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时读过的一本书 作者:孙尔台


 

回忆童年时读过的一本书

鲁敏访德归来,在《南京作家》上发表了一篇随笔,介绍了德国人的一次读书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新颖,走进家庭,在轻松愉悦之中表达着对文学的虔诚和热爱,其中还会有一些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细节。鲁敏作为中国作家参加了这次活动,就属于这种意外,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虽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鲁敏听不懂他们所谈的内容,思想上会有点走神,但她认为那种柔和起伏的陌生语言冲击耳膜的感觉很好,对环境和氛围的感觉也很好,并通过一段意象性的描写把情绪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让人读了以后心里有一种涌动的力量。这是鲁敏语言特有的张力,也是我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我感兴趣的另一个方面是我自己误读出来的一个话题。因为鲁敏的书面语言和她的口头表达风格相似,简约、跳跃,如同她的语速,节奏快得往往会让人猝不及防。所以我这次就猝不及防地把文章中“读一本关于童年回忆的书”误读成为“回忆童年时读过的一本书”。当然,这种误读本来是无关紧要的,反正那天的活动就是在读一本书,一本被鲁敏翻译为《时间秤》的书,具体的内容鲁敏自己也没听懂。但由于误读,我的思路实际上已经发生了跳跃,跳跃到了“回忆童年时读过的一本书”上来。

一想到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三四岁时曾经读过的《幼学琼林》,这是一本很好的幼儿启蒙课本,我至今还记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几句话。但由于那时候年龄太小,并不能真正理解,后来就渐渐地淡忘了。直到80年代,当我再看到这本书时,才惊讶地发现,这种对宇宙形成的描述竟与大爆炸的理论基本相似,所以它的意义应该和毛泽东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导致粒子学说的产生一样伟大。

另一本书是我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读过的一篇小说,叫《小加的经历》,作者是草明。这是我能够真正读懂的一本书(前面的《幼学琼林》只是机械的记忆,称不上是阅读),也是我读的第一本文学著作。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小加的女孩,父母参加革命后把她留给了爷爷奶奶。起初家里和“那边”还有点联系,后来就断了音信,一家人只能靠爷爷在邮局门口为人写信挣点钱糊口。后来他们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爷爷被抓,家里的生计也断了,奶奶在贫病交加中含恨而去。小加成了孤儿,被送到了教会办的孤儿院。在那里又受到神父的虐待,被关在黑暗的地下室里。当她在医院里苏醒过来时,这座城市已经解放了,小加也终于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在解放区的学校里,小加又与几个调皮的干部子弟发生过冲突,大家不打不相识,最后都成了好朋友。

故事虽然结局比较圆满,但一些骨肉分离的悲剧场面写得很感人,给我的印象很深。比如奶奶临死前祖孙俩的难分难舍:比如爷爷后来曾经去孤儿院找过她,却被人当作疯子赶走了。小加追到门前拼命地喊啊,可是爷爷的耳朵已经聋了,怎么也听不见。每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眼中的泪花就会弥漫开来。

为了叙述好这个尘封在心底已经有50多年的故事,我随即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可惜没找到原文,只找到一些作者的相关资料。让我吃惊的是,草明并不是普通的儿童文学作家,而是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老人。她18岁就从事文学创作,曾经是左联小说研究组成员和延安时期的中央文艺研究院研究员。解放后担任过东北文协副主席和东三省作协副主席,还担任过鞍山炼钢厂和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党委副书记。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来在中国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工作。她一生以写工人为主,作品曾被翻成了十几国文字。2002年去世,享年89岁。2009年,国家曾经出版过一本厚厚的《草明研究资料》,以纪念她的功绩。

《小加的经历》出版于1957年,如此算来,我应该算是这本书最早的,也是最忠实的读者之一。虽然只是一个中篇,但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容量已经够大了,就如同是读了一本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百科全书,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生与死、爱与恨、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道理。

回忆起童年时读过的一篇小说,了解到一位可敬的革命作家,并有感而发地写了这篇文章,这就是我读了鲁敏文章后的一个意外收获。虽然有点走题,但我还是要说,“回忆童年时读过的一本书”其实真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建议大家都不妨好好地去想一想,说不定就会想起更多的有意义的故事。

                                                                  2010-09-11


孙尔台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36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