喜。紧着再查了网上的资料。这个地方是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著名的泸沽湖也在这里。 前些日子的“天气日记”里,曾写到多年前看过一个资料,说是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四川境内一支少数民族的部族,突然一夜之间举族迁徙,徒步走长长的路程,到了云南境内的一个荒僻地方重新安家落户。后来经查访,说这是他们祖先留下的神秘预言,必须要在那个时间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才能避免将要降临的大灾难。([天气日记]2010年10月30日:《凶兆》/预言/方舟、葫芦与迁徙) 很遗憾,当年看到的资料过于简单,也想不起出自何处。不知那支从大凉山迁徙出来的彝族人,是否就是定居到了宁蒗这个美丽的地方。 资料提到宁蒗的彝族人,仍然保存着非常古老的“毕摩文化”:传说、彝文经书及祭祀仪式等。相传洪水泛滥时,天神派了三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于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时,把经书浸湿了。毕摩下到凡世后,便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晒,飞来的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粘在青树枝上又撕坏了一些书页,故而彝文经书不全了。现在毕摩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之不足。 当年部族的大迁徙,倘若是来自祖先预言所昭示,大概就是从此经书而出了。 “玩家微微”的游记里,还搜集了宁蒗彝族人几首美丽的情歌。有的曾在网上看过,是非常的喜欢,也移在这里了: "情妹妹,情妹妹,满山金菊你最美,你象明月当空照,我象星星紧相随,阿妹,阿妹玛达咪!" "情哥哥,情哥哥,人心更比金子贵,只要情意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阿哥,阿哥,玛达咪!" "阿哥哟,阿哥哟,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慌慌地走。火塘是这样的温暖,玛达咪!我是这样的温柔,玛达咪!人世茫茫难相爱,相爱就该到永久!阿哥,阿哥,你离开阿妹走他乡,留给阿妹满心愁,玛达咪!" ——2010年11月20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