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京城访李昭
作者:凡平
|
|||||
一个普普通通人老人,在紧靠着中南海的四合院里过着极其平静的晚年生活,她就是胡耀邦夫人——李昭。这些年来,人们并没有忘记这座幽深的小院,一年四季鲜花不绝,是崇敬,也是怀念,更是对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真情写照. 平静地安度晚年已是她最大的心愿,这些年来她谢绝大小媒体的采访,但这一次竟然破例,让我轻轻地走进了这座久已仰慕的小院。 十月金秋,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怀旧的时节。此刻,当我又一次来到久违的北京采访和组稿时,禁不住想去拜访一个我所敬重的老人,她就是胡耀邦夫人——李昭。 院门打开了,年轻的警卫员听说我要拜访李昭,立刻进院通报,不一会儿就出来领我走进小院丛深。院子很大,也打扫得十分干净,平心而论,这种北京独有的四合院,我还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庭院深深通曲径,我步入这里分明有这种感觉。这里是清一色的平房,走进屋里的走廊内铺着绿色的地毯,墙是奶白色的,拐了两个弯,我来到了一间约30平方米的会客室,我敬仰的胡耀邦夫人李昭正在这里等候我的拜访。李昭老人远比我想象中来得年轻,虽然她头发已花白,但是精神矍铄。会客室里的摆设很普通,一排大书橱,几对大沙发,惟独与众不同的是这屋里到处是飘香四溢的各种鲜花和花篮,茶几上雪白的蝴蝶花,很美,是农历8月15日友人送来的,花虽然有些谢了,但芳香照样袭人,令人遐想。在挂着耀邦像的墙下一角更是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篮,很显然。这些花篮都是人们送给胡耀邦的。胡耀邦逝世十多年了,可人们仍然没有忘记他,仍在深深地怀念着他,这屋里族拥着的一个个花篮便是生动的写照。 我能理解一个老人的激动一怀念之情,因为,共青这两字已经与胡耀邦的名字融为一体,见报怀人,48年的夫妻恩爱她怎能不触景生情呢?她坦言相告,这十多年来最高兴的是人们还记得胡耀邦,过年过节总有人来探望她,以表对胡耀邦的敬意和怀念。以致这些年来,家里一年四季送来的鲜花和花篮也不间断。这些来,大小媒体也来过不少,都要诚意地采访她或约请她写些文章,可都被她一一谢绝推掉。这次我是破例的,虽说不愿约请写文章,但允许我登门拜访,原因还是共青城,是因为写了《共青城之恋》,人总是恋旧的,更何况共青城又是耀邦最后的归宿地,所以,她破这个例了。这些年,她已习惯于平静,过普通人生活,可在这金秋十月,我又一次打破了她宁静的生活。 她待人热情而真诚,虽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却也关心着改革开放这年来的巨变,更关注着上海的每一个进步。 因为我曾经采写过江西的共青城,心中也一直想着这个问题,胡耀邦的骨灰为何安葬在共青城? 面对李昭我真不想提这个伤心的话题,可忍不住贸然插一句:“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在江西共青城,是不是如有些新闻媒体上讲的,是耀邦同志的遗愿?” 原来,耀邦同志逝世不久,李昭便向中 共 中 央有关领导提出要求:耀邦同志的骨灰安葬在他生前寄于热切希望的共青城,其理由有三: 胡耀帮长眠在共青城已近10个春秋,李昭想忘也忘不掉。她毕竟与耀邦共同恩爱地生活了48年呀!因此她十分关心共青的变化,她更关心的是那些当年的老知青,她说这些知青,坚持到今天不容易。当她听说上海也有不少当年的知青,现在正面临着下岗和再就业的困境时,她说,你也是知青,应该多写写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知青们,他们走过这段路真不容易呀!为此对下岗的知青要更多一份关爱,因为毕竟这些知青对祖国建设曾作过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位老人似乎对知青有一种难以诉说的情感,也似乎很了解他们。 说到此,李昭不由又一次拿起《共青城之恋》翻阅起来,她似乎要从这里寻找到当年耀邦的身影…… 这些年,李昭虽然身住北京四合院,但也十分关心着上海的建设和发展,浦东开放是一个最亮的窗口,听说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她深深为之高兴,因为现在她年纪大了,独自出门行动有些不便,不然的话,她还真想去上海浦东看看,登上东方明珠远眺浦东浦西的两岸美景。 从共青城到北京的四合院,我似乎是在穿越瞬间的历史,惟有穿越,惟有走近才会被历史和现实的真情深深感动。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我,她在深深地祝福上海这座城市,希望明天变得更美更好…… 交谈之中,我才知道,这几年她视力已明显下降,右眼视力已接近看不见的程度,因此每天也极少看报,主要是靠听广播和看电视而知天下事,即使戴上老花镜看报,也只能看看几个标题大字。虽说李昭视力不好,走路行动有些迟缓,不过牙还不错,还不时能嗑嗑瓜子哩!茶几上摆着几盆瓜子,可能就是李昭在休闲时或招待客人时品用的。 从共青城到北京的四合院,我似乎是在穿越瞬间的历史,惟有穿越,惟有走近才会被历史的和现实的真情深深感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