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这面镜子上读到什么?——《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心得 作者:劳作坊


 

在历史这面镜子上读到什么?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读后心得

双休日,把一部《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作者美国克劳斯·费舍尔,译者余江涛,责任编辑陈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9月版)翻阅一遍。作者于1942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写作年代不详,因为书中没有介绍,在网上也没有查到原作者的资料,但可查到江苏人民出版社曾在2005年1月出版过该书。再从全书的末尾一段话,引自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D日诺曼底六十周年上的讲话,可以得知该书写成于2004年。

该书写于八年之前,读完该书之后,在想近八年又发生什么事情呢?盘算一下,经济上最大的事情是美国、日本、南欧多国放慢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德国依旧强盛,中国等金砖数国显示自己不断增长的实力;而在政治上最大的事情是美国主导的国际范围内的反恐军事行动潮涨潮落,全球化的“民主”版图在扩张与区域性的“民主”诠释在强化同步交叉进行。全球视野虽已较以往更为清晰,但局限于各自立场与观察角度,看待很多重大历史问题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即使在记述与评判“十二年纳粹德国史”的问题上,在大的方向方面(即谴责残暴的反人类的罪恶)没有歧义之外,另在纳粹起源、成因、民族性、个人因素(偶然性)等诸多问题上,见仁见智,陈述观点可以是大相径庭。

该书作者是德裔美国人,或许话语权比较亚裔作者好一点,当他出生时,诞生地四处飘扬着纳粹旗帜,耳闻狂热的战歌。但作为德国战后一代人,他接受“一种对未来的挑战”,试图解释德国人已经到可以承受并自我面对这一历史问题的时候了。于是,这一部59万字的煌煌巨作诞生了。诞生地在美国,又使该书涂上了一层“书膜”,发生结缘美式民主之后的隔尘效果。

该书的中译本出版商在封面上打出一小段话:“一部关于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纳粹主义到底具有何种魔力?在纳粹体制下什么东西可以生存?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这是很诱人的读书启示。

读完该书之后,我感觉到该书对纳粹帝国的发起、发展、膨胀、衰亡过程的记述,很翔实,从中看到不少过去未曾注意或不曾看到过的一些细节;对纳粹关键人物的记述不光是揭露其残忍的一面,也记述其具备的能量、富有成效的另一面;在布局方面,首尾段落详于过程、论述事件背景详于事发之后、讲述国内状况详于国外反应;略欠不足的是对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和德国共产党人反对纳粹行为的介绍很少很少。

读这本书,还是比较吃力。直译外文留下的长句子与陌生的外国地名与人名,无不产生阅读障碍。耐着性子读完一遍全书(部分句子翻阅一遍),反问自己出版商提出的三个问题,好解答吗?

不好解答!纳粹主义的魔力有多大,使得以理性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疯了?!一方面是舔着咖啡、踱着方步、看着名画、听着名曲,有着高度智慧的群体正在步入后工业化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屠夫当道、杀人如麻、抢劫成性、肆意掠夺,犹如一群远古森林部落围猎取胜后的肆意妄为。远古的野蛮与优雅的近代“文明”结为一体,这只是纳粹主义的外表。后工业化时代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欲望、国内政治体制的缺失、各阶层浮躁的心态、好斗的民族性格、一战惨败的刺激,都是德国纳粹主义生长的营养剂。把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成为纳粹主义取势的关键。“魏玛共和国”提供了这个节点,魔头希特勒取势成功,接下来就是全民族“疯”了。

在纳粹体制下,打着“民族性”的东西最能生存,所谓“日耳曼第一”(甚至是唯一),只是最好回答的问题。纳粹主义是打着“民族主义”旗帜的、实则是极端反人类的强权政治。

在看待纳粹运动卷土重来的问题上,不妨乐观一点。小规模的局部的纳粹主义回潮,不时出现在世界各地。在德国境内,纳粹阴魂仍然游荡。这些事值得重视,但并不可怕。只要德国经济在“自由经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世贸组织规范”范围内保持增长势头、德国中低收入阶层继续享受较高程度的社会福利、外部势力不对德国产生存亡威胁、普通德国人对“二战惨败源自纳粹”的集体记忆没有褪却,以上诸多情况不变的情况下,纳粹主义在德国大规模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令人比较担心的是在世界另一端的军国主义发源地——日本,同样是少数人、局部地区的军国主义阴魂回潮,其张扬性质可能比较德国还要薄弱,但其隐蔽性与贵族化倾向,比较德国严重得多。

《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是一部好书,如果坐得住,再仔细地读几遍,一定会有好的心得。


劳作坊文集:http://www.hxzq.net/showcorpus.asp?id=225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
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
华夏知青网:http://www.hxzq.net/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