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绿卡”的感慨 作者:网中人


 

面对“绿卡”的感慨

今年的9-17,收到单位里发来的电子邮件,告诉我退休手续已经办完。9-21,老伴去我单位,带回了一本“绿卡”——上海市职工退休证及领取养老金的银行卡,至此,谈论了将近两个月的退休事宜终于尘埃落定。

拿过那本绿色的小册子,不由得想起,最近一二十年来经手过不少相似大小、类似厚薄、颜色各异的小册子,大多数是各类证书,经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资质,成为继续拼搏职场的“护身符”,留下了自己艰辛奋斗的轨迹。虽然也曾经有幸因公跨出国门,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可惜那样的小册子被无情收回,徒留几丝回忆。当然,真正的意义与内涵绝不在于那些小册子本身。

看着那本绿色的小册子,忽然感到这是一生中最后一本小册子了,心头不免又一次浮起失落、寂寞、无可奈何……。不过,我也很快醒悟过来,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人生新阶段正式开始。或者说,是一种辞旧迎新,更新换代,不是有人说这是人生的“第二春”吗!确实,从职场拼搏中解脱出来,真是一种解脱,一种解放,一种自由,何乐而不为呢!

打开那本绿色的小册子,跃入眼帘的第一个数字是“出生年月1952年8月”,这个数据曾经无数次在各种各样的表格里填写过。当年爸爸妈妈把我制造出来真的太准确太及时,如果晚二十多天,我就是九月出世,那么我就得“输在起点”了,因为哪怕是只差一天也会使上小学“耽误”整整一年。我还要感激爷爷爸爸妈妈,在我六周岁那一年,他们没有一味追求名气,而是抓住“民办小学”可以招收六周岁儿童入学的机会,当机立断,让我入学念书。殊不知这一决策,为我二十年后夺回蹉跎岁月的损失打下了重要基础。大革文化命之前我读到初中二年级,整个中学教育接受了三分之一,但要比读到初一要强得多了,在1977高考中得以重回校园求学。从小学到大学二十多年并不连续,但连续的是我的“小”,在班级里始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记得那个岁月里,“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常常在我耳边回响,也许这就是促使我不甘落后的因素之一。

细阅那本绿色的小册子,最为“触心境”的是“工作年限44年”,因为我的“出生年月”是1952年8月,“参加工作时间”则定格在1968年11月。换言之,我从16周岁就开始工作了。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对于童工的规定与限制,只记得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高叫“紧跟伟大领袖干一辈子革命”,狂呼“做一颗螺丝钉、做一头老黄牛”。正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我“自愿”成为一个“人民公社社员”,从现代都市人“返祖”为原始农耕者。但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低微“工分”所代表的工作年限(工龄)竟然迟迟得不到承认,直到1985年,才得以“拨乱反正”“重见天日”。而那个伤害数亿城乡民众的“两元结构”留下的“历史问题”至今没有彻底解决。“大破大立”“先破后立”谈何容易。

品味那本绿色的小册子,不由得再次坠入回忆的漩涡。记得小时候在弄堂里听到锣鼓声,就知道十之八九是有人“光荣退休”了,果不其然,可以看到在人力三轮车(沪语称之为“黄鱼车”)上,坐着胸带大红花、手捧“光荣退休”玻璃镜框的退休老伯伯或者退休老妈妈,后面簇拥着锣鼓队,还有大红喜报,“衣锦还乡”,热闹非凡……。我的妈妈在1979年提前退休(目的是让“病退回沪”的弟弟有机会摆脱每天才七毛钱的“小集体、里弄生产组”的困境),我正在学校读书,没有亲眼目睹妈妈“光荣退休”、不老就回家的实况。及至我在1982年春节后成为“工薪一族”、正常上班,才很少看到上述热闹场面。当然,那种曾经被认为是充满“阶级感情”或“人情味”的欢送仪式、几十年一贯制的套路,已经索然无味,逐渐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随之而来的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至人未走茶已凉……。

社会的前进永远不会是一直线,摇摇晃晃,左一摆右一摆,也属正常。祈愿:少一些忽悠折腾,更不要狂风恶浪;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2012-09-27


网中人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162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